互联网的“快”,让乌镇守住了独具韵味的“慢”

发布时间:2024-05-07 01:48:46 来源: sp20240507

  今天,迎来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第十年。

  互联网带来了什么?对于乌镇居民倪柏良夫妇和杜杰夫妇来说,各路大咖来这个江南水乡聚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互联网的新鲜,永远都在。

  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乌镇开启。彼时,倪柏良和妻子徐士花,在西栅景区的民宿管家事业刚刚起步没两年,偌大的园区成了2岁多的大女儿倪睿童年的游乐园;杜杰和妻子平平则卖掉了烟台老家的房子定居在乌镇,开在景区的刺绣店从那一年开始,渐渐多了许多外国面孔。

  不管是倪柏良这样的本地人,还是杜杰这样来自他乡的新乌镇人,都在“浙”一方小镇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和满足。现如今,倪柏良在家门口的绝美水乡既能安居还能挣到钱;杜杰店里的收款提示音时常响起,有时客人多得能把存货都买空,线上的包裹也是源源不断地飞往天南地北。

  “这里是理想的乌托邦,也是实实在在共享共富的和美小镇。”杜杰笑着说,就如那句有名的宣传语,乌镇的确是个来过就很难离开的地方。

  足不出镇,也依旧能“一网全球”

  11月的乌镇,如织游人纷至沓来,争先捕捉江南水乡里的鲜亮秋色。伴随华灯初上,倪柏良6岁的小女儿倪玥放学后却牵着爷爷的手逆着散场的人流往西栅景区里走。

  小女孩的家就在景区里,位置在民宿15甲。“妈妈,我饿了。”她蹦蹦跳跳地扑到妈妈徐士花的怀里撒娇。不多一会,不善言辞的倪柏良从厨房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一家人就在平时招待客人的桌子上有说有笑地吃起了晚饭。

  “很多客户都说羡慕我们就住在如画的风景里,女儿们在这里长大也一直以此为豪。”倪柏良从小在本地的渔业村长大,“当年和小伙伴抓鱼捕蟹的野景点没想到现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乌镇创新开发模式,对西栅进行统一管理。在保证古色古香小镇原貌的基础上,优化景区各功能区布局,景区内的民宿也实现了统一经营,并优先面对本地居民进行招聘。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原本在外打工的倪柏良带着妻子报了名。“考核很严格,还对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倪柏良夫妻俩就此接手了10间民宿客房的日常运作。

  除了管理民宿客房,店内两张桌子的餐饮收益成了夫妻俩的“自留地”。倪柏良做起了家常菜,在旺季一天能进账五六千块钱,在大众点评APP上,店铺的排名和评分都很不错。

游客们来到倪柏良的店里吃饭。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在网上找店来打卡,有时候还拍了照仔仔细细给我们写评论,心里也挺骄傲的。”徐士花负责管理网上的预定和评价,“公司也很重视这些有关服务细节的评价,这也是每年考核我们的依据。”

  除了夫妇俩,现在,倪柏良的父母也在帮忙,店里还雇了两个本地的阿姨进行房间的清扫工作。“不光是我们在家门口有了工作,阿姨们退休后也有了再就业的机会,她们通常只需要忙上午退房后的半天时间,其余都很自由。”徐士花透露,如今换上的布草只要扫一扫芯片,就能显示更换的时间,有了这项科技,她和住客都很安心。

  “和邻里间也很和睦,每家都是两张桌子,有时候忙不过来还会互相推荐呢。”徐士花说,稳定的客流量也让以此为生的一家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餐饮是统一定价,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有可能导致的矛盾,唯一要比拼的就是自家厨艺,我们当管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虽然住在古朴小镇里,徐士花的生活其实一点也不单调,“每年光是乌镇峰会就要来好多人,虽然我们不常走出古镇,但是新鲜的资讯我们都能及时接收到,女儿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的。”

  “快”起来的口碑和“慢”下来的乡情

  大放异彩的乌镇模式除了那些枕水入梦的特色民宿,还在于通过主题式的商业购物设计,让游客对风情水乡有更多样的共鸣和留恋。

  2007年,西栅景区在打造之初设立了以女红工艺为主的女红街,引入创意性商业。

  “我姐姐那时候在上海,来过乌镇后向我极力推荐。我当时一到这儿,也被这里的景色惊艳到了,小镇的气质和我们的刺绣工艺相得益彰。”于是,杜杰成为了最早一批入驻的商户。

店内的作品全是由杜杰妻子、绣娘平平亲自绣制。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乌镇就是美好的代名词。”在杜杰看来,在乌镇度假,既有来到世外桃源的惬意,又有不脱离现实生活的便利。“比如,景区wifi的全覆盖;再比如,身无分文,靠一部手机也能够玩转‘吃住行游购娱’——从景区购票,再到街头的小店,都能够实现线上支付。”

