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电视ULED X场景画质技术荣获中国质量技术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4-04-28 01:04:36 来源: sp20240428

原标题:海信电视ULED X场景画质技术荣获中国质量技术奖一等奖

12月1日,在中国质量协会年会暨第二届全球追求卓越大会上,隆重颁发“2023年度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等重磅奖项。海信电视ULED X场景画质技术与航空航天、高铁等8项重大创新成果一同获得了中国质量技术奖一等奖,海信电视斩获显示领域的唯一大奖。

中国质量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励,是我国质量技术领域的最高奖,获奖技术代表着我国质量技术的尖端科技成果。

随着显示技术的迭代发展,超高清电视产品快速普及,但在用户真实使用场景下,受环境光的影响,电视画面的对比度和清晰度都会降低,从而直接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使用户很难体验到实验室条件下的完美画质,以及真实的大自然色彩。

基于这一洞察,海信从2020年启动了基于用户真实使用场景产品的研发,经过来自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研发中心500多名海信工程师的持续攻坚,终于在2022年研发出全新一代显示技术平台——ULED X。该平台是海信光学系统、图像处理技术、显示技术融合创新的结果,它攻克了127个技术难题,在7个核心技术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将液晶显示技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2023年,海信ULED X技术平台迭代升级为ULED X场景画质技术平台,实现了感知环境、感知内容、感知人的多维进化,继续刷新液晶显示画质天花板。海信电视ULED X场景画质技术的创新,突破了超高清电视视频呈现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超高清视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至此,海信ULED已经累计申请专利996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为海信ULED X显示技术的创新点赞,称之为“超越了OLED的画质效果,将液晶电视画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目前,ULED X场景画质技术平台已应用到海信电视U7、U8、E8、UX系列产品上,在突破参数极限的同时,全面提升了用户在真实使用场景下的感知画质体验。以海信电视U8为例,在毫米波智能感控、全维环境光感知、16bits感控环境光技术的加持下,实时监测光线环境、画面内容,实时调整亮度、色温等画质参数,确保呈现出在真实场景下的好画质。

2020年,海信激光电视首次斩获“中国质量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海信电视又一次摘得该项大奖,标志着海信电视在显示领域已经实现全球领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为驱动,由海信打造的激光电视和ULED X电视将不断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好产品。(记者 刘钊)

(责编:曹淼、杨迪)
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 台湾机械出口值连续16个月负增长 电子设备产业回温

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发布时间:2024-04-28 01:04:38 来源: sp20240428

  吉布提鲁班工坊的学生在中方教师指导下学习机车驾驶。   艾瑞斯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10年来,中国同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 

  “家长们争相把孩子送来学习”

  从老挝首都万象市中心向东北驱车半小时,就来到位于占塔布里县的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身着洁白校服、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们正在操场上玩耍。几名学生跑到记者身边,热情地用中文说“你好”“欢迎”……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是中老友好示范项目,由中国援建并连续派遣志愿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教育教学物资。目前,学校共有8个班级,约270名学生。

  “新教学楼教室宽敞明亮、干净整洁,黑板、课桌椅、电扇等一应俱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吸引了许多学生,家长也因此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校长潘通告诉记者,在中国的帮助下,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成为占塔布里县最好的学校,还评上了老挝省级优秀学校。附近村子的家长们争相把孩子送来学习。”

  在二楼的五年级教室,学生们正在学习中文。“坐着火车去中国!”他们用稚嫩的声音高声朗读着黑板上的汉字,黑板上画的是紧紧相连的中老两国国旗,以及风驰电掣的中老铁路列车和铁路沿线的美丽村庄。目前,来自中国的两名志愿教师正在这里教授中文。“小学每个班级都设有中文课程,每个班一周有两个小时的中文课。”潘通介绍,学生们很期待上中文课,下课也围着老师问个不停,平时还会尝试用中文进行交流。

