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评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神舟十六号任务等入选

发布时间:2024-04-30 05:33:56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网 北京1月11日电(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3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11日在山东烟台揭晓发布。神舟十六号任务、中国科学家发现耐碱基因可使作物增产、中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等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两院院士评选的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具体如下: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商运投产,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对推动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能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神舟十六号返回,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人因工程、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航天技术等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超越硅基极限的二维晶体管问世。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邱晨光研究员团队构筑了10纳米超短沟道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创造性提出“稀土钇元素掺杂诱导二维相变理论”,并发明“原子级可控精准掺杂技术”,从而成功克服二维领域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国际难题,研制出国际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

  ——中国科学家发现耐碱基因可使作物增产。为更好地利用盐碱地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员科研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可以显著提高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且在改良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有望为中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天问一号研究成果揭示火星气候转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团队联合中外团队,瞄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丰富的风沙地貌,利用天问一号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分析仪、气象测量仪等开展高分辨率遥感和近距离就位的联合探测,研究成果有助于增进对火星古气候历史的理解,为火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地球未来的气候演化方向提供了借鉴。

  ——中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深地塔科1井开钻入地,旨在探索万米级特深层地质、工程科学理论,标志着中国向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系列取得新的重大突破,钻探能力开启“万米时代”。深地塔科1井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紧邻埋深达8000米的富满10亿吨级超深油气区。该井采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

  ——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首次发现在14 GPa压力下达到液氮温区的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由中国科学家率先独立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该成果将有望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使超导在信息技术、工业加工、电力、生物医学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证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中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

  ——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落成启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团队完成的逐日工程—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SSPS地面验证系统,主要技术指标世界领先,应用前景广阔。在太空,可助力构建空间能源网、空间充电桩,破解空间算力、星上信息处理、空间攻防及超远程探测的供电难题。在陆海空,可为空中飞艇、无人机群、海上移动平台、灾害及边远区域无线供电。

  ——科学家阐明嗅觉感知分子机制。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研究员团队合作,研究阐释了II类特异嗅觉受体感知气味的分子机制,为嗅觉受体家族识别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开发靶向嗅觉受体的新药也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两院院士评选年度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至迄已举办30次。此次揭晓发布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烟台市人民政府承办。(完) 【编辑:付子豪】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助力民营企业成效明显 - 教育部:2023年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891.78万人 比上年增加11.42万人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助力民营企业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2024-04-30 05:33:57 来源: sp20240430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多3.41万亿元;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业内专家表示,2023年金融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持续发力。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2023年,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信贷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同比多增,较好满足了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全年广义货币(M_2)、社会融资规模、贷款增速均保持在10%左右的相对高位,为经济持续整体好转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多家大型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23年人民银行两度降准,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合计0.5个百分点,累计释放流动性超1万亿元,为银行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开源证券指出,降准不仅有助于新发放贷款收益率企稳,同时为银行负债成本减负,打开了银行信贷的投放空间。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加强运用也是亮点之一。”民生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适时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双碳”支持工具、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多项结构性工具延期或展期,高新技术制造、涉农、民营小微、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预计后续将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工具的创新力度。

  “即使碰到超预期的挑战和变化,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有充足的空间。”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分析指出,从外部环境看,目前主要经济体加息周期已接近尾声,国内外利差的边际变化将趋缓,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将减轻,这为我国货币政策拓展了更大空间。

  利率调整政策有序落地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成效进一步显现。2023年,从大型银行开始,各类银行先后3次下调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活期存款等多个存款品种利率,降低负债端成本,信贷供给能力得到提升。2023年11月,全国银行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03%,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存款利率下调带动了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挖掘了经济需求潜力,为让利实体经济创造了空间。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持续释放,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0.2个和0.1个百分点,促进了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行。2023年1月至11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为3.8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此外,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调整政策落地。据测算,全国超过23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平均下调0.73个百分点,惠及5000多万户家庭、1.6亿人,每年节省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

  助力民营企业成效明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后,人民银行等8部门出台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措施正在加速落地。专家认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25条”是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的贯彻落实,也是对“31条”中“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的细化和深化。

  2023年8月,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专题研究工作举措,推动银企供需对接。在系列政策的引导带动下,银行机构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接洽力度和合作意愿得到明显提升,专门出台专精特新企业纯信用线上产品,不需要抵押物和担保,对于轻资产运营企业更友好。“以前是我们找银行,最近一些银行行长主动上门推荐金融产品,可以明显感受到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力度在加大”,国术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中长期业务拓展上的资金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

  “除了民企贷款占比、首贷加强等典型信贷支持外,票据、债券等多维一体的公开交易市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成员薛军表示。早在2018年10月份,人民银行就围绕民营企业融资推出了“三支箭”政策组合,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为“第二支箭”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3年3季度末,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已累计为140家民营企业发行的2426亿元债券提供了增信支持。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董事总经理张文朗认为,“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推动金融加大民营企业支持,稳定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后续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和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姚 进 马春阳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