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拼搏故事 绽放青春光彩

发布时间:2024-04-28 21:12:51 来源: sp20240428

  图①:11月15日,第一届学青会在广西南宁落幕。图为演员在闭幕式上表演。   本报记者 王 亮摄   图②:11月15日,各代表团标牌亮相闭幕式。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摄   图③:11月15日,演员在闭幕式上表演。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摄   图④:11月15日,演员在闭幕式上表演。   本报记者 王 亮摄

  11月15日晚,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在广西南宁落下帷幕。从7月1日曲棍球项目开赛,到11月15日水球项目产生冠军,805个项目金牌各有所属,2万余名运动员在学青会赛场上挥洒汗水,书写拼搏奋进的青春故事。

  刷新一项项纪录,创造一次次佳绩,展示了体教融合不断深化的成果。来自不同地区、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同场竞技,友好交流,绽放青春光芒。

  取得多项优异成绩

  14岁的浙江队选手陈妤颉夺得中学组田径女子100米、200米两枚个人项目金牌,夺冠成绩超过大学甲、乙组冠军,其中便包括杭州亚运会冠军葛曼棋。葛曼棋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待陈妤颉今后能有更好的表现。

  优秀运动员崭露头角。“从城运会到青运会再到学青会,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是本项赛事不断传承的使命。”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说,“这次学青会赛出了不少好成绩,年轻运动员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竞技水平。”

  青春力量赛场激荡。举重台上,18岁的福州队选手徐璐莹在女子45公斤级比赛中刷新多项纪录,她的抓举成绩追平世界成年纪录,总成绩也超过了世界青年纪录;田径跑道上,17岁的广州队选手吴昊霖夺得男子百米金牌,10秒31的成绩刷新了全国少年纪录……

  在水球比赛场地,本届学青会水球项目调研组成员梅楠聚精会神地观察选手们的表现。为了发现更多“好苗子”,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开展了后备人才调研工作。梅楠在水球领域工作了20余年,曾作为国家队教练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比赛现场,我们对每个队进行人才评估,最终汇总成报告,为人才选拔提供参考。”梅楠说。

  在体操项目调研组成员熊景斌看来,虽然女子跳马和自由体操目前是中国队的弱项,但从本届学青会十三四岁的参赛选手身上,他看到了希望。熊景斌表示,通过努力训练,这两个项目的年轻选手有望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突破。

  体教融合不断深化

  对陈妤颉和徐璐莹来说,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到体校训练,是她们相似的生活节奏和成长模式。学青会是展现我国体教融合成果的舞台,越来越多青年学子了解体育、喜欢体育、参与体育、从事体育,以体育人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轮滑球赛场,双方选手你追我赶,竞争激烈。赛场之外,校园轮滑球项目也在加速发展。本届赛事,广东省广州市男队、女队以全胜成绩包揽两枚金牌。女队主教练陈伟舜介绍,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冰雪运动在南方发展迅速。从冰球衍化而来的轮滑球项目受益颇多,“轮转冰、冰促轮”蔚然成风。

  霹雳舞赛场,年轻选手在比拼中相互促进。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霹雳舞运动在国内迎来发展机遇。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秘书长苏洁表示,霹雳舞是一项年轻时尚、充满激情的项目,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通过组织专家编写教材、与教育部门联合办赛等举措,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带动霹雳舞项目在校园推广普及。

  近几届奥运会,滑板、攀岩、霹雳舞等新兴项目备受关注,也为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带来新契机。李辉介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开放,面向社会、面向学校、面向家庭,这是未来的趋势。”

  本次校园组比赛中,广东队共获得50枚金牌、42枚银牌、37枚铜牌。广州市荔湾区教研院体育教研员车纯表示,好成绩得益于广东大力打造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提升校园体育训练水平,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赛事运行平稳顺畅

  蹼泳运动员姚华莉超女子100米器泳、女子50米潜泳两项世界青年纪录,14岁的杨兰斌夺得体操男子乙组个人全能决赛冠军,19岁的陆锋获得国际式摔跤男子自由跤74公斤级金牌……学青会赛场上,东道主选手的表现颇为亮眼。

  “选星计划”等项目的实施,让学青会筹办期间广西全区注册青少年运动员增加1.6万人。“迎学青”全民健身系列赛事等活动的开展,带动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1%,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5%。“我们通过筹办举办学青会,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助力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卢意文介绍。

  “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周到贴心,对我帮助很大。”夺得网球项目女子单打冠军的山东省济南队选手张瑞恩表示,比赛场地的防滑和减震性能很好,帮助她发挥出最佳水平。根据学青会竞赛要求,广西将原有场地改造为弹性丙烯酸场地,高标准场地助力运动员更好发挥。

  本届学青会,广西承办的35个大项、45个分项和768个小项的比赛分布在49个场馆。“学青会期间,49个比赛场馆运行平稳。”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重大赛事项目协调推进办公室主任陆学杰介绍,广西按照“一馆一案一策”,成立保障团队。此外,针对赛事运营,广西还成立了51个项目竞赛委员会。“由各项目竞赛委员会筛选运营团队,确保赛事平稳顺畅运行。”陆学杰说。

  贺州市、梧州市举办足球项目,北海市举办水上项目,南宁市举办攀岩项目……学青会分布在广西14个市举办,为未来广西各地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

  体育梦想插上翅膀

  11月7日,学青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南宁圆满落幕,大会就加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深入研讨。

  “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活力”“体教融合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内容丰富,取得多项成果,引发各界关注。“期待未来能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各界包括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体育、高度重视体育、踊跃参与体育和充分享受体育。”教育部体卫艺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说。

