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完成商业航班首航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8:00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10月16日电 当地时间10月16日,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举行首航仪式,这座由中铁华铁集团参建的首个中资企业在海外以“BOT模式”实施的国际机场完成商业航班首航。

  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位于暹粒省东部,距吴哥窟约40公里,飞行区等级为4E级,可满足主流大型宽体客机起降,预计机场投入运营初期旅客吞吐量为每年700万人次。从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机场完成从试验段工程到竣工投运。

机场航站楼内部 胡新林摄   机场航站楼内部 胡新林 摄

  据了解,场道工程是机场建设最关键、最硬核的部分,直接决定了机场建设的成败。中铁华铁集团项目监理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把中国民航建设管理经验带到柬埔寨,克服旱季持续高温、雨季降水频繁,蚊虫蛇蝎出没等困难,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

  面对项目所在地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大型机械设备难以在施工现场开展工作等情况,在项目部的统筹协调下,项目采取铺设临时便道、开挖临时排水沟、将地下水导入集水坑等方式,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加固土体,推进地基处理,大大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工程效率;为适应当地热带雨林气候,整个机场跑道采用拉毛处理和刻槽工艺,水泥混凝土面层铺筑采用中国技术标准、滑膜摊铺机械化施工。

机场跑道和塔台 胡新林摄   机场跑道和塔台 胡新林 摄

  此外,监理团队配合中方参建单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当地柬籍工人开展技能培训,带领他们从最开始零星配合工种到最后熟悉并掌握整体工艺流程。目前,当地施工队伍已经转到其他机场进行混凝土铺筑作业,并成为机场道面建设的主力军,为带动当地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2023年3月,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飞行区场道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2023年7月,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项目民航专业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中铁华铁集团作为监理单位代表参加验收,经联合验收工作组综合评价,机场项目建设符合业内设计及规范要求,总体达到验收标准,满足竣工条件,一致同意通过竣工验收。

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 胡新林摄   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 胡新林 摄

  2023年10月2日,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顺利获得柬埔寨民航局颁发机场使用许可证。2023年10月5日,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非商业试飞取得圆满成功。

  据介绍,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项目是“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中柬产能合作重点项目之一,今年是中柬建交65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第一个由中企“走出国门”在境外投资建设运营的国际机场,暹粒吴哥国际机场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保护吴哥窟历史文化遗迹、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

【编辑:黄钰涵】
近九成受访者期待举办更多春季传统民俗活动 - 香港举办“总体国家安全观”系列讲座第二讲

近九成受访者期待举办更多春季传统民俗活动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8:01 来源: sp20240429

  近九成受访者期待举办更多春季传统民俗活动

  64.4%受访者感觉大家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提高了

  花朝节、游园会、特色民俗文化节……这个春天,许多地方举办的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打卡,人们在感受春日美好的同时,也对传统民俗文化更加了解和喜爱。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一项有1333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感觉近些年大家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提高了。让春季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59.7%的受访者建议多办植树、踏青、赏花、郊游、放风筝等群体活动,55.5%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对春季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和宣传力度。

  专家分析:春天的传统节日不仅多而且文化分量十足

  “提到春天的节日,最先想到的是清明节。”现居南京的90后李扬记得,小时候过清明节,家里会做青团,父亲还会带自己去祭拜先祖,也是从那时起自己对家族的由来有了了解。“虽然在城市定居后,清明节很少回老家了,但每年过年回家,祭祖总是少不了的。”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今年农历二月初二举办的舞龙大会让00后陶桃印象深刻,“有各个省份的舞龙队伍,有的队伍表演了喷火,有的队伍在演出结束后还让观众摸龙头,还有安塞腰鼓和英歌舞演出,非常热闹”。

  对于春天的民俗节日,受访者对清明节(68.5%)和“二月二龙抬头”(64.1%)最为了解,获选率均超过了六成。另外,37.0%的受访者了解“三月三”上巳节,之后是寒食节(35.6%)、花朝节(22.6%)。对于春天的民俗活动,踏青赏春排在前列,获选率为46.4%,其他还有:放纸鸢(34.0%)、祭花神(21.3%)、做花食(16.7%)等。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是传统节日,不仅会放假,还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百色市读书的00后覃学斌是壮族人,他说,在“三月三”到来之际,学校会举办特色运动会、节目表演,有些学生还会穿上民族服饰,展现民族文化。在他的老家桂林市,会举办唱山歌活动、竹竿舞表演,还会做糯米饭、艾叶糍粑之类的吃食。“现在不少人通过网络了解到广西‘三月三’,有些人会来旅游,穿戴少数民族服饰,参加本地的活动,这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也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

