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古人忆严文明:“他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4:13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杭州4月15日电 题:浙江考古人忆严文明:“他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作者童笑雨

  “上山文化研究的起始、进步,再到现在申遗,都离不开严文明先生的支持,他是我们真正的导师。”4月15日,上山文化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接受 中新社 采访时说。

  严文明是中国考古学泰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他曾多次来浙江指导考古工作,为上山遗址题写“远古中华第一村”,也是良渚考古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引路人。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金华,发现于2000年,距今约一万年。2006年,它所代表的这支新石器文化正式得名“上山文化”,其被认为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2004年,严文明(右一)考察上山遗址。蒋乐平供图

  2024年4月14日20时13分,严文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这一夜,对许多考古人而言是个难眠之夜。

  关于严文明的记忆,蒋乐平有很多。在他的心目中,严老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上山文化能有今天的地位、影响力,与严老的支持分不开。”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04年。在业内,虽然“万年上山”已有证据,但并未向外界公布。“我们需要得到考古界的认同。”

  严文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科体系创建者,那年恰逢他在杭州萧山开会。会议结束,严文明就带着一众专家考察了上山遗址。在参观、考察遗址及出土遗物后,他为“万年上山”定了调。

  蒋乐平坦言,后来上山文化的考古工作之所以围绕稻作农业开展,也是受到了严老的深刻影响。严老对稻作农业起源非常重视,他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根基是中华文明最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定海神针。

  乃至后来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的推进,也都离不开严文明的认可。他曾说,这里的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考古学者,能够发现与研究一个前所未见的文化遗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从“万年上山”到“五千年良渚”,它们重要性的确定,都与严文明密切相关。

  “良渚太吸引人了,除了仰韶,良渚是我写得第二多的。”严文明曾说,也曾坚定写下:华夏文明五千年,伟哉良渚。

  良渚古城发现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提到,严老对浙江考古给予了很多帮助。

良渚小莫角山遗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后,严文明赴遗址发掘现场考察指导,对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述,指出“它改变了原本以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其实已经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在浙江考古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16年举办的良渚遗址考古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严文明压轴发言。他提到,假设良渚是个王都,那些高城墩、福泉山等就是州郡所在地,这就很像一个广域王权的国家。“新石器时代一定不能产生文明、形成国家吗?我看未必。”严先生讲完,良渚考古开拓人牟永抗说:“很赞成,建议把良渚改成‘都城’。”严先生回答:“就是都城。”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就是这样一位考古界泰斗,却十分平易近人。

  蒋乐平曾联系远在北京的严老,希望他给上山遗址题写“远古中华第一村”。不久之后,严文明就回信了,小小的信封里有好几张不同风格的题字,供蒋乐平挑选,并附上一封信,上面写着:字写得不好,请浦江的同志斟酌是否可用。

严文明的附信。蒋乐平供图

  后来,严文明题写的“远古中华第一村”这几个字,出现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中。“他是我们真正的导师,我们永远怀念、感恩他。”蒋乐平说。(完)

【编辑:张子怡】
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展顺利 为明年夏粮丰收按下“确定键” - (新春走基层)列车春晚:“让家更近,让心更暖”

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展顺利 为明年夏粮丰收按下“确定键”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4:14 来源: sp20240429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李栋)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冬小麦完成意向播种面积近九成。夏季粮油作物播种的有序推进,为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近立冬,行走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农田,23.7万亩冬小麦已陆续出苗、发芽吐绿,青绿色的麦苗郁郁葱葱,在希望的田野上,潜力无限。

“现在我家的200亩冬小麦都是机械化种植,看这长势,明年一定会有个好收成。”照壁山乡平顶山村村民赵大瑞站在田边,笑意盈盈。

冬小麦的长势好自然有其“秘诀”。“今年,我们乡种植冬小麦总面积4.5万亩,全部为山旱地种植。”该乡副乡长李国龙介绍,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及早谋划落实了今年小麦种植面积,通过做好冬小麦区域布局,积极示范推广优质良种、药剂拌种、精量播种等技术,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冬小麦现场管理培训和技术服务指导,及时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冬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全力促进当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李国龙说。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计划种植冬小麦32万亩,目前的23.7万亩长势向好。

冬小麦的长势好自然有其底气。“近年来,通过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推广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等措施,确保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10月底,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23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冬小麦等作物的播种情况,关系明年农业生产的问题。

潘文博介绍,针对今年气候特点和秋种面临的形势,秋分前后,农业农村部就对今年秋冬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通过启动小麦、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从整地播种开始着手落实各项增产措施;协调黄淮海地区调剂调运优质小麦种子,确保秋播用种不受夏收“烂场雨”的影响;制定印发冬小麦、冬油菜秋冬种技术方案,重点推广玉米的适期晚收、小麦适期晚播技术,同时采用小麦适深精播、油菜适当密植等关键技术措施,为明年夏季粮油丰收奠定基础。

农业生产就是与“四季歌”合唱的过程,良田沃野的“丰收密码”讲究的是,三分种、七分管。

当前,冬小麦生长将进入关键期,如何能让冬小麦长得好?农业专家表示,北方地区冬小麦在做好土壤保墒增温的同时,还要做好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种植户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墒情,缩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追施适量氮肥,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减轻冻害损失。”

(责编:罗知之、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