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摸查看闻 创新解难题(工匠绝活)

发布时间:2024-04-29 10:07:53 来源: sp20240429

  朱文宝在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肖 龑摄

  【绝活看点】

  朱文宝采用“听、摸、查、看、闻”的方法检查轻灰煅烧炉系统运行状态,通过改变分离器与弯头处的炉气过流角度实现了技术改进。据估算,这一项技术改进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接近400万元。从一名化工操作初级工到全国技术能手,朱文宝不断追求技术创新,改进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工序,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早上7点,天刚蒙蒙亮,还没有到上班的时间,戴上安全帽,江西省盐业集团晶昊盐化公司纯碱分公司第五党支部书记朱文宝就已经坐在了中控楼车间办公室。

  “煅烧车间重碱水分高了,要特别注意控制出气温度和返碱量。”朱文宝拿起电话,对正在值班的操作人员黄斌说。

  上班时间是8点半,朱文宝习惯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先坐在电脑前把上百个参数全部检查一遍。晚上,人虽已休息,生产设备却没有停,持续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但对所有参数的正常范围熟记于心的朱文宝只要扫上一眼,就能立刻发现哪里有问题,并及时给值班的操作人员提供清晰的建议。

  “朱师傅是我们引进的重要人才。”江西省盐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世平介绍,“市场化改革后,我们从单一制盐,到盐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发展,其中的纯碱产业项目可以说是凝结着我们引进的纯碱团队和朱师傅的汗水。”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虽然名字叫“碱”,分类上却属于盐。地下的盐矿加压注水,变成卤水,再经过净化、碳化、煅烧、包储等数道工序,才能制成合格的纯碱产品。

  “制碱的难度较高,要处理好产品质量和生产污染之间的问题,许多技术难点都需要攻关。”谈到制碱技术,朱文宝打开了话匣子。

  1986年,18岁的朱文宝进入了当时刚刚筹建的江苏连云港碱厂(现为江苏连云港碱业公司),成了一名化工操作工。为了学好技能,他总是随身带着笔和本子,跟在师傅后面请教操作要领。现场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论是进炉打碱疤还是进塔扒填料,他总是冲在前头。

  工厂试生产期间,由于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等问题,生产波动较大,他与技术人员一起认真进行工艺参数的摸索总结和运行设备的技术改进。试生产期间,他参与解决了炉气浓度不稳、进料粘碱、返碱刮板堵料等50多项工艺设备缺陷。

  从一名化工操作初级工到化工操作高级工、重碱煅烧工技师、无机反应工高级技师再到全国技术能手,朱文宝不断追求技术创新,改进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工序,让生产更加稳定、流程更加节能环保。

  2015年,朱文宝作为纯碱生产工艺高级技能人才被引进到江西。他组织实施了40余项技改举措,编写了纯碱生产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规程、设备管理制度等。在朱文宝的电脑里,每一项技术改进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这项技术改进后是否能带来产品质量的提升,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等等。

  “轻灰煅烧炉系统三分在操作,七分在保养。设备使用不当、养护不及时会导致使用寿命缩短、故障率上升等问题。”在煅烧车间,朱文宝指着厂房的炉气系统说,“长时间的生产、物料波动等因素都会影响炉气系统正常运行,一旦情况严重,炉气系统就要停车清理。”

  在生产线上,朱文宝采用“听、摸、查、看、闻”的方法检查轻灰煅烧炉系统运行状态。回到工作室,他对着图纸反复研究计算、修改方案,最终通过改变分离器与弯头处的炉气过流角度实现了技术改进。据估算,这一项技术改进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接近400万元。

  在致力于技改创新的同时,他还不断总结经验,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

  在朱文宝和纯碱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江西省盐业集团通过完整的井上井下循环盐钙联产制碱工艺,实现了废水、废渣等综合循环利用,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低成本循环经济模式。

  为了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朱文宝立足于“朱文宝纯碱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朱文宝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平台,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纯碱生产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立项攻关。近几年,经他培训而成为生产骨干的成员达50余人。

  “只要肯用心,没有学不会的技术。”朱文宝常想起当年进厂学技术时老师傅说的话,“我要继续学习精进技艺,同时把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人,只要能坚持,大家都可以成为行家里手,为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1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一个中国画家的45年:改革开放让我梦想成真 - 山东高速集团实施“科技+低碳”举措 建设智慧绿色高速公路

一个中国画家的45年:改革开放让我梦想成真

发布时间:2024-04-29 10:07:54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杭州12月20日电 题:一个中国画家的45年:改革开放让我梦想成真

