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开行突破9000列

发布时间:2024-04-28 04:08:25 来源: sp20240428

  本报昆明3月20日电  (记者叶传增)19日,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累计开行国际货物列车突破9000列,跨境货物运输达795万吨,其中进口630万吨,出口165万吨。

  今年以来,在中老两国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老铁路货物运输量增长明显,已运输跨境货物115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同比增长33.7%。目前,中老铁路的货物运输服务已经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国内31个省(区、市)的主要城市。万象至昆明间物流成本较中老铁路开通前下降40%至50%,有效促进了沿线各类产业扩能升级和国际经贸往来。

  自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铁路部门与老挝铁路部门紧密合作,相继推出了“沪滇·澜湄线”“中老+中欧”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澜湄快线”班列品牌,累计开行984列。其中,“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的国际运输新模式将老挝、泰国等国家至欧洲的铁路直达运输时间大幅缩短至仅15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1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
人民网评:以“四个统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实现新突破 - 节省45分钟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国际转国内通程航班开通

人民网评:以“四个统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实现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4-04-28 04:08:26 来源: sp20240428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举足轻重。如何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提出“四个统筹”的明确要求,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提供了方法指引、明确了实践路径。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是全面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所在。长三角地区人才富集、科技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实力领先,拥有丰富的创新协同发展资源。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拥有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5个;G60科创走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上升到1/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15%;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较2011年增长了近1.5倍,年均增速达9.47%。事实证明,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跨区域协同,不仅有助于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也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这是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有这样的一个比方:沪苏浙皖,伸开去是“五指”,各有所长;握起来是“拳头”,更有力道。一体化,从来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近5年来,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形成产业协作一体化新格局。从三省一市的实际来看,上海是开放前沿、创新高地,江苏实体经济强劲,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安徽拥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厚积薄发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深化合作、相互赋能,把各地自身优势变为区域优势,定能共拉长板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

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这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走深走实的基础工程。这些变化看得见、摸得着:省际“断头路”逐渐消失了,地铁、公路、铁路更加紧密了,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24小时包邮圈变为现实了,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医保异地结算更方便了……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公共服务“软联通”,为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加速键”。然而要看到,物理上的“断头路”打通不难,破除一些无形的壁垒尤需久久为功。面向未来,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才能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

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这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亮丽的底色。长三角地区能不能在绿色发展上闯出新路、在低碳转型上开辟新局?关乎全局大局。目前,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制度体系初步形成,2022年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2.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太湖、新安江—千岛湖流域等跨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接下来,既要做好“共保联治”的文章,抓好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等要求的落地落实,也要在“机制创新”上重点着墨。比如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这些何尝不是“先行探路”的题中之义。

(责编:徐玉涵、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