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法艺术对话系列作品展”首场活动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5:07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巴黎3月15日电 当地时间3月12日,在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艺术对话系列作品展”框架下,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和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水墨交融·意向乾坤”——崔振宽&贝汉中法艺术对话作品展拉开帷幕。

  这是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法艺术对话系列作品展”首场活动。展览呈现了中国水墨写意画与西方玻璃雕塑的神奇交融和艺术碰撞的独特效果。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严振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红革,法兰西艺术院前主席、法国著名雕塑家让·安哥拉(Jean ANGUERA),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法国著名雕塑家克劳德·阿贝耶(Claude ABEILLE),勒卡托-康布雷齐市马蒂斯美术馆(Musée Matisse du Cateau-Cambrésis)名誉馆长多米尼克·西穆夏克(Dominique SZYMUSIAK),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欧洲时报》社长钟诚等嘉宾出席了当天的展览开幕式。

当地时间3月12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和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水墨交融·意向乾坤”——崔振宽&贝汉中法艺术对话作品展拉开帷幕。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梁成喜在致辞中表示,中法文化艺术对话不仅是两国艺术家的思想碰撞,更是中西文明的交融和共鸣。公众可以通过超越语言和时空的方式,读懂两国艺术家的追求和创新,领略文明交融互鉴的丰富魅力,感知中法友谊的历久弥坚。

  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市马蒂斯美术馆名誉馆长多米尼克·西穆夏克在致辞中提到了三位艺术家之间的共通性,以及他们如何将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对于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她说:“崔振宽先生的绘画源于书法,虚白之间表达了追溯传统和孕育当下的境界。”她评价贝汉夫妇是“为中国艺术疯狂的艺术家”,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现中国的书法艺术揭示了他们一直所寻找的绝对特性。书法将地球两端的他们连接在了一起,实现了永恒的艺术梦想。

  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馆长崔迅代表未能到现场的艺术家崔振宽老先生高度评价中法艺术对话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向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在促进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上做出的贡献和促成中法艺术跨界交流的创意表示感谢和敬意。随后还向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赠送了崔振宽创作的《苍山无言》绘画作品,寓意推动中法交流“润物无声”。

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向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赠送崔振宽创作的《苍山无言》绘画作品。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展览以“水墨交融·意向乾坤”为主题,旨在探索中西方艺术和传统与当代艺术的交融,为中法两国艺术家搭建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两方参展艺术家虽文化背景不同,创作材料、手法、观念各异,但他们的作品不谋而合地都带有东方意象的表达。纵笔大写意的山水,秉承中国画传统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表现性与抽象性,中西融合、引西润中。玻璃雕塑作品则以东方书法元素作为灵感,将书法融入玻璃中,通过特殊技法使作品呈现万千意象,亦柔亦刚、独具匠心。

  开幕式后,嘉宾们走入展览进行参观,感受中法文化的交融之美。展厅设计以“对话”为主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相互穿插,摆放错落有致,交相辉映。观众行走其中可以同时感受到水墨的典雅意境与玻璃雕塑的时尚现代性,思考其背后代表的两种文化。

  展览将持续至3月26日。(完)

【编辑:张乃月】
坚定科技报国理想 书写创新争先篇章——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 倪光南:开源RISC-V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坚定科技报国理想 书写创新争先篇章——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5:08 来源: sp20240429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坚定科技报国理想 书写创新争先篇章——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彭韵佳、张泉

  他们锻造一个个大国重器,让中国工程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他们攻下一座座技术堡垒,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腾飞;他们用一次次坚守担当,诠释为民造福的初心理想……

  1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此召开。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

  璀璨的灯光,映照卓越工程师为国奋斗的光辉群像;闪耀的奖章,见证大国重器创新争先的时代篇章。

  奖章:铭记拼搏身影

  中国南海,伶仃洋上。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一条巨龙。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

  踏遍十几个国家跨海工程现场、反复论证修改几百本设计研究方案、扎根一线研究复杂恶劣的海洋条件、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世界桥隧建造史上的难题……15年,5000多天的坚守,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几乎看过伶仃洋上的每一个日出。

  这是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技术最为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

  沉甸甸的“国家工程师奖”奖章铭记了一批批拼搏攻关的身影,也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很多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

  从攻克混流式水轮机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到打破调水大泵的国际垄断,再到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覃大清30多年前就怀揣的“三峡梦”,在数不清的试验失败和方案优化中,一次次化为现实。

  一项项重大工程,刷新着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知,一个个大国重器,标记着新时代对“中国创造”的定义。

