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的人生交错——评电影《热辣滚烫》

发布时间:2024-04-28 17:36:31 来源: sp20240428

  甫一亮相,《热辣滚烫》票房便领跑春节档电影。不仅如此,与之相关的讨论,诸如贾玲的减肥,女性的独立,电影的翻拍,喜剧的忧伤等等,扎扎实实地成为网络世界的热点话题,成就了贾玲继独立执导《你好,李焕英》之后又一次票房传奇。

  既不是符合影像工业生产形态的奇观大片,也不是根植现实振聋发聩的原创作品,该片的成功实际上隐隐暗合了互联网语境中“流量为王”的传播法则。戏里是故事,戏外也是故事,当乐莹/贾玲以矫健的身姿跃上拳击台,影片便以双重叙事的样态占据了春节档电影声量场的高地。

  戏里:失意者的成长叙事

  不需要观众的烧脑思量,也没有紧张刺激的戏剧漩涡,《热辣滚烫》一线串珠式的叙事结构格外简单清晰。大体上,本片只是杜乐莹的独角戏——其他所有的人物设计都只是为了推动主人公的人生逆旅。所以父母的亲情只能“蜻蜓点水”,妹妹的存在是为了证明乐莹的“百无一用”,拳击男友的功用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映衬,远房表妹的“口蜜腹剑”把姐姐推到绝望的悬崖,烧烤店的老板和同事要么“添油加醋”、要么“雪上加霜”。

  反常态反逻辑的次要人物当然并不重要,他们不需要立体的人物性格,也不需要有个人的经历交代;他们和逼仄的市井、暗淡的居室一起,联袂组成了一个主人公在其间节节败退、无法直面却又始终难以逃离的故事布景。这个布景是冰冷的,越是冰冷,越是将主人公封冻在人生的困境;越是冰冷,也才越能在反差对比中凸显未来拳击台上的“热辣滚烫”。

  看起来,影片就像是丑小鸭童话的翻版,但它又没有清楚交代丑小鸭最终是否变成了白天鹅?一场对比鲜明、力量悬殊的拳击比赛中,主人公依然被雨点般的拳头暴击。这似乎是她失意人生的残酷缩影——重重倒在地上的她照例又是输了;但不同的是,此时她已经能够扛下所有的击打,并且可以找准机会给对手来一次竭尽全力的反击,因此她其实已经赢了那个一直失败的自己。

  那么,她是否成为白天鹅就已经不是核心命题,因为她开始能够走自己的路,从此摆脱了丑小鸭沮丧、失落的悲观心理。由此,影片完成了之于一个失意者的成长叙事。

  何以成长?何谓成长?一个精心设计的固定全景长镜头构成了作品的整体隐喻,也揭示了创作者所要急切表达的主题。风雨之夜,昏黄的街灯反衬得夜空更加黑暗,再一次受挫的主人公远远地走入画面里的居民楼。此时,楼道里的灯伴随着乐莹的爬楼身影渐次亮起,又渐次熄灭;及至乐莹走进自己的家门,房间里的灯就再也没有熄灭。在叙事的层面,乐莹房间的灯被赋予了闪回倒叙的联结功能;在象征的层面,暗夜的灯光实际上就是主人公信念的光亮、希望的光亮。只要有光亮,哪怕再微弱,它也能照亮并温暖整个心灵世界。

  乐莹的成长正在于她从练习拳击开始,发现并看到了自己心底深处的光亮——这让她的生命终于可以迸发出簇簇光焰。当然,乐莹最终并没有赢得一场畅快淋漓的胜利,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因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又不符合故事的常态,因为观众们多少习惯了命运眷顾人生反转的叙事范式。吊诡的是,没有胜利的乐莹依旧给观众们带来了“爆燃”的观影体验,只不过,这里走上前台的真正主角已然是演员贾玲。

  戏外:成功者的励志叙事

  毋庸置疑,贾玲与过去判若两人的飒爽英姿成为影片最劲爆的营销卖点。为此,贾玲甚至在影片杀青后在公众面前整整“消失”了一年。期待“消失的她”,惊叹“换颜的她”,感佩“坚韧的她”,成为很多观众在观影前后的相似心理。尽管在电影史上,演员为契合影片要求改变身体形态而付出努力、作出牺牲是家常便饭,但贾玲“减肥”的具身叙事,则容纳了容貌焦虑、女性自主、时代压力、社会偏见等更多内涵,也就更能集聚观众的注意力。

  事实上,瘦身的贾玲无论出演哪部影片,都会是精彩亮相。而最终选择拳击运动题材,显然是整个制作团队刻意而为——因为拳击训练及对抗的影像塑造大可以将减肥过程和成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影片上下半场之间会有显豁的割裂感。上半场是小人物乐莹的悲喜浑陈,下半场则变成贾玲的奋发图强。原本观众们随着剧情推进正待入戏,却恍惚间被腾挪跳跃的拳击演练带出戏。是乐莹,还是贾玲?显然,失意者的光亮远远没有成功者的光芒来得夺目。

