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升级“黄海明珠人才计划” 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4:36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盐城1月15日电(谷华)“‘黄海明珠人才计划’2.0版在现行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周边地区经验做法,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13日,江苏盐城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该市刚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时表示。

名校优生“汇盐行动”现场招聘会。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盐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濒临黄海。2021年,当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出“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实施三年来,全市累计引进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5368人。人才的引进,有效优化了该市人才结构,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能。

  此次发布的《若干政策》共8大部分39条措施。 中新网 记者注意到,着眼于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若干政策》聚焦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引进,重点突出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海洋产业、金融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对能引领盐城产业发展,并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顶尖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创业类人才(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人才综合资助、创新类人才(团队)最高可获5000万元综合资助。

盐城“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摒弃惯性思维、大胆探索,更加注重人性化、市场化、法制化,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松绑、向用人主体授权,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来推进人才发展现代化。”盐城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此次发布的新政,着眼盐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大对产业人才和平台载体聚才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近年来,盐城通过实施“万千学子聚盐”“驻盐高校学子留盐”两大行动,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11.1万人,历史增幅最高,超85%在民营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若干政策》提出,通过深化名校优生“汇盐行动”、万名学子“聚盐行动”、驻盐院校学子“留盐行动”、博士后人才“集聚计划”和实施青年大学生“储英计划”,广泛汇聚优秀青年人才。

邀请高校学子乘坐人才专列体验盐城。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体现了黄海之城惜才爱才、求贤若渴的城市胸襟,一大批心怀梦想、笃定前行的才俊菁英加入盐城,“一人带全家”“一人带几家”来盐城时常上演。202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已在西安就业的裴柳和正值毕业季的爱人看到盐城的人才政策,毅然加入盐城,不到两年时间,在盐城已购置电车两台、房屋一套,裴柳的表弟看到盐城的优厚待遇也加入盐城,半年内实现购车购房的人生“小目标”。如今,裴柳夫妻及双方父母、表弟及姑姑、姑父都定居盐城,1人带动11人的大家庭到盐城,购置四套房子、三辆车。毕业于清华大学、已在盐城工作两年多的范姗姗说,“盐城一以贯之为我们提供生活定居的物质保障、职业发展的政策和锻炼成长的广阔舞台,是我能够在不确定性和变化中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

  人才政策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盐城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盐城将努力打造更系统集成的政策体系参与人才拼抢,为盐城人才队伍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注入新的强劲动能。(完)

【编辑:唐炜妮】
从少年到青年的立志报国路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涉台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

从少年到青年的立志报国路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4:37 来源: sp20240429

  中国青年网成都1016日电(记者 李华锡)“这张照片,是我们学校去年9月3日举行的开学典礼。为什么我们的开学典礼不在9月1日,而在9月3日呢?为什么我们的典礼不在礼堂,不在操场,而在烈士纪念塔下呢?”

  10月14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四川大学举行。活动现场,安徽野寨中学学生王紫睿提出这个问题。

  原来,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为了铭记英烈,每一届新生都会在老师和教官的带领下,来到纪念塔前宣誓。这样特别的、热血的、意义深刻的活动,在这所学校经常举行。

安徽野寨中学学生王紫睿和老师葛徐栋在现场作分享。李华锡 摄

  在学校活动熏陶和学长学姐们的宣传下,王紫睿加入了军武社。不久后,她获得了代表安徽省去参加第八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活动的资格。

  她怀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在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训练了14天。参与了医疗救护、定向越野、实弹射击、才艺表演和主持等多项活动。

  漫长的14天训练,王紫睿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累。军服上都是汗水留下的白印,皮肤也黑了两个色号。但经过刻苦努力,她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结束训练。

  今年,安徽野寨中学762名毕业生,133人报考军校,大约6名同学中就有一人报考军校,最终有20名学生录取军校,穿上军装。

  “在我校,报考军校的学生是其他学生的‘偶像’,同学们常常相约操场锻炼体魄,也总会听到同学们畅想着未来的军校生活。”该校教师葛徐栋说。

  7月16日,考上军校的学生们相约回校,在聊天时说:“我们这么多人考入军校,写一封信告诉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听了一定很高兴。”说干就干,20名同学的心声就这样从野寨邮政局飞到北京。

  “没想到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真的回信啦!”当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王紫睿非常激动。自小在家人们的影响下,她对那带有一抹绿色的军旅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于是她坚定决心,要考取国防科技大学。当有人问她,如果未来报考了军校,就不能像普通女孩一样化妆和穿漂亮的裙子,会感到遗憾吗?她回答说,“不会,在我看来,武装比红装美!”

