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原型机研制成功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1:06 来源: sp20240429

新华社上海12月15日电(记者张建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南极成为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原型机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于2019年提出的“南极天目”项目,计划在南极地区布设由100台小口径大视场望远镜组成的光学望远镜阵,单个望远镜的视场约100平方度,覆盖地平高度30度以上的1万平方度天区,在每年极夜期间开展连续观测,力争在短时标时域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据上海天文台“南极天目”原型机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周丹介绍,在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南极天目”原型机于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期间运抵中山站。考察队员顺利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后,于2023年2月20日开始观测,至10月26日观测结束,连续进行无故障观测,在南极的极夜期间获得大量观测数据。

上海天文台团队对观测图像进行深入分析,初步结果表明原型机曝光30秒的图像中,亮于9等恒星的测光精度,可达到千分之一星等,这一测光精度达到“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的观测要求,表明原型机在设计创新性、环境适应性、漂移扫描CCD技术应用性和运行可靠性等方面合理可行,研制成功。

“随着技术进步,当代天文学已经从刻画静态宇宙发展到认识动态宇宙,通过长期多波段观测,揭示宇宙中各类天体的变化,并发现和探索各类新天体、新现象,这就是天文学中新兴的分支学科——时域天文学。”周丹介绍说,“时域天文学已成为天文学中引领性的重大前沿领域,‘南极天目’原型机是我国首台基于漂移扫描CCD技术的南极天文观测设备。”

漂移扫描CCD技术,是上海天文台持续攻关近20年的一项核心技术。该技术可使望远镜在没有驱动机构的情况下也能跟踪天体,同时可对一条赤纬带天区进行连续观测,能显著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巡天效率。

“在南极,原型机经受了最低气温零下37.3摄氏度、最高风速38.6米/秒的严峻挑战,设备运行稳定,观测像质优异,体现了基于漂移扫描CCD技术的一体式结构设计思路在极地天文领域应用优势,可望有效解决南极天文望远镜经常出现的故障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表示,“南极天目”项目接下来将研制时域天文望远镜阵正样设备,力争分批布设在南极。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沪苏浙皖携手构建生态廊道保护空间 - 特写丨美国马斯卡廷小镇上的浓浓“年味”

沪苏浙皖携手构建生态廊道保护空间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1:07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社 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今后,长三角三省一市将以长江下游水系为骨干,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域为重点,建立协同协调机制,推进长江生态廊道省际贯通和重要节点打造,加快构建长三角廊道生态保护和发展一体化格局。

  2023沪苏浙皖林业部门扎实推进长三角林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当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大纲》(简称《大纲》),提出构建“一核一带多廊多点”的生态廊道建设保护空间布局。“一核”即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示范引领,探索跨省(市)域生态廊道共同建设保护;“一带”即沿长江干流两岸建设岸绿水清的生态景观防护带。

  根据《大纲》,到2025年,初步实现长江干流生态廊道省级贯通;到2035年,全面构建起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长江沿岸主次生态廊道网络体系,推动生态廊道建设向整体化、系统化、生态化融合发展。

  当日会议聚焦“共同建设长三角长江生态廊道和防治互花米草”主题。长三角林业部门签署《沪苏浙皖林业部门共同推动长三角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和互花米草防治合作协议》。

  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沿海。目前,互花米草被列入世界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名单。长三角地区是互花米草的主要分布区,互花米草面积占全国70%以上,任务量大,除治难度高。

  据了解,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互花米草防治工作中集中发力,取得显著成果。预计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将完成互花米草除治任务,除治率可达90%以上。(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