  从小品演员到电影导演,从令人捧腹的喜剧小品到创造票房奇迹的影片《你好,李焕英》,贾玲都是当仁不让的成功者形象。如今她还要亲自示范,展现一次演艺圈最成功的减肥行动,怎能不引发万众瞩目?因此,作为一部故事片上映的《热辣滚烫》,自然就毫不掩饰地呈现出直截了当的纪录片格调。

  每一次深蹲,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出拳,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挥汗如雨,每一次咬牙坚持,每一次泪流满面,影片中那一大段快节奏的魔鬼式训练混剪,是属于乐莹的高潮情节,更是属于贾玲的“英雄”本色。于是,当主人公推门而出,亮出完美的肌肉线条,坚定自信地从场馆通道走向赛场;当她在拳击台上敏捷地闪躲、出击、挥拳、防御,就成了摄影师和剪辑师最爱的瘦身成果汇报素材。在片尾彩蛋中,贾玲八次不同时间段的出场试镜,日常训练中的各种花絮,以及那些从瘦身日志中摘抄的发自肺腑的感言,不仅强化了观众们对贾玲“凤凰涅槃”过程的认知,也隐约暗示了一部关于贾玲瘦身的纪录片大约已经制作完成。

  故事片始,纪录片终,乐莹的失意人生交错着贾玲的快意人生。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幻,观众其实并不在意《热辣滚烫》的作品形态是什么或者谁是真正的主人公,他们要的是在春节的假期中做一场痛快的白日梦。在这个意义上,贾玲的梦便也成了大众的梦。

  另一重交错:原版与翻拍

  安藤樱主演的日本影片《百元之恋》是《热辣滚烫》翻拍的原版。购买了版权的制片方当然不需要对此讳莫如深,但在所有的宣发营销中,所谓原版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一路挫败的失意人设到练习拳击的核心剧情,从叙事节奏的控制到镜头语言的形态,甚至部分精彩的台词对白,两部作品都高度地相似。你可以说,《热辣滚烫》之于原版的还原度很高;但换言之你也可以说,本片的创新度显然是不高的。

  在当代电影产业的商业环境中,“翻拍”是中外皆有的跨文化交流惯例。但翻拍的创作要义在于本土化的移植与再造,进而实现文本意义的流变与丰富。以此标准观之,《热辣滚烫》的翻拍就显得流于浅表的皮相。

  来看《百元之恋》,其“百元”的消费符号分明喻示着当下日本的底层社会氛围,而主人公一子的颓唐沮丧情绪则普遍存在于社会压力之下逃离现实的青年人中。因此,一子和她的身边人一样,是非常真实的“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具有深刻的社会认知价值。相较之下,《热辣滚烫》中的乐莹就显得漂浮。“拿来主义”的环境设置与人物关系并不契合当下中国的社会语境,于是小品化的夸张、揶揄、嘲讽便成了影片最常见的情节填充手段。这些手段自然可以充当人们观影过程中的爆米花笑点,但实在难以帮助人们触摸到能够感同身受的现实痛点。

  无论如何,贾玲的《热辣滚烫》又一次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回报。仅仅两部独立执导影片,就已经让贾玲跻身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行列。那么此时,人们对贾玲的期待就不会止于急于求成的流水线产品,或者省心省力的翻拍产品。她和她的团队,大约已经拥有极为丰沛的创作资源——无论是人力、技术还是资本。人们有理由就像期待贾玲在《热辣滚烫》中的华丽变身一样,也有理由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成为脱胎换骨的现实力作。(文汇报)

  (作者刘永昶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李润泽】

年近百岁的他,和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有个约定 - 国务院安委会组织开展一季度全国安全生产明察暗访

年近百岁的他,和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有个约定

发布时间:2024-04-28 17:36:32 来源: sp20240428

  今天是第十七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

  自闭症儿童又被人们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很少与人主动对视,也不爱与外界接触,甚至不会表达,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犹如天上的星星,在夜空中独自闪烁。

  3月31日,“爱在春天——曹鹏爷爷和他的孩子们交响音乐会”于上海奏响。

  音乐会的尾声,99岁高龄的中国著名指挥家曹鹏在长达一分半的掌声中登上指挥台。

  在他的胸前,依旧是那抹鲜艳的红色,过去十几年间,每一次登台演出或出席重要活动,不论礼服如何变化,他的领口都只有这抹红色。

指挥家曹鹏向听众挥手示意 中新社 记者 张亨伟 摄

  “这是孩子们给我戴上的红领巾。”于他而言,红领巾代表着孩子们的心,是音乐打开的心。

  演奏这场音乐会的孩子们,有一大半来自上海城市青少年交响乐团,还有一些是来自“天使知音沙龙”的自闭症孩子,他们都很喜欢“曹爷爷”。

音乐会现场 中新社 记者 张亨伟 摄

  了解曹鹏的听众们知道,在他的音乐会中,总会有一个环节,在演奏中和听众交流,这次也不例外,在演奏压轴曲目《龙舌兰》前,曹爷爷向听众们讲述了龙舌兰的知识,“它是古巴的一种植物,不是树也不是花,它可以酿酒也可以织布……”