  前些天,陶桃和朋友身着汉服参加了当地的花朝节活动。“现在对传统民俗活动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传统服饰的喜爱程度也更高了。”陶桃觉得,现在穿汉服出门的人更多了。“汉服热的背后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对民族、对国家认同度高,也会更加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感觉近些年大家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提高了。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再加上寒食节、清明节等,春天的传统节日非常多。”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春天的传统节日不仅多,而且文化分量十足,寓意着欣欣向荣,让人充满力量,过好春天的节日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这些年传统节日的热度提升了,但相关的人文自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田兆元认为,像清明节,现在不少人的关注点是放假、旅游、消费,淡化了背后的文化传承意义。虽然黄帝陵祭拜、各地烈士陵园的祭扫以及各家各户的扫墓活动都在延续,但社区、学校、企业等还需要加强相关纪念性活动的组织,比如一些大学的创始人、贡献卓著的科学家、社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者、有开拓意义的企业家和劳动模范故去了,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纪念,身边有了可祭祀的对象,追思先贤、崇尚贡献的社会风尚才能形成,同时对地方文化传承、校园文化传承也有着重要意义。

  近六成受访者建议多办植树踏青赏花郊游放风筝等群体活动

  在山东省潍坊市实习的95后李欣冉前些天参加了当地举办的花朝节活动,从小在东北长大的她坦言此前对花朝节并不了解,“之前在网上看到济南举办过花朝节,在微信公众号上留意到潍坊也举办花朝节后,决定去逛逛,来了之后感觉挺热闹的”。李欣冉觉得,传播传统民俗文化,当地文旅部门需要牵头,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场景,“在我老家长春有个朝鲜族民俗村,是根据当地的民族特色打造的,这种场景让大家对朝鲜族文化更感兴趣”。

  陶桃觉得,现在很多传统民俗活动通过网络得以快速传播,从而吸引了更多人参加。让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她认为,一方面要在活动的仪式流程上更加用心,形成特色,另一方面,举办传统民俗活动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某些节日上,在平常也可以结合本地特色的非遗项目,安排体验活动,增强大家的体验感。

  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期待在春天举办更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让传统民俗文化受到更多人喜爱,首先要增强大众的参与度。”李扬觉得,一些节日,比如寒食节、上巳节,不少人对它们的由来不了解,更不知道有哪些习俗,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普及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民俗,另一方面要设计相关的活动,比如打造本地的春季游览线路,举办特色文化节、游园会等,“既能成为本地的特色文旅品牌,也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节日,爱上传统民俗文化”。

  让春季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59.7%的受访者建议多办植树、踏青、赏花、郊游、放风筝等群体活动,55.5%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对春季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和宣传力度,49.8%的受访者期待各地积极营销春游养生特色美食。其他还有:推出春和景明文旅线路和周边产品(48.7%),景区“以花为媒”,让飞花令带起游人的诗歌社交(46.6%),结合华服热,推出最美国潮青年外拍打卡地(31.8%),提供必要设施,方便城乡居民扫墓或就近祭祖(22.6%)。

  “让春天的节日更受欢迎,首先要讲好春天节日的两个故事,即传统的节日故事和身边的节日故事,让大家感到节日是融入在生活中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与传统的联系。”田兆元认为,讲好中国节日故事要让更多人了解节日的相关仪式,地方民俗专家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比如加强传统节日仪式的设计,既要符合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还要体现文化特色、生动有趣,要让节日的仪式行为变成习惯,真正民俗化。“今年立春时,我们学校在黄道婆纪念馆举办了祭祀春神、祭祀黄道婆的活动,不少大学生、小学生参与,大家穿着传统服饰,共同纪念这位为中国棉纺织技艺作出卓越贡献的纺织技术家,很有仪式感。”

  此外,田兆元认为,节日氛围的打造需要创造环境,比如引导更多主播成为节日文化的传播者,在日常生活中,让传统服饰走进现代生活,在大中小学组织相关活动,带动整个社会重视传统节日习俗文化。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男性占48.2%,女性占51.8%。00后占13.4%,95后占20.3%,90后占39.4%,85后占16.9%,80后占8.2%,其他占1.8%。来自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29.6%,来自二线城市的占41.8%,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占24.7%,来自县城或城镇的占3.3%,来自农村的占0.6%。

  (应受访者要求,陶桃、李欣冉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