  作者 严格 童笑雨 傅天骋

  “我自年少时期就有两个梦,一是在中国花鸟画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是把中华传统艺术推向世界。我觉得,是改革开放让我梦想成真。”12月20日,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画家何水法接受采访时说。

  向日葵层层叠叠,似迎风摇曳,虽是花鸟画,却有生命磅礴之气势。这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画家何水法笔下的《璀璨金辉》。12月19日,“笔墨中国——首届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在北京举行,何水法和30多位画家的作品一同亮相。

何水法作品《璀璨金辉》。受访者供图

  和其他作品相比,何水法的花鸟画独具特色:只有花木,没有石头,不见鸟影;只画整丛整团的花,不用简洁的折枝;用色明艳。这是何水法笔下的“三奇”,也是他走出的一条中国花鸟画“革命”之路。

  何水法是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研究院院长,是中国当代画坛上独具精湛技艺也是最受瞩目的花鸟画家之一。他曾直言,自己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

  那是1978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始招收中国画研究生。在杭州新业塑料厂做设计的何水法报名后成功考取,师从著名画家陆抑非,那时他已32岁。

何水法(左一)与恩师陆抑非先生。杭州抱华楼国画研究院供图

  得陆抑非教导后,何水法转攻写意花鸟。中国花鸟画有一固定的图式结构:石头、花木、鸟。画作中定有块大石头,配松树就是松石图,配毛竹就是竹石图。

  “这完全是拼盘式构图,这块大石头束缚了艺术家的创作。”何水法当时想,时代在发展,民众的审美不断提升,艺术创作也必须开放。

  于是,刚“入行”的他毅然放弃前人风格,将传统花鸟画中必不可少的大石头“搬”掉,他想以全景式画面呈现,就像电影宽银幕一样,追寻更为纯粹的花鸟画。

  他开始画繁花,一丛一丛、一树一树,这一结构方式几乎不同于古今任何一位中国花鸟画家。1992年何水法开始在中国画中大规模引入色彩,这在当时引发很大争议。“我那时坚定一种信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精神和审美取向。如今想来,正是时代的发展给了我尽情发挥和突破的可能,给了我创新的勇气与力量。”

  让自己的画走出去,让中国画走向世界,尽自己的力量弘扬中华美学和时代精神。这是何水法的第二个梦想。

  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他想“走出去”交流学习。因为爱花,每到一个国家,何水法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看这个国家的国花,然后写生。

  他第一次去国外办个展,是1998年,地点是德国弥尔登堡博物馆。在何水法之前,这里从未举办过中国画展览。

何水法(右一)在德国办画展。杭州抱华楼国画研究院供图

  此后,何水法带着作品去了很多国家,他走到哪里,鲜花就开到哪里。

  这种“走出去”的展览,不仅让西方了解了中国的花鸟画,也让在外的华侨华人感受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何水法还记得在美国办展时一位华侨对他说的话:“从你的画里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腾飞,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华民族复兴的气概。”

  听到这句话时,何水法觉得,自己的路没走错,而他也乐此不疲地继续走在“走进去”的路上。他觉得,中国笔墨画不仅要走出国门,还要走进西方主流社会。

  就这样,波兰卢布林何水法艺术中心、意大利何水法艺术中心一一建立。2010年,何水法受聘为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荣誉博士,是该学院“唯二”的外籍荣誉博士之一。

  聘任仪式很隆重,对方不仅安排了120名合唱演员,现场还有一位著名的乌克兰演奏家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当中国国旗和乌克兰国旗悬挂在一起时,何水法激动得热泪盈眶。

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授予何水法(左一)荣誉博士称号。杭州抱华楼国画研究院供图

  他是一位“热烈”的画家,和他笔下的花一样。这种“热烈”,也是对绘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何水法的恩师陆抑非是吴湖帆“梅景书屋”的传人,吴湖帆是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的捐赠者。让《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合璧,不仅是炎黄子孙的愿望,也是何水法的。

  2010年,在《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之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富春山居图〉“合璧故里”展出的提案》,并推动了次年《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水合璧”。

  如今的何水法壮心不已,每天仍保持创作。他曾耗时两年半,创作了45幅“亚运之花”,并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亮相。

  这不仅只是45朵花,更是这么多年来何水法画花的积累。“用中国笔墨画描绘世界各国的一百种名花,并在联合国展示是我的梦想。”何水法说,让各国文化与中国笔墨画交流碰撞,才是真正的“百花争艳”,而他也愿意一直画下去,传承中华文脉,践行艺术创新。(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