指挥家曹鹏正在指挥 中新社 记者 张亨伟 摄

  曹爷爷还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请大家在最后,一起大喊三声‘Tequlia’,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结束这场音乐会,希望大家都能带着愉快的心情回家。”

  作为造诣精深、艺术精湛的指挥家,曹鹏执棒了许多高质量的、令人难忘的音乐会。不仅将外国音乐作品介绍给中国听众,而且首次使中国交响音乐作品走出国门,让中国的音乐徜徉在异国他乡。

  曹鹏曾说:“我认为,让世界通过音乐了解中国,是一个中国指挥家的责任。”

  此外,他还积极投身基层进行高雅艺术普及工作,他不计报酬、不遗余力地来到各大中小学、工厂、企业、社区、军营等,使高雅艺术走到大众中间,让交响乐走进大众的心灵。“我一直认为,交响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要振兴交响乐,先要从培养交响乐听众做起。”

  1994年开始,年近70岁的曹鹏兼任了上海市中学生(南模)交响乐团顾问、首席指挥。而后,他又与女儿曹小夏共同创建中国第一个非职业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此外,曹鹏还参与创办、训练多个业余和学生交响乐团,包括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城市青少年交响乐团、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等,并被聘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荣誉院长。

指挥家曹鹏在后台接受采访 中新社 记者 张亨伟 摄

  2008年,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曹鹏和大女儿曹小夏为自闭症儿童成立“天使知音沙龙”,通过学习音乐、演奏乐器来开启自闭症儿童的心灵,很多家庭由此重新开始感受到幸福和希望。

  曹鹏说,“我们试图用音乐的力量来找寻这把钥匙,究竟打开哪一扇窗户才是他们的春天?虽然道路很长,也很艰难,但我们已经在收获改变。”

指挥家曹鹏正在指挥 中新社 记者 张亨伟 摄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天使知音沙龙”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改变。这群孩子刚进沙龙时,连基本的听指令都很难执行,而且一不高兴,就跺脚大哭,甚至砸东西、用头撞墙。

  如今这些孩子们不仅能听从指令,更是可以与乐队共同合作,给大家带来一首首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

曹鹏的女儿曹小夏在“天使知音沙龙”活动上教授孤独症青少年演奏乐器。万小军 摄

  曹鹏还带领全家捐赠百万元成立了自闭症家庭专项信托,为自闭症家庭的父母们提供保障;他更是积极推动上海市静安家庭社会监护服务中心为心智障碍者家庭等提供意定监护、监护监督服务,为自闭症家长解困。这些举措在全国都是开创性的首例。

  这也让国内外专家刮目相看,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以色列、日本等国的专家们,纷纷来上海参与自闭症基地活动。

指挥家曹鹏 中新社 记者 张亨伟 摄

  2017年,曹鹏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聘为“中国自闭儿童关爱基金终身爱心大使”,“天使知音沙龙”被确定为中国自闭症儿童实验实践教育基地。

  2021年5月10日,时年96岁的曹鹏被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授予“特别荣誉奖”,他在后台被问及获奖感受时曾表示,希望将来“上海之春”能给自闭症孩子们一方舞台;两年后,他在第38届“上海之春”了却了这个心愿。今年,他第二次带着自闭症孩子们登上“上海之春”。

  让人感到欣喜的是,这次曹鹏爷爷的自闭症孩子,和“青交”孩子在整场演出中比以往更加“融合”,几乎每个节目都有来自两个团队孩子的参与合作。

指挥家曹鹏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 中新社 记者 张亨伟 摄

  当天的音乐会长达两个小时,结束后已是傍晚, 中新社 记者在舞台后方的一间化妆室里见到了曹老。

  巨大的化妆镜前,曹老手执拐杖,正安静地坐在轮椅上沉思,化妆台上放着好几束鲜花。他向 中新社 记者感慨:“这些孩子们真不简单!”“99岁再次和这些孩子们合作,对我的一生来说都是很难忘的,希望我在100岁时还能和他们一起开音乐会。”

指挥家曹鹏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 中新社 记者 张亨伟 摄

  曹老继续说道:“我们不是想让他们(指自闭症孩子)成为音乐家,而是为了打开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这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作者:王笈 李秋莹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