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最大作用是促进硬联通

发布时间:2024-05-01 00:05:43 来源: sp20240501

  ■奋进新时代 讴歌创业者——广东改革开放亲历者说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时代先锋和杰出人物。近期,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奋进新时代 讴歌创业者——广东改革开放亲历者说”全媒体报道,采访全国、省、市、县(区)四级政协委员中的代表人物,倾听他们讲述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的奋斗历程,弘扬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激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61岁的苏权科一直在跨越。青年时,他从西北农村考入大学,随后攻读硕士研究生,一步步走出黄土高原。后来,他的人生与大桥紧密相连,九江大桥、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等桥梁都有他奋斗的身影。苏权科最自豪的“作品”,是那座由他参与筹备、建设、运营的“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

  看着桥梁由最初只能横跨江中沙洲,到如今“飞架”港珠澳三地,苏权科几乎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桥梁建设发展的全过程。瞄准交通强国目标,他带领团队破解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创出桥梁界的中国标准。

  2018年是港珠澳大桥开通之年,也是苏权科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开局之年。2022年,苏权科政协委员履职届满,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担任跨海工程与综合交通研究所首席工程师。对此,苏权科坦言:“跨越山海容易,跨越自我很难。”

  口述时间:2023年10月23日

  口述地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广东用武之地显然更大”

  南方日报:您是如何与桥梁建设结缘的?在此过程中,又是什么让您坚定以此作为人生志业?

  苏权科:跨入这行,我算是误打误撞。1978年,我读高一,一门心思想造飞机,高考想考西北工业大学,但成绩差了点。考研的时候也是因为成绩,被调剂到桥梁与隧道专业。

  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行,但有两件事改变了我的认知。第一件事是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我们当时的副院长上台讲话说:“中国要发展经济,必先建设交通;要修建高速公路,就必定会跨越山谷、跨越河流,你们将大有可为。”我听了后很振奋。

  第二件事发生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当时我面临两个选择:留在西安,或者去广东。当时,我听说广东要建广深珠高速公路、虎门大桥,还计划修建伶仃洋大桥。广东水网密布,用武之地显然更大。后来,我在桥梁建设领域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来劲。认准了这件事,我就“一根筋”干下去了。

  南方日报: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桥梁建设发展最迅猛的阶段,回顾这段过往,您有哪些感悟?

  苏权科:在桥梁建设的诸多领域,我们都曾处于无技术、无材料、无人才的窘迫境地。上世纪80年代大面积建桥时,许多施工队伍没有经验,就拿土办法建。

  如今,我们的材料生产能力、装备生产能力、设计能力和产业工人的技术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我们采用工厂化、大型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方式施工,大桥的梁、墩子桩、隧道等都在工厂完成预制后,现场利用大型设备进行吊装对接,完成了桥梁建设高品质、保护环境、安全施工等目标,这在几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大桥让大湾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南方日报:回想港珠澳大桥的筹备、建设和运营过程,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苏权科:2008年冬天,我们在北京邀请了一批外国专家,就建设港珠澳大桥进行论证。当时有专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们要在伶仃洋海底挖近50米的深槽,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挖泥船只能挖到36米,你们能做到吗?第二,这座大桥需要120年的使用寿命,中国有这个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吗?这两个问题,把我们问得哑口无言。

  从北京回来后,我就开始带领团队制作港珠澳大桥的科研规划。我们具备哪些材料、装备和技术,又缺少哪些,缺少了我们该怎么办?在规划里一项项地列明问题,逐个开始试验、攻关。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创新就这么逼出来了。

  南方日报:作为粤港澳三地硬联通的关键设施,您认为港珠澳大桥在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苏权科:港珠澳大桥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硬联通,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也得到进一步优化。例如不少公司将研发环节设置在香港,将生产环节放在珠海,将仓储环节放在江门等。在此过程中,“一小时工作圈”逐步形成,粤港澳三地理念对接、规则对接和标准对接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将极大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基础设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广东应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优势?

  苏权科:以港珠澳大桥为例,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港珠澳大桥能够充分发挥新基建的标杆作用。例如目前在大桥上应用的传感、通信、计算和分析设备,这些与新基建相关的硬件、软件都可以通过港珠澳大桥的探索实践,反哺至其他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环节,并在实践中持续补充完善,实现良性循环。这将有助于整体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集群的建设水平。

  “全国、全世界还有几十座海峡、海沟等着跨越”

  南方日报: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后,您说自己使命未竟,还要发挥好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团队的外溢效应。对此您有哪些计划?

  苏权科:在大桥维护方面,我们探索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建设智能化集成平台,进行人员培训和设施研究等;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形成4本行业标准、3本团体标准,还有一些并入了国家标准。

  2022年,我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任教,就粤港澳大湾区的跨海工程、海上造地工程、海上人居工程、智能交通等开展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运用港珠澳大桥的一系列成果。

  跨越山海容易,跨越自我很难。从工程师到教师,技术成果如何与产业实现对接?工程师思维如何向学术思维转换?这些都需要我和团队进一步摸索,尽快地适应这份新工作。

  南方日报:2018年是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之年,也是您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第一年。这5年里,您在政协履职方面有哪些感悟和成效?

