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谈)

发布时间:2024-05-01 17:51:53 来源: sp20240501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近年来,科学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使得文化供给侧和消费端发生深刻变革,一大批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应运而生。

  在三星堆博物馆,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与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拼对”成功,历经3000多年,2件跨坑文物再度组合为一体的大型青铜艺术品;沉浸式展览和演艺在各地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创作方兴未艾,虚拟歌手、虚拟导游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旅游方式……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既为科技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又使文化资源获得创造性转化。“科技赋能、文化出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深刻改变着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推动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文化领域的发展变革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学提供了物质载体与传播媒介,催生了图书出版业;电气技术使得记录影像和声音成为可能,带动广播、电影、电视等的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孕育的今天,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显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得到普及应用,极大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机遇。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有力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比如,网络文学、短视频等,都是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形成的文化新业态;“云上展馆”“数字景区”打破了参观游览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受众覆盖面,实现了传统文化业态的迭代升级;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幅缩短文化产品制作分发周期……文化和科技融合所产生的效能,已成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有力突破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个百分点。

  文化和科技融合,也带来文化传播和受众接受方式的改变,促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与传统文化消费的单向性不同,如今文化消费的互动性和社交属性更加明显。消费者追求的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产品,而是能给其带来情感附加值、丰富体验感的消费方式。例如,互动短视频、互动小说等文化产品受到欢迎,沉浸式艺术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人们在互联网上记录生活、展示技艺、分享经验。在文化和科技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文化产品形态日益丰富,消费趋向个性化,大众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新的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形成了供需两侧的良性互动。

  但也要看到,新技术、新手段虽然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重要动力,文化产业发展从源头上仍需坚持“内容为王”。文化和科技融合,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内容生产的优化创新上。技术只有和优质文化内容供给相结合,才能产生持久的生命力。在内容和技术双重赋能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创新环境,培育能够将文化与科技有机结合的领军企业、高端人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共同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将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澎湃活力。面向未来,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实现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共同出彩。 【编辑:何颖】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 中国日报漫画: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4-05-01 17:51:54 来源: sp20240501

  在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收藏着一个用中国结串起、镂空花纹精致装饰的肯尼亚蒙内铁路纪念U盘。这个礼物,记录下中方融资并承建的蒙内铁路为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和中非合作共赢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蒙内铁路列车车身上“连接国家,走向繁荣”的标语业已成为现实,写照着中非命运与共、携手同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超过3/4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共建“一带一路”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一个个数字、一项项硕果,见证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从倡议到实践,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合作稳步扩大,促进要素流动更加畅通;中欧班列铺展运行线路80多条,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鲁班工坊”帮助20多个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十年携手并进,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成为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百花园”,更让这样的共识不断凝聚: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内在要求,是各方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

  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菌草种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帮助数万人摆脱贫困,马达加斯加首都郊区的养鸡户再也不用担心鸡蛋在运输过程中大量破损,澜湄国家7000多名居民饮水安全有了保障,世界更多地方的人盖起了新学校和医院、接入了互联网、用上了安全的电、乘上了现代交通工具。顺应各国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共建“一带一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带给共建国家实实在在的好处,带给共建国家人民真真切切的获得感,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亲可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迫切需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团结反对分裂、以合作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愈发彰显。走过10年,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第一个10年无疑只是序章,更美好的未来值得期待。我们坚信,只要各方携手同心、行而不辍,一定能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

  一个理念,穿过时间的长河,激活2000多年的文明记忆;一个倡议,跨越山海的阻隔,激发150多个国家实现梦想的热情。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共同书写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8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