  2023年9月28日,我国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开通运营。这是继京张高铁、京雄城际后,我国建成投用的又一智能高铁。

  10年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李平和团队首次构建了涵盖建造、装备、运营的智能高铁体系架构,并将智能京张成果推广应用到印尼雅万高铁等铁路,为世界智能铁路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要让中国铁路变得更加‘聪明’,实现智能高铁持续领跑。”李平对未来愈发坚定。

  奉献:矢志创新为民

  2024年元旦前,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薛峰再一次来到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去年夏天,严重的洪涝灾害让这里受损严重,薛峰第一时间赶到灾后重建一线,展开村民异地安置规划设计。

  运用工业化装配建造技术,设计创造“诗画乡村”的美好生活场景……对薛峰来说,这个仅有96户村民的小村落的未来,与他曾经主持的民族文化宫改造、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陶瓷馆改造等重点工程一样重要。

  创建全龄友好无障碍环境“人-环-机”融合理论等成果,规模化带动全国百余城市数千万平方米的改造项目;行程100余万公里,持续为逾万户低收入老年人和残疾人家庭提供无障碍改造设计服务。

  “我们是人民的建筑师,不要瞧不上这些小事,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才是大工程。”薛峰说。

  科学报国、科技为民。这是大国工程师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也是他们成就卓越的奋斗基石。

  湖南湘西的崇山峻岭间,跨度1176米的矮寨大桥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条彩练悬挂在300多米的峡谷上空,往来车辆川流不息。

  当地百姓并不了解这座大桥在工程技术领域曾创造的四项“世界第一”,但是他们都把它当作一座幸福桥——通车10余年来,产业兴了,生活美了,从外地务工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多了。

  岳阳洞庭湖大桥、佛山平胜大桥、湘西矮寨大桥、杭瑞洞庭大桥……一座座桥,连通经济民生,也贯穿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胡建华30多年的职业生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每到一地,见到当地的老百姓,想到架桥对他们生活的改善,我就有了新的目标和动力。”胡建华说。

  黝黑粗糙的皮肤,稍显蓬乱的头发,习惯性皱眉眯眼……与风沙交战的38年,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徐先英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下农村、跑野外、测数据、写报告,从毕业选择回乡的那一刻起,他就把实验室搬到治沙一线;为了给绿洲边缘风沙口的百姓带去安宁,他白天蹚沙海、晚上睡地窝,风餐露宿4年多,研发出防风固沙模式和植被快速恢复技术;他牵头研发的治沙装备手扶式沙障机,已应用在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20余万亩沙海。

  “造福于民的技术才是好技术。”成长于煤炭大省的山西大学教授程芳琴带领团队攻关20余年,系列成果大幅提升煤矸石利用率,让清洁取暖走入千家万户,矸石分类分质得到高值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从突破技术封锁研制国内首台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到系列眼部超声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跻身全球主流品牌,30余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眼科诊疗技术研发团队从未停下攀登的脚步。

  “我们这个人口大国要建成健康中国,需要我们去创新、去跨越!”一生一事,他们矢志为民。

  奋斗:托举复兴希望

  “我要研制一台世界上最好的强磁选设备。”说起大学时代的雄心壮志,年过七旬的赣州金环磁选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熊大和精神矍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选矿技术水平低下,大量矿产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发展高效的选矿设备和选矿技术十分迫切。熊大和就这样选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驻扎矿山进行工业实验,守着机器寸步不离,整日和工人一起劳动,满身汗渍、泥水和油污……熊大和为我国开创强磁选设备出口的先例,结束了相关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系列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50%,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掌握大型强磁选机关键技术的主要国家。

  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广大工程科技人才埋头苦干、创新争先,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南海之滨,广汽动力总成自主研发团队“从0到1”,汽车动力总成自主创新之路走到世界领先;

  在辽沈大地,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研发的高性能铸造轻合金材料、先进成形工艺和熔铸装备等关键技术,应用于载人航天、探月等重大工程……

  在大漠深处,从古代壁画保护实践与技术创新,到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再到考古发掘现场移动实验室,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让中华文化瑰宝重拾昔日光辉,带着民族文化自信走向世界舞台……

  春秋轮转,岁月更迭。一代代工程技术人员前赴后继、赓续奋斗,托举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历时三十年技术攻关、四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中国天眼”开放运行4年间,发现新脉冲星870余颗,是同时期国际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的3倍多。

  “我们将高水平运行好这一观天巨目,保持在国际同类设备中的领先能力,出更多好成果、大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中国天眼工程团队负责人姜鹏说。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