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国家丰碑”国情教育宣讲活动走进香港校园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6:57 来源: sp20240429

“致敬国家丰碑”国情教育宣讲活动19日在香港树仁大学举办。主办方供图 “致敬国家丰碑”国情教育宣讲活动19日在香港树仁大学举办。主办方供图

人民网香港12月20日电 (严小晶) “致敬国家丰碑——他们的故事,让我告诉你”国情教育宣讲活动19日在香港树仁大学拉开序幕,为现场近300名师生带来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

该活动是继2021年7月在澳门首次举办以来,第四次面向港澳青少年,同时也是首次在香港实地举办。活动以“家国情怀与个人担当”“回顾历史与观照现实”“民族复兴与香港发展”为主题,通过缅怀革命先烈、致敬国家丰碑,引导香港青少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先辈遗志,勇担责任,共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青年工作部部长张志华,江苏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李卫华,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姚茂龙,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会长陈慧钰,香港树仁大学副校长孙天伦、张少强等出席宣讲活动。

江苏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郭琦、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朱建勇和江苏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房阳三位宣讲人先后登台,分别讲述雨花英烈、新四军和守岛英雄的故事。

宣讲会上,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学生深情朗诵李大钊的诗歌《青春》,以此致敬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而奋起,为家国而图强的人生信仰。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学生演唱歌曲《狮子山下》,再次传唱香港市民“同舟且共济,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的“狮子山精神”。

“今天的香港繁荣稳定,得益于祖国的关心关怀,我们将加倍努力,增长才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不竭力量。”到场聆听的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陈同学深有触动。

香港树仁大学表示,该活动首次在香港实地举办,对于加强国情教育,意义重大。致敬国家丰碑活动题材厚重,内容很吸引人、也很感动人,是帮助青少年培养爱国情怀、担当为国责任的有益尝试。

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李卫华认为,本次国情教育活动旨在帮助香港青少年走进历史长河,重温苦难辉煌,厚植家国情怀,汲取时代力量,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为建设美好香港、实现民族复兴贡献积极力量。

据悉,此次宣讲活动由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指导支持,香港江苏社团总会、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和香港树仁大学共同主办,香港江苏青年总会、苏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协办。

【1】 【2】 【3】 (责编:徐祥丽、刘慧)
善用声音展现时代风景 - “大道之行,世界玄同—2024中澳道教文化艺术节”在澳大利亚悉尼成功举行

善用声音展现时代风景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6:57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善用声音展现时代风景

【县级融媒优秀网络视频创作谈】

“学习强国”平台上推出的《见孝感·鉴时光》,是我们德阳市旌阳区融媒体中心为辖区孝感街道拍摄制作的一条短视频。这个作品通过一位声音采集师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感受自己家乡的深刻变化。创作中我们采用独特的声音叙事手法,娓娓道来,通过不同环境下不同层次的声音,重现曾经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悟“三线建设”的艰苦拼搏,感受城市的繁华景象、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乡野田间的恬静闲适、运动场上的青春飞扬……

20世纪60年代,一群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背着简单的行囊,怀着青春梦想,来到这个西部小县城,他们像钉子一样扎根在第二故乡。这里融合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乡音和味道。拍摄前的采风阶段,我们在这里听到巷子深处小贩的吆喝、邻居间热络的交流,感觉到这就是真实的人间烟火。

创作初期,我们一直寻找这里可以让人共情的元素符号,包括地标建筑和历史人物,但后来都被否定了。地标建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里的历史人物也并不具备优势。最能代表这个地方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断寻找、探索,终于认识到,古往今来,乡愁是烙印在中国人心中最深刻、最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份情感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日益浓郁、深刻,而乡音则是故乡最为动听却又难以复制的标志。于是,我们将乡音作为视频的识别元素,作为激起每个人记忆深处共情的主要手段。

视频中动车的声音,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声音,让人感受到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写字楼里忙碌的声音,键盘敲击、信息传输的声音,庆祝成功的欢呼声,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脉动;田间的虫鸣,村民的欢笑声,恬静的歌声,村口老者给孩子们讲述故事的声音,孩子们采摘水果充满丰收喜悦的声音,还有外来露营游客的欢乐笑声,让人回到最初的美好、回到故乡的怀抱。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中华大地上一座小城每天发生的平凡事,记录生活在这里平凡的你我他,期待受众在诗意、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传统与现代、古朴与风尚交融的时代风景。

这个短视频的创作过程,以及最终赢得的不错反响,让我们意识到,当下有必要充分尊重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规律,突出作品的视听化、故事化和场景化,充分满足网络用户的接收喜好、观赏习惯和情感诉求,多层次、多视角、宽领域进行内容表达,促进网络用户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及时的调整,从网络用户的审美趣味上寻求共情,这样才能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沉到生活深处采撷创作素材,俯身大地汲取创作灵感,用心研究网络用户的精神需求,结合不断变化的传播手段和创作手法,推出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优秀作品,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者:张鹏,系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责编:郝帅、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