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餐盒巧变快干T恤

发布时间:2024-04-30 05:49:08 来源: sp20240430

原标题:外卖餐盒巧变快干T恤

图为低碳丙纶面料t恤。 受访单位供图

图为低碳丙纶面料T恤。 受访单位供图

外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随着外卖的普及,也产生了大量废旧餐盒。这些餐盒用完之后去了哪里,会不会造成塑料污染?日前,在美团青山科技基金的支持下,由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高级研究员李斌等联合研发的首款再生餐盒料制备低碳丙纶面料正式发布。团队创造性地提出把废旧餐盒加工改性,制备得到超细旦丙纶纤维,并将其做成了具备快干功能的T恤。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使用的外卖餐盒已经超过了100万吨。“考虑外卖餐盒的出路时,我们联想到了20多年前,废旧饮料瓶被做成了再生涤纶面料。于是我们就想,用聚丙烯做的餐盒,回收之后是不是也可以做成再生丙纶面料。”李斌说。

有了想法之后,团队很快做了验证。结果显示,这一想法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实施起来仍有挑战,如再生餐盒料除杂、去味、纺丝以及面料生产等多个环节都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首先是餐盒的回收和清洗,回收餐盒一般含有不少杂质,需要运用热洗、超声波洗等特殊工艺来洗净。其次是造粒改性,餐盒料由于本身流动性好、分子量低,经过多次加热熔融之后,性能下降较为明显,因此需要通过共混改性的方式来提升其性能。还有就是纺丝,再生材料纺丝对于工艺设备有特殊的要求,加工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和工艺调整,才能制备出合格的细旦丙纶丝。

李斌说,要解决上述环节的问题,就需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比如餐盒上面有油,如果清洗不干净会留存杂质。而一点点杂质都会影响后面的纺丝质量,纺出来的丝线就容易断。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团队最终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成功打通了“再生餐盒—切片—造粒—拉丝—织布—成衣”的技术路线,实现了从外卖餐盒到快干T恤的再利用。在现场,主办方展示了这款采用再生餐盒料制成的低碳丙纶面料速干T恤。T恤摸上去十分柔软、细腻。

李斌介绍,这款T恤从外表看与普通T恤并没有什么差别。但事实上,超细旦丙纶纤维有它独特的优势,那就是疏水快干。因为丙纶是用聚丙烯做的,聚丙烯本身不亲水,因此人出汗之后,汗液不会被面料吸收,而是可以很快排出。此外,它还很保暖、轻便。丙纶的热传导效率低,细旦丙纶纤维经常被用于制成保暖内衣。而且丙纶的密度只有0.9左右,相比于涤纶和其他纤维,穿起来更轻便,所以细旦丙纶纤维也常被用于制造速干衣和运动服饰。

“由于这款T恤的面料来自废弃的外卖餐盒,因此与传统的细旦丙纶纤维相比,它还有低碳以及促进塑料循环的独特意义。”美团青山计划项目总监田瑾说。团队曾为再生餐盒料进行了相应的第三方碳核算,结果显示,与原生材料相比,其减碳量可达73%。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于运动服饰需求的增加,超细旦丙纶纤维的市场份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团队对其应用前景充满信心。“我们用再生餐盒料制备的低碳丙纶面料,有望成为与再生涤纶并驾齐驱的可持续纺织面料。相信未来会获得更多品牌商和消费者的青睐。”李斌说。

(责编:杨曦、陈键)
大湾区是香港青年的大舞台(湾区观潮) - 人民大学发布“你说我改、你夸我听”温馨易办系统

大湾区是香港青年的大舞台(湾区观潮)

发布时间:2024-04-30 05:49:10 来源: sp20240430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近日公布的《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2023》显示,近七成受访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发展规划“认同”或“非常认同”,与2021年的35%相比增加近一倍,创下追踪指数自2017年设立以来的新高;同时,近七成香港青年愿意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相较于2021年的41%明显上升,同样创新高。

  短短数年间,香港青年对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创业、生活的意愿大幅攀升,对大湾区发展现状和前景了解增多、信心增长,说明大湾区的建设成果得到了香港青年的认同,也意味着他们有机会站上更加宽广的发展舞台。

  香港青年对大湾区的信心和认同其来有自,源头之一是大湾区的建设速度。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要将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些曾经看似遥远的美好愿景,今天在多个层面已经初见雏形。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大型基建设施为“硬联通”打牢基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深港公交地铁“一码畅行”等为“软联通”添砖加瓦,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成为现实。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因地制宜的新制度、新规则正在打通政策“堵点”,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数以千计的港澳企业入驻其中,新业态新机遇不断涌现,港澳人才纷纷落地生根……有目共睹的建设成效,验证了蓝图的科学性。

  身边人走进大湾区的成功经历,给香港青年传递了信心。有港青创业者在“英语说得比普通话好”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在内地发展,其后他与内地科技团队合作开发的人脸识别产品在深圳罗湖、皇岗等口岸得到广泛应用,并成功打入美国、日本市场;有港青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成立孵化器,近两年时间吸引了40家企业入驻,其中八成是港青创办的企业;有港青在深圳成立技术研发公司,在东莞成立生产制作公司,每天穿梭深圳、东莞、香港,并表示“一天三地,原先挺折腾的,现在很方便”……一个个鲜活案例是榜样也是示范,极具说服力。

  多样化的内地交流、实习、就业计划,让香港青年有了更多深入了解大湾区的机会,而了解可以增信释疑。去年,特区政府给香港青年提供了约4000多个实习岗位和3万多个交流名额,让他们利用暑假到内地城市参观交流。大湾区内地城市每年也举办数量可观的相关活动,吸引港澳青年前来走走看看。许多港青见识到内地在数字化等方面的优势,切身感受到内地的发展速度,对内地和香港的优势互补、大湾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不断推出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让香港青年对逐梦大湾区有了更多勇气和底气。从效力覆盖广东全省的《支持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实施细则》,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各自出台的相关措施,为在大湾区实习、就业、创业的港青提供了多种补贴资助、创业贷款、税费优惠、免费人才公寓、免租办公室和厂房等优惠。一些地方还设置“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让具备3年以上大湾区工作经验的港澳籍人士当“职场导师”,帮助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内地,细致服务令人备感贴心。

  “过去我都说自己是香港人,但现在我更想说我是湾区人。”有在大湾区工作多年的港青如是说。确实,大湾区是港澳青年的大舞台,也是他们的家。家园的建设需要年轻人参与,他们也正可借大湾区的发展东风飞得更高。

(责编:刘叶婷、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