  与此同时,游客服务大厅、游览车、观光船、水上公交、直饮水、天然气、电子巡更、泛光照明、智能化旅游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有机融合,古镇那么多,乌镇却只有一个。”

  “我的老客和我说,乌镇是来了一遍还想再来的地方。”杜杰说,乌镇景区的复游率之所以高于其他许多景区,有很多原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与完善的设施、一店一品的特色格局、戏剧节、乌镇峰会等国际性活动……这些都缺一不可。”

  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举办,乌镇更加“风生水起”。几年前,杜杰和妻子平平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开起了直播间。

  “在古镇的慢时光里精雕细琢一件刺绣工艺品,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里却是奢侈品。”于是,杜杰的直播间里多了许多喜欢这种沉浸式体验的客户,订单来自全国各地,还有的客户和他们处成了朋友。

  “这种互联互通也是乌镇的精髓所在,能够把大家遗忘的民族文化和技艺进一步发扬和传承下去。”在杜杰看来,这也为乌镇源源不断地注入美学、艺术等文化元素。

  “现在住在镇上,其实也跟住在景区里没什么区别。”杜杰说,曾经景区里的风景是一枝独秀,随着当地以“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为重心大刀阔斧的改善提升,如今整个镇上的街道都修得颇具韵味,“像我这样的新乌镇人也越来越多了,就连女儿也说,去过那么多地方,最喜欢的还是乌镇的小桥流水和那一口梅菜扣肉饼。”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让心灵栖息的“慢节奏”,乌镇成了不少人的选择。但如何守住“慢节奏”?最快的互联网,已经用自己的答案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为世人展现了最温柔的一面——让人安居、使人乐业、令人怀乡。(来源:潮新闻 记者 滕一韬)

【编辑:叶攀】
270多个岗位,应聘者仅几人 - 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在“世界客都”广东梅州举行

270多个岗位,应聘者仅几人

发布时间:2024-05-07 01:48:48 来源: sp20240507

  一县域中小企业参加招聘会遭遇招工“尴尬”

  270多个岗位,应聘者仅几人

  专家建议,大力开展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场地设备共建共享,开展技能认定,让劳动者“一技傍身、一证在手”

  本报讯 (记者刘建林 李彦斌)“对于需求量最大的普工,我们将招聘年龄放宽至45周岁以下,初中毕业即可,有无经验都可以。”1月13日,来自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产业园一家玻璃纤维制造企业的招聘负责人王经理向记者感慨,日前在太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参加的两场招聘会上,共带去270多个岗位,前往展台咨询的应聘者仅有个位数。

  在山西长治上党区,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劳资专员刘文浩告诉记者,眼下正值企业生产高峰,焊工最为短缺,导致整车生产周期延长。“我们招聘研发方向的高层次人才,能享受到政府各类引才补贴,但招聘一线技术工人,还得在用工市场上盲选。”刘文浩说。

  用工高峰期,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在县域中小企业表现显著,招人、留人困难更甚。近期,有中西部处于转型升级期的县域中小企业在中国政府网反映:厂子引进了数控机床,专业技术人才却招不到、留不住;或者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制约,很难招到合适的年轻人。

  为破解“招工难”,许多县域中小制造企业通过差异化人才引培措施,开展技能扶贫工作,从零培养技能人才,从劳动者身上挖掘更大潜力。

  “职校生招进来却难留住,这些年来我带出了十几个徒弟,如今走了一半,基本都是职校生。”山西华翔集团工程机械技术部部长郭凌冰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山西华翔集团过半的熟练技工来自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甘亭镇周边农村,由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从零培养,还打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华翔工匠”劳务品牌。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则在社区和村引进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企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时间自由、活计轻巧的“微工厂”,帮助2000余名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厂里现有员工30余名,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其中20名选择驻厂工作,还有10余名在家工作。”阳泉市平定县南关富茂玩具厂负责人刘金凤介绍说。

  山西晋中市总工会二级调研员李均平在调研中特别关注县域中小企业用工困难。他认为,中小企业体量小,经营灵活,有用人活力,建议大力开展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场地设备共建共享,完善企业、培训机构等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技能认定的相关工作,让更多县域劳动者实现“一技傍身、一证在手”。(工人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