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女孩义乌创业,从负债80万到东山再起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6:38 来源: sp20240429

  边打包边自信晒出几十本证书

  江苏女孩义乌创业,从负债80万到东山再起

  “不好好学习只能干打包的活吧!”“谁说的,我有本科毕业证、英语专业八级证书、上海高级口译证书……”近日,一位90后女孩在仓库里边打包边晒出几十本证书和奖状,受到很多网友关注。女孩名叫池星星,江苏宿迁人,2018年,她辞去在上海外企的翻译工作前往浙江义乌创业做电商,打包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她用了3年多时间,从负债80万到“逆风翻盘”。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她说:每个阶段都很不容易,但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班里唯一考上一本的学生 大学收获几十本证书和奖状

  池星星出生在江苏宿迁沭阳农村,小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她一直跟着养父母长大。养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条件也不好,在她的记忆里,幼时经常挨饿,最艰难的时候,嚼冰块果腹。但她从小不娇气,肯吃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高考时,她是班里唯一一个考上一本大学的。

  选择扬州大学的翻译专业,在池星星看来是机缘巧合,“分数刚好够,当时觉得翻译专业比较好找工作。”进入心仪的大学后,池星星没有松懈,大二考了上海高级口译证,大四拿到了英语专业八级的证书,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和助学金,证书和奖状加起来有几十本。

  2014年毕业后,池星星去了上海一家公司从事翻译工作,入职时收入是5000多元。在这家公司,她遇到了自己后来的丈夫黄建良,“他是公司的程序员,家在湖北,和我一样家境不太好,我觉得我们的经历很相似,慢慢地就在一起了。”交往一年后,他们结婚了。池星星也跳槽到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翻译,月收入达到1万元。“2016年,我们攒了一些钱,在武汉买了一套房子。”池星星也把户口迁到了武汉,打算以后在武汉定居。

  一张照片改变了她的想法 她决定辞职去义乌创业

  原本,两人或许会按部就班地再攒一些钱,继续过着“沪漂”的生活,但是一张被偶然拍下的照片,改变了池星星的想法。“当时我们租的房子在上海的西南角,公司在最北边,我每天要花5个小时挤地铁上班。有一天,我看到社交网站上刊登了一张人群将地铁门挤得关不上的照片,里面那个灰头土脸靠在门边的人就是我。我当时觉得尴尬极了,忽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好疲惫。”

  池星星告诉记者,正巧那时候她从一位朋友那里了解到在义乌做生意是个很好的机会,“我大学时就摆地摊卖过毛绒玩具,我卖小商品有经验。”思虑再三,池星星裸辞了。

  和丈夫老黄商议过后,她决定先去义乌闯一闯,“老黄当时的收入挺高,虽然担忧,但他还是支持了我的决定。”池星星说,当时决定做电商,虽然有点莽撞,但去考察后觉得电商是一个风口。

  2018年中秋,池星星一个人去了义乌。“我打算做发饰生意,并且选择了中老年发饰这个赛道。因为我观察到现在一些中老年女性,她们年轻的时候可能限于经济条件不怎么打扮,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开始喜欢一些好看的发饰了,我觉得任何年纪都应该有爱美的权利。”最开始,她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仓库,在当时比较火爆的电商平台上注册了店铺,开始摸索着干,一个人拍摄、运营、接单、打包、发货,老黄周末过来帮帮忙。

  从亏损80万到盈利超百万 她实现了逆风翻盘

  等业务多一些后,老黄也辞职去了义乌一起干。他们换了个大一点的仓库,请了4名工人帮忙。“单子多的时候一天有3000多单,但是因为没有经验,不会控制成本。比如有一款耳钉,我们卖了五六十万单,但是当时不知道怎么和供应商砍价,成本压不下来,利润空间就很小。快递也没有谈到最合适的价格,还忽视了退换货、货损这些成本,2019年年底对账的时候,发现亏损了80多万元。”

  “当时把能借钱的平台都借遍了,每天只能买最便宜的泡面吃。”老黄说,那时候老婆从120斤瘦到了100斤,“2020年的大年初一,她坐在仓库里哭,哪有心思过年呐!我给她做了一桌子菜她都没吃。”

