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观澜:活化历史建筑,守护香港文化

发布时间:2024-05-01 15:24:54 来源: sp20240501

   中新社 香港12月31日电 题:活化历史建筑,守护香港文化

   中新社 记者 香卢平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日前公布获纳入新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计划”)的三幢历史建筑名单,邀请非营利机构提供建议,希望为旧建筑注入新生命,同时为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裨益。

  中西文化交汇的香港面积不大,却有逾1400项已评级的历史建筑,其中近六成半属私有。截至2023年12月,香港有一级历史建筑175项,包括游客熟知的半岛酒店、虎豹别墅、黄大仙祠等。二级历史建筑342项,车公庙就是其中之一。三级历史建筑则有517项。走在香港街头,历史建筑就在身边,它们是文化认同及延续的象征,是城市建筑美学的体现,也常成为游客的新打卡点。

  香港对这些历史建筑保育政策的重点,是致力在尊重私有产权和保护文物建筑两者之间取得适当平衡,并善用古迹推动文物教育。特区政府在2008年推出“活化计划”,通过与非营利机构合作,保存、活化、善用特区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为之注入新生命,让市民和游客参观和欣赏建筑的文物价值。

  截至目前,七期“活化计划”中涵盖的项目逾20个,可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位于中环的大馆,原为中区旧警署,活化后成为古迹和艺术馆,为本地及国际艺术团体提供理想的表演场地,推动香港的艺术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物活化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亦浮出水面,那就是该如何平衡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商业利益,在保留建筑文化及历史价值的同时,不能将其完全变作商业化项目。

  事实上,一个成功的活化项目,应该综合考量目标群体、相关持份者利益、历史建筑物本身风格等因素,要注重如何从建筑物本身讲到整个香港、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历史故事。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讲好“人”的故事。

  历史建筑不是只供欣赏的艺术品,而是要有人的参与和活化。一方面,文物建筑保育活化的目的是发挥其既有功能,继续为社会、公众所用。作为其服务群体,民众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民众参与,保育活化工作的效率也可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建筑风格风貌的延续需要与当地居民和社区结构相适应,例如2009年“蓝屋”的保护活化案例中,就保留了“蓝屋”以茶及医疗为主的社会企业模式,这种“留屋留人”的保育活化方式进一步稳固了先前的社区网络,使建筑物活化做到“地尽其用”。

  当然,历史建筑各有风格,活化模式更不会一成不变。随着来港游客的旅游习惯已转向深度游,特区政府也在12月29日相应推出“本地特色旅游鼓励计划”,其中就包含鼓励历史文化方面的深度游。此外,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市民、团体、企业加入到历史建筑活化的队伍中。相信在各方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结合文化、旅游等元素,保留建筑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的活化案例出现,守护香港历史文化,讲好香港故事。(完) 【编辑:刘欢】

核雕非遗传承人王春晖:方寸间展现大千世界 - “方言梗”是一种什么样的“梗”

核雕非遗传承人王春晖:方寸间展现大千世界

发布时间:2024-05-01 15:24:55 来源: sp20240501

   中新网 潍坊11月15日电 题:核雕非遗传承人王春晖:方寸间展现大千世界

  作者 吕妍 任宁

  左手捏住一个桃核,右手不断更换各式各样的刻刀,在辗转腾挪间,桃核褪去原有的模样,变成了花鸟鱼虫、人物肖像等各种核雕作品。15日,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核雕非遗传承人王春晖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枚枚原本被弃掉的桃核,经过精雕细琢,幻化成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王春晖介绍说,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核雕是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为主要原料,雕刻成佩挂、扇坠、念珠、耳环、手串等艺术品,其布局严谨,刀法细腻,形象生动逼真,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王春晖正在进行艺术创作。昌乐县委宣传部 供图

  “拿起手工刀雕刻,整个人会非常安静,过程中有很多的思考,比如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做核雕。”记者在昌乐县宝都街道见到王春晖时,他正在给从河北唐山慕名而来的学生介绍核雕技法。

  提起与核雕的缘分,王春晖回忆说,“因为我的姥爷、舅舅都是木匠,我从小受熏陶,初中毕业以后去学习了食品雕刻,一直做到2013年。后来在朋友的古玩店发现了一枚桃核核雕,小小方寸间竟能雕刻出一个很丰富的题材,感到很震惊,于是就萌生了尝试的想法”。

  从此王春晖便拿起了刻刀,开始制作核雕。最初,因为一些技巧很难掌握,一不留神就会划伤手指。但是凭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他多方打听、经人介绍拜核雕大师张国华为师,开始潜心钻研核雕技艺。王春晖最初以为核雕很简单,通过师傅指点,才知道核雕大有乾坤。跟着师傅从零开始学习握刀、运刀等手法。“比如,做一个龙的眼球,如果刀法不正确,做出来的眼睛没有精神,要用削刀的刀法进行处理,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王春晖核雕作品《普贤菩萨》。昌乐县委宣传部 供图

  在核雕学习创作过程中,王春晖不断探索和创新。他说:“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自己尝试做直播,在直播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喜欢非遗技艺,所以就萌生了教学的想法。目前招收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非常多。同时因为我师傅就对残疾人免费培训,我也传承了他的理念,跟着做下去。”

  如今,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创作,王春晖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作品大开大合,粗犷里不乏细腻。《中华龙腾》《鸢都龙腾》《瑞龙腾飞》等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各类奖项,并被名家收藏。

  在自我创作的同时,王春晖以核雕传承为己任,带徒传承发扬核雕技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核雕,学习核雕技艺,这小小核雕,内涵丰富、别有洞天,是在方寸之间演绎人间万象、传承民族工艺。”面对核雕艺术传承,王春晖说,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将核雕技艺传承下去,并将其发展壮大。(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