  苏权科:在同届委员中,有许多是来自教育界、科技界的“大牛”,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国际、国家和本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履职期间,我重点从本职工作出发提出意见建议。在建设和运营港珠澳大桥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三地协同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除此之外,我还就如何完善重大基础设施的前期论证、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全保障等提出相应意见。

  南方日报:对新一代“造桥人”,您有哪些寄语?

  苏权科:现在,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增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造更“聪明”、更“智慧”的桥。这不仅意味着桥梁的品质要好,还要与未来的智慧交通相对接。

  因此,除了学习修建路桥,未来的“造桥人”还要学习计算机、先进材料等专业。同时,全国、全世界还有几十座海峡、海沟等着他们跨越。年轻人要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我相信我们的交通强国建设,一定会扎扎实实走在世界前列。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嵘伟 【编辑:刘阳禾】

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奋力谱写长江大保护新篇章 - 北京:2023中关村舞剧节开幕

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奋力谱写长江大保护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5-01 00:05:44 来源: sp20240501

  长江十年禁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去年10月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巩固好已经取得的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履行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将长江十年禁渔作为长江大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推动长江母亲河加快恢复生机活力。

  长江十年禁渔是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明确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长江十年禁渔充分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初心使命,既利生态,又利民生,更利长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长江十年禁渔是最直接最有效修复长江生态系统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十年禁渔’是一个战略性举措,主要还是为了恢复长江的生态。”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库,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宝库和生态屏障。经过多年过度开发利用,长江流域生态功能一度退化严重,长江江豚、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暂定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并同步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环境,能够逐步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效恢复长江流域水生态平衡。

  长江十年禁渔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退捕渔民生计问题,强调“要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禁渔实施后,维护好退捕渔民的切身利益,扎实做好安置保障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20多万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加快适应岸上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长江十年禁渔顺利实施,推动长江大保护行稳致远,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长江十年禁渔是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主动放弃竭泽而渔、掠夺自然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蕴含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能够使长江得以休养生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长江十年禁渔有力促进长江大保护取得重大成就

  禁渔全面实施以来成效初显,长江流域重现“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全社会共识。

  水生生物资源明显恢复,上岸渔民顺利转产就业。长江水生生物栖息环境日益优化,鱼类物种数量和资源量实现双提升。2022年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相较2020年增加25种,其中,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中游的四大家鱼、下游的刀鲚等代表性物种种群数量均明显增长,部分物种分布区域明显扩大;长江旗舰物种江豚种群数量达到1249头,较2017年增长23.4%。渔民退捕上岸后,有关地方扎实做好转产安置和民生保障工作,多渠道开展就业帮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顺利转产就业,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上岸渔民生计得到有力保障。

  重点领域治污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沿江省市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化工、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扎实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等任务,解决污水直排、乱排问题4.5万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沿江省市关改搬转化工企业超9000家,“化工围江”问题基本解决,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2023年,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5.6%,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干流水质连续4年全线保持Ⅱ类,“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

  大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各方合力进一步凝聚。我国首部流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施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相结合的规划政策推进落实体系基本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实现对产业发展、区域开发、岸线利用的分类管控,使长江大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守。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禁捕执法监管工作机制持续完善,沿江省市群众自发加入禁捕志愿者行列,形成社会各界共同保护长江的生动局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长江生态环境虽已取得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阶段性成果,但历史欠账尚未完全还清,禁渔工作还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持之以恒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以长江十年禁渔为切入点推进构建高水平保护治理新格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形成与大保护整体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局面,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这为我们做好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初心,坚持把共抓大保护摆在第一位,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要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在整体推进大保护的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治本和治标相结合。要坚持一以贯之、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将一张蓝图干到底。

  紧盯重点工作,持续巩固禁渔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沿江各省市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压实主体责任,保障退捕渔民就业和生活。要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务求禁渔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这为我们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明确了重点任务。要扎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建立退捕渔民动态精准帮扶机制,加强退捕渔民就业服务,全面落实养老保险政策。要加大禁捕监管执法力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合作机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依法严厉查处非法捕捞以及市场销售非法渔获物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禁捕水域各类船舶规范管理,加大对违规使用禁用渔具整治力度,消除非法捕捞隐患。

  加强保护修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强化重点领域污染治理”。这为我们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化工、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工程,加强重要湖泊和重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要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针对不同物种的濒危程度和致危因素完善保护措施,落实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拯救行动计划,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要加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修复,推进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河湖水系连通修复,强化生态流量监管,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强化协调服务和督促落实,推动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2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