  2021年12月,在中老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中老铁路通车,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师生代表也坐上了“澜沧号”动车。“我坐过中老铁路列车,和家人一起从万象去磨丁。我们全家都是第一次坐火车,感觉非常舒适,都特别高兴!”10岁的学生玛尼叻告诉记者,她长大后想去北京学习,以后想当老师教小朋友学习中文,“现在学校更漂亮了,村子里通了电、铺了路、盖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

  吉布提鲁班工坊——

  “为亚吉铁路培养更多合格的技术人才”

  在位于吉布提工商学校内的鲁班工坊,两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丝不苟地实践;另一间教室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正在线学习相关内容……据介绍,吉布提鲁班工坊目前已招收第二批学员共31人,首批24名学员于今年全部毕业,走上了亚吉铁路的不同工作岗位。

  2018年1月,由中企承建的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极大促进了包括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在内的非洲之角国家经济发展。为助力吉布提培养急需的铁路人才,2019年3月,由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第一商业学校、吉布提工商学校和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吉布提鲁班工坊正式揭牌成立。工坊开设了包括铁道工程技术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在内的4个专业,填补了吉布提铁道专业教育的空白。

  “特别感谢鲁班工坊让我梦想成真。”23岁的奥斯曼是吉布提鲁班工坊的首批学员,已在这里学习3年并在亚吉铁路站点进行了定岗实习。他说,鲁班工坊的教学方式多样,让他学到了实用的现代铁路技术,“我们在完成基础铁路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以师徒教学的方式进行岗位实地教学。进入铁路行业是我的职业梦想,现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到工作岗位上去了。”

  据介绍,在完成日常教学培训工作的同时,中方还结合实际需求,校企联合编制了中英法教材18本,教学标准18个,制作了198个微课等,极大丰富了吉布提鲁班工坊的教学资源。吉方教师也前往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4个月的师资培训,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并进行现场实训。“中国高铁的速度和先进程度令我惊讶,我一定要把所学带回国,为亚吉铁路培养更多合格的技术人才。”吉方教师艾曼兴奋地说。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亚吉铁路也迎来开通运营5周年。吉布提教育部总督学迈哈迪表示:“吉布提铁路发展的愿景是成为东非铁路网骨干。吉布提鲁班工坊极大推动了当地交通运输业人才的培养,对吉布提铁路建设及工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埃联合考古——

  “在学习借鉴中拉近彼此距离”

  在位于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旁的办公室里,中埃联合考古队队员艾哈迈德正埋头工作。他左手轻握住一块细长的青铜文物,右手拿起小型打磨机,一丝不苟地对文物表面的锈蚀、土垢等进行清理。

  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孟图神庙遗址坐落于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北部,是卡尔纳克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2018年,首个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在孟图神庙遗址启动。经过5年的努力,双方合作成就显著。

  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不仅已成功发掘第二座奥西里斯小神殿的柱厅,较完整地复原出第二座小神殿的布局,还首次还原出第三座小神殿的整体轮廓,并参考早期的记录完善了对第三座小神殿平面布局的研究。此外,为了解整个神庙建筑的形成过程,考古队对孟图神庙和玛阿特神庙的相连区域进行了解剖式发掘,初步了解了这一地区古埃及人生活方式的特征和演变。

  在工作中,中埃双方学者不断加深了解,结下深厚友谊。埃方同事为中方队员讲授基础阿拉伯语,中方队员也教会了埃方同事一些中文日常用语,双方还时常交流各自的传统文化习俗。艾哈迈德表示,和中国考古队的合作使他加深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拓展了对考古工作和文化研究的眼界。

  “中国团队拥有高超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技术,为联合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埃方领队、卡尔纳克神庙区负责人萨基尔表示,中埃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联合考古工作,不仅有助于推动埃及相关历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将对研究人类文明史产生重要影响。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表示,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加深友谊是双方合作的基本方针,“中埃团队在学习借鉴中拉近彼此距离,共同推动两国人文交流不断深入发展。”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