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世界遗产 湖北钟祥掀文化旅游热

发布时间:2024-04-30 21:17:55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网 湖北钟祥4月18日电(卢琪)气势恢宏的明显陵,古色古香的莫愁村,展品丰富的明文化展示馆……走进湖北钟祥,如同进入一本史书。

  拥有世界长寿之乡、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五块“金字招牌”的钟祥市,近年来围绕明显陵打造旅游IP,深度挖掘文旅资源,掀文化旅游热潮,也带动乡村振兴。

  守护历史文化遗存

  钟祥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700多年,春秋战国时系楚国陪都,诞生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历史人物。钟祥也是明文化遗存集聚地,明朝嘉靖皇帝发迹于此,存有明显陵及一批明代宫苑陵寝建筑群。作为县级市,钟祥历史遗存和文物规模可谓壮观,据钟祥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钟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28处。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航拍图) 吴淘淘 摄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最广为人知。明显陵是明朝嘉靖皇帝父亲朱祐杬和母亲蒋氏的合葬陵,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其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尤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中绝无仅有,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空中俯瞰,明显陵沿山势起伏,与葱郁山峦融为一体。建筑群排布疏密有间、错落有致。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等无一不展现这座帝王陵寝的雄伟壮观。细看圣德碑楼、石像生等各处文物,琉璃、石刻、彩绘古朴又细腻。

  “从整体结构及细节看,明显陵保护得非常完好。”正在此处旅游的台湾游客胡尧储说,游览明显陵,加深了他对明文化的认识,他专门录音解说,记录所见所闻。

图为木框镶嵌玻璃罩护文物。 吴淘淘 摄

  据介绍,明显陵景区先后完成文物本体保护工程20余项。“在文物保护方面,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性’‘可识别性’等原则。”明显陵管理处团委书记闫一鸣以圣德碑楼保护项目为例介绍,其设计和施工中突出传统材料、传统工艺,按原形制、原结构修复,在对开裂残缺墙体及原始金砖修缮后,还使用木框镶嵌钢化玻璃来罩护及展示,“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原始遗存,也展示了明代皇家官式建筑的规制。”

  此外,钟祥征收明显陵外罗城外土地,每年植树育林,以“文物周边环境视同文物本体同等重要”的理念,将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整体进行保护修缮。

  整合特色文旅资源

  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如何活化利用,带动城乡发展,钟祥一直在探索。

  立足历史文化,钟祥深度挖掘文旅资源,打造集明显陵景区、莫愁湖国家湿地公园、特色文旅小镇莫愁村、明文化展示馆于一体的复合型国家5A景区,实现明显陵景区由点向面的转变。

图为游客在莫愁村观看民俗表演。(航拍图) 周星亮 摄

  毗邻明显陵的莫愁村,青瓦白墙的古街道悬灯结彩,传统戏曲、民俗表演轮番上演,游客或身着传统服饰沉浸其中,或逛古街集市,或品尝美食,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相传楚国歌舞家莫愁女生长于此,这里有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景点。”莫愁村运营方负责人田俊梅介绍,为“鲜活”人文历史,景区利用声光电等技术,编排“一生莫愁”等实景表演,推出阳春邑等体验场景,增强游客体验感。

  同时,莫愁村汇聚全国特色风味小吃、非遗文化饮食,以及各地特色民俗演出,让游客体验多彩纷呈的民俗民艺。据了解,周末及节假日,莫愁村每日推出约20场沉浸式演艺节目,日均接待游客人次过万。

  莫愁村火热,不少在外务工的钟祥人回到家乡就业、创业。有人在景区经营特色小吃店;有人将房子装修,变成“网红”民宿;还有不少“Z世代”成为主播、当上老板,开启新事业。

图为刘兴宇在店铺内工作。 吴淘淘 摄

  如今,莫愁村有百余家餐饮、文创、娱乐商户。“入驻免租金,景区还提供专业培训、政策扶持,给创业者很大帮助。”“00后”刘兴宇2018年在此创业,如今他经营的店铺已扩张至四五百平方米,旺季日营业额超万元。

  今年2月,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钟祥将景区与周边村落、田园结合,带动沿线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特色业态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实现营业收入3200万元,直接带动地方年旅游收入逾100亿元。(完)

【编辑:张子怡】
“巴西与中国友好合作的见证” - 河北承德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188公里 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巴西与中国友好合作的见证”

发布时间:2024-04-30 21:17:57 来源: sp20240430

  “20年来,巴西与中国科研团队在古生物研究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是两国科学、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体现。”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凯尔纳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和凯尔纳共同带领的中巴科研团队,基于对中国发现的翼龙化石的研究,建立了朝阳翼龙科的一个新属种。双方将其命名为“友好美丽飞龙”,以纪念两国科学家在翼龙等古生物研究领域的长期友好合作。“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友好美丽飞龙’不仅是古生物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也是巴西与中国友好合作的见证。”凯尔纳表示。

  凯尔纳说,自2004年开始,巴中科研团队携手研究命名17种翼龙化石,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还在巴西、中国等地进行多次联合考察和发掘。2014年,两国科研团队发表论文,介绍在中国新疆哈密发现的新的翼龙类群及5枚立体保存的蛋化石。国际古生物学界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翼龙研究200年来最令人激动的发现之一。凯尔纳表示:“20年的友好合作,不仅让两国科研人员结下深厚情谊,也为推动世界古生物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凯尔纳曾多次到访中国,并与中方团队开展深度合作。“我十分敬佩中方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他们团结、勤奋、坚韧,即使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总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不断在科研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凯尔纳说,近年来,中国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绩,这离不开研究人员的刻苦钻研,更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古生物研究领域的资金、设备和人员投入。

  访问中国期间,凯尔纳领略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壮丽风光,也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与我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访华时相比,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政府和全社会对科学研究、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大幅提高。”凯尔纳感慨道。

  合作过程中,两国科研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20年来,两国科研团队联合培养了一批博士、博士后,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成为翼龙等古生物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青年学者。”凯尔纳说,“希望巴中两国联合培养的青年学者继续加强科学知识和文化交流,不断筑牢巴中友好之桥。”

  凯尔纳也十分关注两国博物馆领域的合作。他介绍,2018年9月,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仅10%的馆藏得以幸存。中方团队当即表示愿意帮助巴西国家博物馆进行重建。2018年11月,两国国家博物馆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展览互换、文物研究、考古发掘、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凯尔纳对中国近年来在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以及文博技术创新等领域取得的进步表示钦佩,对中国合作伙伴及各方面对巴西博物馆重建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凯尔纳表示:“2026年,修缮后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将重新向世界敞开大门。未来,我们希望能推动更多中国文物到巴西展出,让更多巴西民众近距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将两国友谊继续传承下去。”

  (本报里约热内卢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0日 03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