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平: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355亿元 同比增长21%

发布时间:2024-04-28 08:27:16 来源: sp20240428

1月29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太平”)在上海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太平2023年工作,对2024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2023年,中国太平核心业务稳中向好,新会计准则下,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55亿元,同比增长21%;年末总资产1.3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2%;管理投资资产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

2023年,中国太平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质效明显提升,绿色保险保费同比增长40.9%,战略性新兴产业保费同比增长19.1%,保险资金投资实体经济规模同比增长24.2%。经办长护险项目服务2600万城乡居民,承保惠民保项目保障人数约2500万人。继“澳车北上”后,“港车北上”开出行业首单,创新推出“港人湾区养老太平方案”,承接运营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为超50万农户提供农业保险保障230亿元。生态圈建设取得突破,上海梧桐人家入住长者突破1000人,广州木棉人家正式投运并迎来首位香港长者入住,北京玉兰人家试运营,三亚海棠人家全面开业,成都芙蓉人家完成竣工验收,昆明古滇山茶人家落地,集团“自建+合作”养老社区达到50家。

会议对2024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聚焦金融央企职责使命,着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1+N”文件,做好“五篇大文章”,全力支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发展,拓宽国际化发展格局。二是聚焦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定位,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投资能力,加快生态圈建设,深化综合协同。三是聚焦问题导向,着力推进创新变革。下大力气推进价值转型,以变革破解难题,推动全面创新。四是聚焦金融安全,着力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与合规经营,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五是聚焦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着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中国太平创立95周年,在全系统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责编:董童、李源)
三十七年如一日,坚持在岛上当村医 - 海内外专家共商人工智能未来:不必过于担忧人工智能冲击社会

三十七年如一日,坚持在岛上当村医

发布时间:2024-04-28 08:27:17 来源: sp20240428

  三十七年如一日,坚持在岛上当村医(“我是党员,我在岗位”)

  手术刚做完一个星期,创口线还没拆,王锦萍已经惦记着要赶紧回岛上去。

  “出来这么多天,不知道岛上的老人怎么样了。”王锦萍念叨的小岛,是位于福建福州福清市城区30公里外海上的吉钓岛。37年来,王锦萍是岛上卫生所里唯一的驻岛医生。

  这次出岛前,王锦萍照例挨家挨户和老人们“请假”。“阿公啊,这个药你多拿几天,我要出趟门。”

  “二姐,去哪里?几天回来?”王锦萍在家排行老二,岛上老人都亲昵地叫她“二姐”。“您放心,卫生所的门24小时开着,药柜门不锁,万一有啥需要,您随时过去拿药。”她应道。

  卫生所位于小岛的中心。两层高的石头房,一层看诊,二层住人。尽管面积不大,只有约20平方米,里面的东西却很齐全。一张桌子,一个药柜,一张输液床,里屋还有一间外伤处理室。

  从卫生所出发,哪户人家住哪,走哪条道最近,王锦萍一清二楚。每次出诊,王锦萍背起药箱,脚步飞快。“老人家在等着我,我慢不下来。”

  王锦萍从小生活在岛上,从福清市卫校毕业后,同学们大多选择留在市区附近的医院,王锦萍却主动申请回了岛。这么多年,只有在过年时,她才会回自己市区的房子住两天,这一次生病,是她离岛最久的一次。

  岛上人少,老人却很多。日夜的守护,在王锦萍和老人们之间形成了特别的默契。

  一位老人,每天上午都会经过卫生所门口,看到王锦萍坐在屋里,远远看一眼就走。

  一次,老人终于告诉了她原因:“二姐,其实我每天到你门前,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你的门有没有开,你人在不在。看到你在,我晚上就敢踏踏实实睡觉。”

  听完,王锦萍的心狠狠动了一下。

  后来有一次,王锦萍到福州开会。开到第三天,老人的儿女给她打电话,说老人生病了,到镇上挂了两天水,也不见起色。

  等到王锦萍匆匆赶回来,敲开老人家的门,儿女们高兴得不得了。“二姐回来了,我有救了!”老人紧紧地握着她的手。

  另一位老人,是个倔脾气。谁的话都不听,只听王锦萍的。家里想雇保姆,老人不愿意,儿子只好打电话给王锦萍;要吃什么东西,老人不肯,也给她打电话:“大事小事,谁说都不管用,只听二姐的。”

  一次,镇上医院组织老人们去体检,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肯去。“二姐,我身体什么情况,你最清楚,不用去!”

  “大医院设备更先进,去一下就回来。”王锦萍出面,才算做通老人的思想工作。

  平时,无论风吹雨打,老人每天都要到诊所转一圈,去屋子里坐坐,量一量血压,说会儿话再回去。

  …………

  几十年来,王锦萍心里一直有本“账”,哪户人家,哪位老人,有什么病,对什么药过敏,她都了然于胸。

  这次回市区,王锦萍还列了张药品清单,准备多带点新药回去。过去,出一次吉钓岛不容易,每次进城拿药,早上出发,下午三四点才能回来。遇上大风,得在码头边借宿一晚。因为生活、交通不便,几十年来,岛上一直没有人来接替她的岗位。2018年,本应退休的王锦萍又留下了:“没人来,我就一直干下去。”

  “我郑重承诺:24小时为您服务!服务电话……”卫生所门前左手边,挂着一块“党员先锋岗”的承诺牌,作为一名党员,这是王锦萍多年来不变的宣誓。

  每天开门问诊,王锦萍总要先看一看这块牌子。她常想起1999年自己申请入党时与父亲的对话。父亲问她:“你知道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吗?有什么困难你得先上。”“这我能做到。”王锦萍说。

  本报记者 王崟欣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