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一座城市的教育现代化掠影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52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江苏苏州:一座城市的教育现代化掠影

   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发展教育现代化,苏州始终走在前列。30年来,苏州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显示,苏州公共教育领域满意度得分居江苏省第一、全国第三,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5.52年。

   近日,在“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苏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苏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介绍,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城市、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等一系列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相继落地苏州,苏州教育现代化发展步履坚实、硕果累累。

  建立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的评价体系

   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教学变频电源应用课程基地内,学生们正在动手进行二维驻波探究实验。“由我校物理实验室房庆安老师自主研发的教学用变频电源弥补了国内教学用低压低频变频电源空白,让更多实验走向了学生。”苏州十中校长周颖介绍。

   《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成引人入胜的课堂,给人智慧的学校,让人幸福的教育”的发展目标。由此,苏州十中建设“学为核心、教学共振”的课堂文化。校园内建设了江南织造文化课程基地、诗歌教育课程基地等充满文化气息的学科基地,以及纳米技术实验室、环境修复实验室等科创实验室,设施水平对标国内一流高校。

   “暑期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老师的带领下,小组进行了水环境纳米材料实验。”苏州十中科创小组成员程诚希望通过科创实践,向他的梦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专业更进一步。

   “苏州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不断丰富‘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的苏式教育新内涵。”周志芳介绍,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提供多元成长通道

   下午三点半,在苏州昆山市第二中学室内篮球馆,十几位身着球服的学生开始热身训练。“我们是教体融合班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2~3小时的训练。学校老师负责文化课教学,专业老师负责体育训练。”昆山二中初一学生赵逸豪告诉记者。

   “教体融合”和“轻负高效”是昆山二中的两大办学特色。“作为一所初级中学,孩子们的路很长,分数和应试不是学校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我们的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昆山二中党委书记仲跻宏说。

   此外,苏州积极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全市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100%全覆盖。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各类现代化硬件设备。该校党总支书记张锴介绍,2019年校区整体改造升级后,学校又持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结合学科特点,自主开发拓展校本特色课程,以多元课程为抓手,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可能。

  各类教育协同发展

   30年来,苏州坚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持续探索“科创牵引、产教融汇、开放合作”的苏州形态。

   苏州是制造业大市,全市工业体量超4万亿元。记者在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元制”教育培训中心内看到,身着工装的机电工程系学生正站在车床前进行金属加工实训,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手把手进行指导。

   “学校以中德双元制本土化运营为核心,打造产教联合体,为在校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基地。”谈及职业教育赋能“苏州制造”,苏高职校长沈文打开了话匣子,“学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苏州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中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进行布局。”

   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苏州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苏货新农人互联网营销助力乡村振兴技能大赛”等比赛。“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苏州职业院校中率先开设直播电商专业,设置新媒体营销、短视频运营、直播运营等课程。去年‘双11’期间,该专业学生协助一家苏州本地公司进行直播策划运营,收入2000多万元。”该校教师马莹莹说。

   展望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周志芳表示,苏州将通过筹备孤独症学校等手段保障每一位特殊儿童就学,保障随迁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加快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建设百所“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在今年6月正式施行全国首部关于终身学习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的基础上,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记者 苏 雁 通讯员 姬尊雨)

(责编:李昉、孙竞)
促进数据要素赋能经济增长 - 时政微视频|习近平推荐的菌草何以全球“圈粉”

促进数据要素赋能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53 来源: sp20240429

  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相较于传统经济业态,数据要素市场的加速发展,正成为最有可能孕育出发展新动能的领域。

  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作为全球最大的实时数据生产国,我国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上具有显著优势。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人平均每天移动端上网时长约7小时,这意味着仅消费端数据时长每天可达80亿小时;在生产端,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体系,随着实体经济“上云用数”步伐加快,每天来自生产端的数据也是全球最多的。此外,智慧城市运行也大批量生产着城市活动数据,这些共同构筑起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而构建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数字经济,则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动力。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数据价值日益凸显,加快数据要素化,让数据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并发挥出赋能千行百业的乘数效应,将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

  为此,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近期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等多份重磅文件,提出要让沉睡的数据“活起来”“动起来”,挖掘拓展数据要素在典型领域的应用场景,并以此为牵引推动数据要素供给与流通使用,加快弥合“数字鸿沟”,以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和数字红利的持续释放。

  事实上,我国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互联网+”行动。为何此前的互联网是“+”,而如今的数据要素却变成了“×”?这与数据要素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数据要素具有多场景重复使用的能力,一组数可以在多次复用中不断挖掘出新价值,促进多元化业务扩张,支撑生态链条生长。推动“数据要素×”行动,就是要通过推动数据在不同场景、不同领域的重复使用,孕育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产业新模式,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培育新动能,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

  尽管数字经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中,要稳妥处理好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与资源化开发利用的问题。我国公共数据具有体量大、质量好、结构优的特点,但也存在开放共享不够、数据利用效率不高等短板,同时数据在开发利用中还面临隐私保护等难题,仍有待从法律上寻求突破。为此,要加快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及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展公共数据利用的新场景新用途,促进公共数据要素价值最大化。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有待优化提升。从全国看,虽然各地建设数据交易所的热情高涨,但国际上尚无通行做法可以借鉴,国内数据交易量目前还十分有限。正因为此,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一方面,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探索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模式。另一方面,要在尊重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快形成符合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特点、科学合理高效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我国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从7.8%增长到10%,未来两年数字经济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从长远看,更好地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据要素赋能经济增长,将有助于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