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丨中国将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发布时间:2024-05-07 08:39:49 来源: sp20240507

  “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鼓舞和激励着亿万人民阔步新征程、昂首向未来。

  信心从哪里来?信心来自中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坚实向前的步伐,也来自对经济基本面的辩证认识。如何看待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与机遇?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还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带着这些问题,总台央视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

  (一)中国经济蕴含巨大发展机遇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郑栅洁认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8、9月份比7月份均有明显改善,郑栅洁将其总结为“两升、一稳、三改善”。

  “两升”是生产供给稳步回升、有效需求较快回升,“一稳”是物价水平逐步企稳,“三改善”是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就业收入有所改善、市场信心不断改善。

  “从经济走势看,前两个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是‘前低、中高’,三季度呈现运行稳定且持续好转。”

  郑栅洁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多地遭受洪涝等自然灾害、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向纵深推进等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要倍加珍惜”。

  风物长宜放眼量。

  观察中国经济,离不开历史思维、历史视野。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怎么看,郑栅洁一直认为要看“势”,看中国经济过往的态势、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趋势。

  从新时代10年态势看,中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经济动能取得新优势,经济活力得到新释放;从当前形势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发展走势稳中有进、整体向好;从今后趋势看,中国发展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我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但更要看到,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的重要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 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在谈到中国经济怎么干时,郑栅洁表示,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精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扎扎实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实施好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动已出台宏观政策在微观层面落地见效。下一步,突出做好扩需求、强实体、防风险、保民生等方面工作。

  具体讲,扩需求,重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强实体,重点是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切实解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防风险,重点是稳妥有序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保民生,重点是扎实做好岁末年初民生保障工作,加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

  “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郑栅洁表示,面向未来,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我们完全有能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5周年。7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

  光是7月份,郑栅洁就召开多次座谈会,与民营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听取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为提振企业信心,国家发展改革委搭建起全国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已公开推介项目5787个、总投资5.8万亿元。为破除制度障碍,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专项治理,切实优化招标投标市场环境。为解决融资难题,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促进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倾斜。与此同时,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具体落实中央部署。

  不久前,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不过短短一个多月,新设立的民营经济发展局已经正式展开工作。在民营经济发展局,记者看到,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等机制正在发挥作用,一批民营企业的实际困难正在得到解决,各项支持民营经济政策举措正在逐步显效。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展望未来,郑栅洁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后几个月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转型升级潜力持续释放、经营主体动力持续增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四季度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岳群 吴昊 邵晨 黄玮)

【编辑:付子豪】
时政微观察丨未来之城见未来 - 习近平同乌拉圭总统拉卡列举行会谈

时政微观察丨未来之城见未来

发布时间:2024-05-07 08:39:50 来源: sp20240507

  雄安新区雄安站候车厅,一座青铜轮盘吸引着往来旅客的目光。轮盘底座上,镌刻着它的名字——“千年轮”。

  “千年轮”以千年为刻度,起始日期定在2017年4月1日,那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消息发布的日子。

  如今,雄安已走过整整七年。

  于千年而言,七年十分短暂;于雄安而言,七年发生了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的历史性转变。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并三赴雄安,谋划发展。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

  第一次,2017年2月,雪后初霁,总书记从中南海坐汽车出发,到河北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

  彼时,“雄安新区”还是中央内部文件里的新词。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第二次,2019年1月,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仔细端详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总书记说,“这两年,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

  第三次,2023年5月,复兴号50多分钟风驰电掣,总书记深入雄安新区考察高铁站、社区、建设工地等,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

  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三赴雄安,“千年大计”的定力与“只争朝夕”的干劲,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重点。

  对雄安建设者,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这是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你们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要努力啊!”面对雄安干部群众,总书记嘱咐道:“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要久久为功,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必须踏实努力、艰苦努力。”

  七年脚踏实地,梦想照进现实——

  起步区“四横十纵”骨干路网全面开工,四家央企总部、四所高校、两家医院陆续落地建设,地下之城加快成型,“云上雄安”初步建成……城市雏形已经显现,雄安新区进入到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并重的阶段。

  3月27日,首批疏解央企之一的中国中化总部大楼——中国中化大厦主体结构封顶,预计明年6月建成投用。大厦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高的地标建筑,可满足一千多名员工的办公需求。越来越多的央企总部和二三级子公司在雄安新区落户,开始拉动这里的产业持续向高向新。

  雄安新区高铁站枢纽片区的中交未来科创城,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承接北京疏解的大中型企业和研究院。

  容东片区体育公园内,剧村变电站一头连接着张雄特高压,一头连接着容东安置区,实现了用张北的风点亮雄安的灯、用坝上的光照亮新区的房,为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用电保障,不断向外界传递着绿色发展理念。

  “千年秀林”已累计造林4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大幅提高到34.7%,“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正逐渐成为现实。华北明珠白洋淀,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从劣V类大幅提升至Ⅲ类标准,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这是一座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城,也是一座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大学毕业后就加入新区的年轻社区工作者,在社区食堂享受可口饭菜的老年人,从农民变成享有社保福利的“新市民”……在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居民们用心感受着美好生活。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看望回迁群众:“我一直牵挂着回迁群众,看到大家生活好,我很欣慰。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回迁居民李敬和家中看望。

  回迁居民李敬和的女儿李紫涵当时在上高二。她告诉总书记,雄安新区成立后,北京的中学校长来了、老师来了,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回到新区为家乡做贡献。”

  “好啊!”总书记投以赞许的目光,“你们这一代是我们国家进入现代化、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寄予希望的一代。雄安这个地方将来是全中国的一个样板地,千年之城,久久为功,一开始的起点就是最高的。年轻人有激情、有乡情,学成归来、造福桑梓,一定会干出一番大事业!”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雄安场景”,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了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解决好雄安新区干部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新区建设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话语谆谆,情怀不变。就像雄安新区建设伊始,总书记说的那样:“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不负总书记嘱托,燕赵大地不等不拖、紧张快干,一座新城拔节生长,日新月异。

  未来之城看见未来,千年大计不负千年。

  “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在雄安,更能读懂总书记这句话的深意。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