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底线的摆拍短视频要从严整治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1:10 来源: sp20240429

  12月17日,山东聊城市公安局东昌府分局对网传“给住院婆婆吃泡面”的虚假视频信息开展调查。经查,该博主为博取关注,自行设计场景,编造虚假信息,让他人配合摆拍视频。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博主林某某作出治安拘留五日的行政处罚,并对其造谣的网络账号采取永久关停措施(12月18日光明网)。

  “坐月子时候让我吃泡面,现在住院让你顿顿吃”。最近,网络上一个“媳妇修理恶婆婆”的短视频引起网民热议,有的网友对这样“爽文照进现实”的内容拍手称快。事实上,这出家庭复仇伦理大剧是博主为博流量自编自导的。而在势头正猛的短视频领域,如此这般故意炮制热点的摆拍视频还有许多。

  近年来,观看短视频已然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一个手机,随手一拍就有可能获得千万关注。于是部分博主为博眼球,开始以“记录真实之名”拍摄自己的虚构剧情。有的以卖惨为噱头,虚构“贫困潦倒”生活场景,渲染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群体的悲惨生活;有的则故意碰瓷性别、家庭伦理议题,以出格之举吸引讨论;有的演绎“上流名媛生活”,企图建构人生赢家的剧本,实则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从婆媳斗争、性别对立,到贫富差距、乡村困境,不少短视频博主似乎找准了“流量密码”,瞄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戏剧化的呈现方式炮制热点、放大争议。然而此类视频不仅不能为解决矛盾提供帮助,反而消费公众同情心,散布负面情绪,最终沦为博主涨粉的工具。同时此类价值导向不正的内容广泛传播,在“浪费”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传播不正确事业观、婚恋观、金钱观,极易对青少年乃至青年群体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我国《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公众账号运营者不得编造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真相,误导社会公众。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应当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此类视频以“假剧本”冒充事实的做法涉嫌传播虚假信息,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

  短视频虽然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但是娱乐也应该有底线,不能真假不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如果把娱乐搞笑当作事实传播,混淆视听,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旦触碰红线,终将受到法律惩处。在此也提醒各位博主、网络达人,短视频流量红利虽大,也不能迷了双眼,一味迎合猎奇的低级趣味,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从严整治无底线造假传谣、恶意博眼球的“网红账号”,同时严管背后的MCN机构,对于编造故事、摆拍作秀,营造名媛、“卖惨”人设,博取同情的虚假视频账号和相关机构进行禁号、拉入黑名单等处理。近期,中央网信办也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打击的就是短视频传播虚假信息问题,包括摆拍制作并发布涉民生谣言等。

  另外,平台加大对虚假内容打击力度的同时,要把好内容审核关,避免“一键通过”的审核形式主义。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平台人工智能推荐机制,避免“流量至上”,大力弘扬正确的内容创作导向,给更多具有原创性、可看性的优质内容“露脸”的机会,鼓励更多优秀创作者涌现。(检察日报 何慧敏) 【编辑:田博群】

机器读脑时代向人类走来 - 云南升级“一户多人口”电价政策 减轻居民电费负担

机器读脑时代向人类走来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1:11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机器读脑时代向人类走来

想象一下,如果人工智能(AI)能读出人脑中正在想的事,你敢信吗?

本月在线发表在国际科学杂志《神经网络》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日本科学家利用AI技术,成功地根据人脑活动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幅物体和风景的心理图像。这项被称为“大脑解码”的技术可以根据大脑活动将感知内容可视化,有望应用于医疗和福利领域。

在脑机接口和神经工程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分析大脑活动,用机器读出志愿者大脑中所想的内容或者画面已经不再是科幻故事。解码思想的技术日趋成熟,AI“读心术”的设想越来越接近现实。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人们对隐私的忧虑。

复制心理意象

先前的研究表明,根据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测量的大脑活动可重建人类看到的图像。但这仅限于特定内容,例如字母、人脸等。

基于之前的方法,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所(QST)和大阪大学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技术,可量化大脑活动,并将生成式AI和预测技术结合来绘制图像,以重建复杂的物体。

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大约1200张物体和风景图像,并使用fMRI分析和量化了他们的大脑信号和视觉刺激之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图像用于训练生成式AI,以破译和复制来自大脑活动的心理意象。结果,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方法产生了生动的图像,例如具有耳朵、嘴巴和斑点等可辨别特征的豹子,以及带有红色翼灯的飞机等物体。

研究人员表示,将心理图像可视化为任意的自然图像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QST研究人员称,人类已使用显微镜和其他设备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世界,但还无法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人类第一次窥视另一个人头脑中的思想。从本质上讲,它可用来帮助创建新的通信设备,同时还可让科学家探索和理解幻觉与梦境如何在大脑中发挥作用。

解码语言数据

《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今年稍早时间发表了一项新研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在大型语言模型的助力下,开发出一款现代“读心机”。他们利用fMRI收集了3名参与者的大脑活动信息,并将思维转化为了语言文字,准确率达到82%。

fMRI扫描的血氧水平依赖性信号显示了大脑不同部位的血流量和氧合水平的变化。通过关注处理语言的大脑区域和网络的活动模式,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解码器可被训练来重建连续语言,包括一些特定的单词和句子的一般含义。

具体而言,解码器获取了3名参与者听故事时的大脑反应,并生成了可能产生这些大脑反应的单词序列。这些单词序列很好地捕捉了故事的大意,甚至还包括准确的单词和短语。研究人员还让参与者观看无声电影并在扫描大脑时想象电影情节。在这两种情况下,解码器通常都能成功预测故事和情节的要点。例如,一位用户认为“我还没有驾照”,解码器预测“她还没开始学开车”。此外,当参与者主动聆听一个故事而忽略同时播放的另一个故事时,解码器可识别正在主动聆听的故事的含义。

读脑技术引担忧

能够“读心”的技术理念引发了人们对心理隐私的担忧。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戴维·罗德里格斯·阿里亚斯·韦尔恩警告,这更接近机器“能够读懂思想并转录思想”的未来,但其可能会违背人们的意愿。

美国医疗新闻网站statnews针对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发表评论称,人们通常将这类大脑解码器描述为“读心机”,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术语,夸大了它们的能力。虽然人们的大脑产生了心理过程,但人们对大多数心理过程在大脑活动中究竟是如何编码的了解有限。

文章认为,大脑解码器不能简单地读出一个人的思想内容。相反,它们学会的是对心理内容作出预测。大脑解码器就像是解释大脑活动模式和精神内容描述之间的一本词典。然而,大脑活动会受到直接刺激以外的因素的影响,因此“词典”只能预测一个人的大脑将如何对刺激作出反应。此外,衡量一个人的大脑对每一种可能的刺激的反应是不可行的。预测过程天生就不完美,所以解码器对一个人的想法的预测,可能与这个人的实际想法有很大出入。

此外,文章强调,大脑解码器只能“复制”活跃的精神内容。所有的大脑记录方法都会测量与人正在积极处理信息时相对应的信号。相比之下,不活跃的信息,如长期记忆,是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中编码的,人们距离能够测量和解码这些信息还很远。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