  很快,他们迎来了转机,“当时听说有的商家入驻了短视频平台,做直播带货很赚钱,我们也跟着做了起来,注册了七八个账号做直播带货。每个账号请不同的主播讲解,请30多岁的宝妈做模特,直播演示每一个发圈怎么扎头发最好看,品种多,单价低,主要走薄利多销的路线。”池星星坦言,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商品的线上销售迎来了一个红利期,她的直播间出现了爆单的情况,“当时一个29.9元的发夹,一天卖了十几万单。”那段时间,池星星和丈夫夜以继日地选品、打包、发货,累得直不起腰。

  到2020年年底的时候,他们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赚到了第一个100万,“还记得我们存满100万的那一天,我们提了一辆车,还出去大吃了一顿,老黄坐在车里哭了,太感慨了。”

  记者打开池星星店铺在某短视频平台的账号,其中一个账号目前有粉丝76万多,总销售量50.9万;另一个账号目前粉丝数38万多,总销售量41万多。记者看到,其中一款卖8.8元的发夹仅在一个平台上的销售量就达2.8万。池星星说,她的账号全网粉丝有200多万,今年开始注销了一些,集中精力做粉丝比较多的大号了。如今,他们换到了6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公司发展到十几人,她也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池星星说,从2020年至今,公司每年的利润都超百万。

  池星星也有了更多时间记录自己的生活,今年2月,她在社交平台上开设个人账号,“想到什么就拍什么。”今年3月,她关注到#现在大学生就业范围真广泛#的话题,就拍了一个自己在仓库里边打包边晒出证书和奖状的视频,“拍这个视频的初衷是想告诉大家,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要把学历看得太重要,也不要看得太不重要。”因为这个视频,池星星受到网友们关注,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位穿着朴素的90后女老板,从上学开始,就一直这么努力。

  池星星说,过去的每一段经历都挺难,尤其是在创业的几年,她还因为先天性免疫细胞的缺陷四次流产,第五次才生下孩子。好在,如今宝宝健康成长,她也开始了白天上班、晚上带娃的幸福宝妈生活,正如她的账号签名:“轻舟已过万重山。”

  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编辑:唐炜妮】

东西问·两岸“名”迹 | 《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祖地行 - 工信部:目前地震受灾区域公众通信网络整体运行平稳

东西问·两岸“名”迹 | 《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祖地行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6:39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社 漳州4月6日电 题:《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祖地行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今年2月底,《台湾通史》(译注本)中文简体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台湾通史》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连横所著的文言纪传体通史,首次完整记叙了台湾从隋代至1895年被日本窃据期间共1290年的历史,被国学大师章太炎赞为“民族精神之附,为必传之作”。

  连横,字雅堂,1878年出生于台南,是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其一生著作甚丰,著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台湾通史》等作品,有“台湾太史公”之誉。

图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长洲村马崎社的连氏宗祠。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

  近日, 中新社 记者走进连横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长洲村马崎社,探寻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和寻根省亲的交流故事,感受连横及其后人“生根台湾、心怀大陆”,坚持民族大义,守护中华文化的赤诚之心。

  “生根台湾,心怀大陆”

  马崎连氏宗祠内展示的“连战寻根省亲”文图资料显示,1914年连横在要求脱离日本国籍、恢复中国国籍的呈文中写道:“具呈人连雅堂,原籍福建龙溪乡马崎社……呈请许可复籍……”

  连横要求复籍的这份呈文及相关文件,至今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呈文中的“福建龙溪乡马崎社”,就是现在的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长洲村马崎社。字里行间,可洞见这位台湾文化志士挚热的家国情怀。

图为连横《台湾通史》手稿残卷影印本。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

  在长达数十年的日据时期,连横看到殖民者为了泯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竭力弃毁台湾的历史文献,有意伪造虚假的历史愚弄当地民众。他秉持“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的古训,怀着“生根台湾,心怀大陆”的爱国情怀,历经10余年最终撰写了共88篇60万余言的《台湾通史》。

  诚如连战在致《台湾通史》(译注本)中文简体版新书发布会的贺信中所言,先祖连横先生所著《台湾通史》,体现两岸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承载对家乡台湾的深厚感情,与维护中华民族精神的毕生心志。

不同版本的《台湾通史》展陈在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内,引人注目。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

  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台湾通史》分三册在台湾出版。此后百余年间,这部史学著作共有十几种版本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为今天全面真实地了解历史、考究两岸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受邀参加《台湾通史》(译注本)中文简体版新书发布会的连氏宗亲代表连明富认为,《台湾通史》是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史著,连横将对台湾的深厚情感融进书中,将发生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的真实历史与中华民族精神都写进书中。