  中学生王紫睿不爱红装爱武装,立志投笔从戎,比她大几岁的大学生罗杰与王紫睿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就是走进大山,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和希望。

  几年前在四川大学青春歌会的舞台上,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学生与他们的支教老师——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罗杰,演唱了这首《大山的约定》。

  原来,他所在支教班级的彝族孩子们和支教老师约定,将来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到支教老师们工作的城市继续深造。

  时间回到2016年,保研的他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四川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前往大凉山开展支教。由于大凉山地处偏远,孩子们走出大山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较少,而学校课外读物较少,很多学生也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罗杰在现场作分享。李华锡 摄

  有一次罗杰带着一本课外杂志来到教室,图书的封面是“未来城”,这吸引来很多同学的关注。课后,孩子们叫住了他,借阅了这本书。在很短的时间内,全班同学把这本杂志看了个遍。

  看到孩子们对课外图书这么感兴趣,罗杰和队员们决定为孩子们打造小型“图书馆”。7位支教老师不分昼夜、周末加班,筹集了5千多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在全县近40个班级建立了图书角。

  后面,他还在学校里举办读书节和读书分享会,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爱上读书,了解外面的世界,尽早走出大山。“在我们看来,为孩子们搭建的不只是一个图书角,而是他们更好的未来。”

  支教团所在的昭觉县因为海拔高、地势陡,长期处在零下温度,罗杰和队员们的手机经常被冻得自动关机。一次他看到有的孩子在学校门口一直奔跑,还边跑边笑,这让他很疑惑。学校老师告诉他,孩子们不是害羞,是因为没有厚衣服,想通过奔跑产生热量,要不然觉得很冷。

  他了解到,部分贫困乡镇的孩子一年到头只穿一身衣服,这让他心里很难受。随后,他发起了募捐行动,为孩子们募集到9000余件衣物、400余床棉被和1000多双手套。

  支教一年,罗杰带领支教团共募集了物资、善款总价值100余万元,帮助300余名贫困学生返回校园。

  “很多人问我支教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走吧,年轻人,去大山深处做一盏灯,去照亮孩子们的未来吧!去大山深处播撒“好奇心”的种子,然后静候它们生根、发芽、开花吧!”他说。

  在罗杰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开展支教的同时,塔里木大学毕业生范晓康也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留在新疆喀什地区参与基层工作。

  “我把自己比作扎根基层的胡杨,胡杨精神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范晓康毕业后一直在新疆伽师县乡镇工作。7年来,他在4个乡和5个村工作过。刚毕业来到基层时,他经历了语言关、饮食关、饮水关等艰苦环境条件的适应和磨炼。

  2016年8月,当他刚到村里第一天,村民就笑着对他说:“孩子,你有没有20岁,会不会当书记?”

  村民用维吾尔语说的这句话,让范晓康认识到,在维吾尔族占比达99%的伽师县,自己连与村民沟通都成问题。“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那么无助和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为了克服各种困难,范晓康每天深入群众,在田间地头工作,带领村干部和志愿者,在炎热的夏日帮助困难农户收麦子,脸都晒掉一层皮;在秋收时节连夜帮助农户收割玉米,胳膊累得抬不起来。工作时偶遇村里停水,他脸都不洗,吃点干馕就去工作;看到农户干活缺少帮手,就主动上前搭把手;有时遇到耳聋的独居老人不方便购买助听器,便主动购买送过去;看到有的孩子学习成绩有了提升,他就奖励给孩子一些学习用品或者零食。

塔里木大学毕业生范晓康在现场作分享。 李华锡 摄

  他每天与当地群众同吃同学同劳动,群众也愿意主动打开话匣子。就这样,他逐渐与群众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群众把范晓康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孩子也亲切地称他为“小康阿卡”。

  在担任伽师县夏普吐勒镇其纳艾日克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带领114家贫困户,培育种植西梅苗圃200亩,产值达16000元。为解决新梅品质差、收入低的问题,他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请教专家、实地操作等方式,学习新梅种植、修剪、施肥等技术,带着剪刀、坎土曼到田间地头亲自学,并手把手教村民如何进行新梅管理,全村人均年收入同比上年增长2428元。

  2018年10月,范晓康因工作调动未来得及和群众道别,便奔赴新的岗位后,村里的党员和群众代表一行十几人,带着土鸡蛋、大公鸡、芝麻馕、自家棉花制作的棉被,历经三个小时两次转车来看望他。一行人一下车就哭了:“孩子,我们来看你了,我们舍不得你。”他们把范晓康抱在中间,这也让他不禁落下了感动的泪水。

  今年3月开始,范晓康开始担任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党委副书记,依旧驻扎在基层一线。他说,基层的甜要用心品味,踏实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与群众的距离,用脚上的泥土重量去衡量自己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我会继续不断努力带领群众一起过上‘小康’生活。”(中国青年网)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