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引育 服务东北振兴

发布时间:2024-05-03 18:15:38 来源: sp20240503

原标题:加强人才引育 服务东北振兴

2024年伊始,大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大工”)在服务东北振兴上便展现出新气象,校企联动,市校协同,加强人才引育,全力回答好“东北振兴,大工何为”时代答卷。

1月10日,恒力大工研究院揭牌成立,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高端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安全环保、船舶、智能化等领域,建立全链条、全领域的“产业、学术和研究”的合作。大工与恒力已是合作了十四年的老朋友。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说,仅在2023年,双方就围绕合成树脂改性研发等4个领域达成14个项目合作意向,这种高密度、高质量的合作为双方进一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服务东北振兴,大工始终走在前列,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投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023年7月,大工在市内校区打造的大工西岗数字产业科技园正式开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构建“1+N”的数字产业体系,有力推动校、企、地三方资源互通互融。截至2023年年底,科技园入驻企业86家,涵盖软件开发、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物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不久前,大工校友、肺鱼文化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姜长嵩选择将公司总部搬迁至大工西岗数字产业科技园。他说:“这是一个创业的黄金地段,园区为我们提供了多个投资资本的对接机遇、专业的培训以及合作项目,这种全方位的帮助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新动能。”

“学院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卓越工程师战略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中,为行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拔尖创新人才支撑。”1月16日,在大工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工校长贾振元这样介绍卓越工程师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工聚焦东北振兴关键产业急需,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调整学校学科专业,新建未来技术学院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扩大高端制造、精细化工等专业招生规模,着力培养服务振兴高层次人才。同时,学校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配套优厚人才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东北振兴,努力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

“学校将进一步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以‘勇当先锋’的决心,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使命任务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努力贡献大工人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工党委书记项昌乐说。

(记者 吴琳 通讯员 杜佳)

(责编:李昉、李依环)
今天,我们怎么做科普(新语) - 清明假期全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冷空气势力较弱

今天,我们怎么做科普(新语)

发布时间:2024-05-03 18:15:39 来源: sp20240503

当下的科普更需要注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

日前,“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举行。“科学与中国”组委会号召两院院士主动承担科普社会责任,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播到祖国大地。

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93%。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科普工作,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将齐头并进,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普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强科普,方能筑牢科技创新根基。一方面,科普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具有科学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科普也有助于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为科技创新、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家是科普的源头活水,是“第一发球员”。或撰写科普图书,或发布科普视频,或到中小学发表科普演讲……近年来,在各个平台上涌现出一大批以院士为代表的“科普达人”。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汪品先、欧阳自远、刘嘉麒等7位院士开通了社交平台账号,共发布视频418个,总获赞达745万个,总播放量达7500余万。科学家通过支持、参与科普工作,最大程度保证了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推进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既给科普带来了机遇,也为其带来了挑战。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更需要科学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破“谣言”,同时发挥网络平台优势,让科学信息有效触达公众,提升公众的科学辨别能力和科学理性。因此,当下的科普更需要注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

做好科普工作,还需要更多科研人员的参与、更多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让探测器在火星精准着陆,相当于从巴黎击出一只高尔夫球,落在东京的一个球洞里。”在一篇“天问一号”着陆的科普文章中,有专家这样形容道。做好科普,要善于讲故事,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将晦涩高深的科学内容转变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大众语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例如访谈、讲座、图书出版、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打通科普的“最后一公里”,让科学更好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

科普正当时。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3日 10 版)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