  日据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加紧推进“皇民化”运动,禁止台湾同胞使用中文和闽南话。连横忧心闽南话在台湾因此消失,用了三年时间,整理出四卷《台湾语典》,收录1176条词目。他在自序中写道,“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具体剖析了台湾语源,确信两岸“同根同源,不可分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连横把独子连震东送回大陆工作,临行诫之曰:“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1933年,连横携家眷返回大陆,定居上海,直至1936年6月病逝。

  “爷爷呀,我回来了”

  连横一生8次回大陆,但在动荡年代,终其一生难以回到祖籍地。2006年4月,连战受马崎连氏宗亲邀请,携妻子、儿女首次回乡寻根祭祖。

福建省漳州市连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连惠南在马崎连氏宗祠内向记者讲起连战回乡寻根省亲时的情景。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

  “他很动情地说‘爷爷呀,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我们在现场都非常感动。”回想起连战回乡寻根省亲时的真情告白,漳州市连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连惠南感慨不已。

  “来到祖地马崎,让我很感动,这里有祖先奋斗与走过的足迹”“我的祖先连兴位公就是从这里搬迁到台湾府台湾县宁南坊马兵营”“这说明两岸根同宗,血同源”……在马崎连氏宗祠前,连战用闽南语自报家门、表明身世,乡音亲切,流露深情。

  宗祠内展示的文图资料,记述了两岸宗亲交往交流的血脉亲情。连惠南告诉记者,那次祭祖仪式后,连战为祖地宗祠题词“明心见性,垂教后嗣,积善福世,上继祖德”。

  宗祠门口,“马崎连氏宗祠思成堂”牌匾高悬,这是2013年连战亲笔题写的。至今,连战题赠的墨宝仍保存在宗祠内。

在马崎连氏宗祠,2013年连战亲笔题写的“马崎连氏宗祠思成堂”牌匾仍高悬。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

  据马崎连氏宗亲介绍,连战祖籍地在龙海区榜山镇长洲村马崎社有据可查。连横在手稿《台南连氏家乘》中提到的“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马松关马崎社二十七都”,即现在的榜山镇长洲村马崎社。2006年重修的《马崎连氏族谱》,首次把连战家族在台湾的“台南马兵营连氏世系图”收入。

  2016年4月8日,时值连战回乡祭祖十周年,海峡两岸300多名连氏宗亲相聚马崎,话桑梓、叙乡谊。此次,连战虽无暇回来,仍为家乡写下“弘扬宗谊”的题词,并托人带到漳州。

  “连战回乡祭祖后,漳州与台湾的连氏宗亲交往越来越密切。”连惠南说,每年都有漳州的连氏宗亲去台湾,台湾的连氏宗亲也经常来寻根问祖、旅游观光、交流联谊。

  连横文化连两岸

  在福建,连横文化研究院、连横书画院已相继成立,致力于连横生平、思想、著作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以及与台湾各界的互动,传承连横爱国精神,深化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理事长连明富向参观者介绍连横文化。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

  2023年5月,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举办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座谈会,连战次子连胜武率团出席。

  多年来,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连续举办纪念连横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台湾通史》出版100周年等系列活动,现已成为“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学实践基地”和“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

  在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院长连心豪看来,两岸无论是历史,还是血肉,都是连在一起的。

台湾连震东先生文教基金会出版的《台湾通史》白话文版本。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

  面对民进党不断推动“去中国化”“台独”教育,连横曾孙女连惠心说:“把《台湾通史》翻成白话文更便于大众阅读传播,很有必要也十分重要。我们要坚持做下去,力求把中国历史完整地交给下一代。”

  “拔剑狂歌试鹿泉,延平霸业委荒烟。挥戈再拓田横岛,击楫齐追祖逖船。眼看群雄张国力,心期吾党振民权。西乡月照风犹昨,天下兴亡任仔肩。”站在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展馆的连横半身铜像前,研究连横文化十多年的连明富手指铜像后背景墙上的诗句说,这首诗是连横在鼓浪屿岛上当年郑成功为屯兵而凿的“鹿泉”旁所作,充分展现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连横一生崇拜郑成功,在厦门时流连于郑成功遗迹间,写下了《重过怡园晤林景商》《万石岩》《鹭江秋感》等不少诗篇。连明富说,诗中引经据典,传达出的强烈爱国情操,和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