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创新能力连续七年领跑,底气来自“创新生态链”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1:03 来源: sp20240429

  □盘和林

  11月25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广东7年蝉联第一领跑全国。《报告》中提及,2023年广东综合得分达到58.86分,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知识获取3个指标排名全国第一,得分分别为71.68分、62.58分、37.61分,其中知识创造和创新环境指标排名全国第二,得分分别为51.5分、60.22分。各维度指标均有较好表现。

  广东能够实现创新能力持续领跑全国,是因为广东找到了创新“密码”,也就是以构建“创新生态链”的方式来增强广东创新力,发动各方力量共同步入创新轨道,在创新能力构建上形成合力。

  总结广东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如下几大因素:

  第一,广东区域经济底蕴雄厚,政策推动结构优化。创新的主力是企业,创新是企业中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和有创新力的科研人才相互协作的最终产物。广东各方面经济指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比如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全国排名第一。而近些年来,广东不满足于区域经济规模优势,积极推动经济从量变向质变转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广东规模化工业企业、创新企业的数量和实力。《报告》显示,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5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5年翻了2倍多。庞大的规模化工业企业、创新企业的数量构建了广东“创新生态链”的基础,夯实了广东创新能力的底座。

  第二,广东积极完善科研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在硬件方面,广东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的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在软件方面,广东提出“卓粤”计划,提出着力完善原始创新生态,增强产业技术源头供给,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以真金白银支持广东省的基础研究。

  第三,广东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已经很难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大多数关键创新专利来自于产业协同和产学研融合。在产业协同方面,广东“并线竞跑”,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协同创新,而随着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推进,广东企业协同创新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广东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广东高校注重针对市场人才需求培养人才,打破专业壁垒,积极打造跨学科、跨学院、多专业横向交叉培养人才模式,增强工科学生工作实践能力,这既为广东企业输送了大量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也让广东科研院校更加了解市场,在研发和人才培育上更加有的放矢。

  第四,广东加强创新要素供给。科技创新同样需要要素供给,比如人才供给、资本供给、数据要素供给等。在人才方面,广东积极完善各类“招才计划”,比如深圳推出了“顶才汇”“企才汇”“创才汇”“青才汇”等人才汇聚计划,加强“以赛引才”“以会引才”“以才引才”,不限地域引进各类人才推动创新。著名科学家颜宁在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就是深圳引才的一个生动例子;在资本供给方面,广东一方面积极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企业解决研发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又积极利用大湾区几个金融窗口和国内外投资人对接,为广东企业创新获取更多源头活水。

  综上,广东创新能力来自于广东雄厚的经济产业底蕴,来自于广东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来自于广东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的协同,也来自于广东充沛的各类创新要素供给。广东将继续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体系建设。可以预见,广东将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羊城晚报) 【编辑:姜雨薇】

经济大省要有新作为 - 改革全面落地“文化不行靠艺考”行不通了

经济大省要有新作为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1:04 来源: sp20240429

  多个经济大省日前陆续发布“三季报”,显示各项主要指标稳定增长,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态势,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稳中求进的“顶梁柱”,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推动全国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方面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

  今年前3季度,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6个经济大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40.78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约45%,其中江苏、山东、浙江、四川4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是稳经济的压舱石。

  经济大省创新资源丰富,更容易有新作为。这些省份科技资源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创新人才多,在创新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更具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以及重塑新动能新优势的能力。这些省份拥有5.6亿多人的超大人口规模,且居民收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消费市场潜力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3.6%,制造业投资增长16.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8%;河南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1.7%,比上半年加快3.7个百分点。

  接下来,应继续发挥经济大省的优势,推动其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新动能持续壮大,多措并举,充分释放其内需潜力。

  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大省的内生动力和安全韧性。发挥好投资对这些省份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两端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提升”。切实做好经济大省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工作,全力实现进出口稳规模提质量。还要充分发挥这些省份经济基础好和发展潜力大的优势,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夯实经济大盘“稳”的基础。

  经济大省还要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骨干企业等各方面创新的积极性,畅通科学技术和产业化链接的快车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将这些省份的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积极整合相关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实体经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效率与效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经济大省也要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良好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在更大范围以更高水平集聚中高端要素资源。这些省份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分工合作,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基础,更有针对性地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上作出更大贡献。率先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努力将经济大省的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转化为现实市场需求,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上作出更大贡献。同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高水平开放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在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上体现更大担当。(贾若祥、夏成 经济日报)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