  赛场上,运动员争分夺秒、奋勇争先;赛场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出谋划策。首届学青会既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像一台引擎,驱动青少年体育工作深化改革发展。社会各界齐心聚力,共同为青少年的体育梦想插上翅膀。

  (本报记者邓建胜、刘硕阳、王亮、郑壹、张云河、李洋)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6日 15 版)

(责编:卫嘉、杨光宇)
宏观政策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 习近平两会时刻丨“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

宏观政策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8 21:12:52 来源: sp20240428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回顾2023年的坚实步伐:“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宏观政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必须用好的关键工具。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来之不易、可圈可点的成绩,充分印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判断和相关决策的正确性预见性,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具有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式,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时总结重要经验,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从“五个根本”到“四个必须”、从“六个坚持”到“五个必须”,习近平经济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系统工具。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宏观政策举足轻重。

  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增强。

  保持战略定力,宏观政策有效衔接、接续发力

  “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蕴含着发展观,明确了方法论。

  疫情三年,实现年均4.5%左右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3年,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经济的亮眼表现,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有效衔接、接续发力。

  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对115项阶段性政策明确后续安排,相机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积极谋划并适时实施一批储备政策,2023年,宏观政策“三个一批”,叠加形成“组合效应”,助力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财政政策延续积极基调,与货币、产业等政策密切配合,政策效能不断提升。

  减税降费,2018年及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作出部署。这些年,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清理规范收费和基金等政策接连出台。2023年,财政部门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了7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支持促增收扩消费保民生,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2万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提振了市场信心。

  从完善税费支持政策,降低经营主体税费负担,到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再到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落地见效,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23年,金融管理部门两次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两度降息,调降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政策利率,分别累计下降20个、25个基点。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加强对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提升对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质量等。

  两组数据,见政策力度:截至2023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2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23%;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78%,较2022年下降0.47个百分点。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前,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协同发力,合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数字经济、电力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引导支持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领域、抢占新赛道……近年来,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新步伐。如今,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子成势,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

  ——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逐步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速;《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实施以来,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激发9000多万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印发,要求稳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规模……点燃创新引擎,发展活力更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第十二位,其中6个指标位居世界第一。同时,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从退休人员养老金迎来十九连涨到“直补快办”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展,从继续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到多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2023年,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继续织密扎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目标一以贯之,政策接连出台,效果联动叠加。

  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出台更多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认为,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以及降准降息、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持续释放,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形成叠加,有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坚持系统观念,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协同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是系统观念的生动应用。

  “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这对加强政策协同具有很强针对性”“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预期管理,与宏观调控政策同频共振”。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这些年,宏观政策注重取向一致、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形成合力。

  ——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2024年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消息: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均首超3000万辆,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产销两旺、领跑全球,汽车业的亮眼成绩,离不开政策的协同发力——供给侧,出台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开展车用芯片、固态电池等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1+N”制造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需求侧,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做好宏观经济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关系,根据供需矛盾的变化相机抉择合理的策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项项举措将持续发挥效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

  全面开展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印发实施《关于规范招标投标领域信用评价应用的通知》……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衔接迈出新步伐。

  全国土地二级市场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开通运行,统一失业保险转移办理流程工作提前完成,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硬件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

  上线全国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平台,建设2900余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有了新进展。

  2023年,一系列举措落地,一批推动市场高效联通的重点任务见到成效,一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突出问题有效破除,重点领域改革加力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进一步提升发展后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4640亿元,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完善绿色税收制度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长江、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启第四轮试点……2023年,各方面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走过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更高、含碳量更低、含金量更足。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总装机的一半,历史性地超过火电装机;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

  统筹协调、步调一致、齐抓共管,才能下好“一盘棋”。

  展望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政策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强化精准思维,宏观政策细致精当、务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经济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复杂问题、现实难题,只有在战略上判断准确、在落实时精准施策,才能“把准脉”“开准方”,让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近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准”作为关键词多次出现。

  ——突出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3年,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设计和深化方案,陆续进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审议目录。

  印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三地产业链抱团成长;“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相继出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稳致远;成渝地区继续加快补链强链步伐,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地实施,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

  ——聚焦重点群体,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2023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抢抓农民工返乡过年和返城务工的“窗口期”,联合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减负、稳岗、扩就业综合发力,累计发布岗位3800万个;2023年上半年,抓住许多高校毕业生仍在校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启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

  2023年,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面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局面,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一系列力度大、靶向准的政策,推动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平稳回落。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就业保持总体稳定。

  ——瞄准关键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31条政策举措,第一条就是“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

  启动第五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持续推动清单事项缩减;全面开展效能评估,在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体系性准入安排;进一步加大典型案例排查、归集、通报、约谈、整改力度……2023年,瞄准破除“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统筹施策,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

  建立完善机制“疏堵点”、促进民间投资“提信心”、开展专项治理“破壁垒”、完善融资支持“解难题”,一项项政策举措,努力让民营企业家有感有得。2023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恢复向好,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增速高于全部基础设施投资8.3个百分点。

  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开放。

  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出台“支持金融机构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等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出台《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项目经营收入能够覆盖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具备一定投资回报,从源头上防范新增地方隐性债务……一项项政策直指关键、精准破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制度保障和有效政策支撑。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胀率都较低,财政、货币及其他政策都有较大回旋余地,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各项宏观政策持续落地见效,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中国经济航船一定能破浪前行、扬帆远航。

  (本报记者邱超奕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