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伦敦影视产业对话会在伦敦举办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2:34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社 伦敦10月14日电 (记者 欧阳开宇)当地时间10月14日,上海视听精品英国推介会暨上海-伦敦影视产业对话会在英国伦敦举办。来自中英两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出品与发行机构的百余位代表出席活动。

  此次对话会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主办,凤凰卫视承办。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毕海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罗毅,英国商业贸易部服务与技能司司长戴睿俊,凤凰卫视欧洲台台长程健等出席活动。

  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旨在重启中英在影视产业领域的对话,打造高层次、专业性强的产业沟通交流平台,并推动中英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

  毕海波说,中英人文交流日益频繁,随着新技术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领域。相信中英双方能够以此进一步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两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罗毅指出,作为目前最活跃的文化传播载体,影视文化视听作品能够让海外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上海的魅力,同时增进对中华文明的了解。罗毅表示,将推动文化进出口贸易发展,积极培育中国视听内容出口竞争优势,并与上海城市旅游相结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增强上海的吸引力和贡献力。

  戴睿俊指出,英中两国都将创意产业视为增长和创新的引擎。在近期访华期间,他认识到英中两国在电影电视等产业有着广泛合作的空间,也欢迎更多中国影视企业和投资项目在英国寻求合作伙伴。

  作为剧集《繁花》的代表,演员胡歌期待今后能与英国同行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此次对话会重点推介华语优秀影视项目,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的获奖作品,中英合拍动画片、纪录片和反映上海城市面貌的剧集等。上海城市题材电视剧《繁花》、科幻题材电视剧《三体》、中英合拍纪录片《地球脉动3》、中英合拍动画片《呼叫超级土豆》及凤凰卫视纪录片《香港自然故事》等作品亮相。(完) 【编辑:宋宇晟】

 新当选院士谈创新:担起更大责任 产出更多成果 - 北京市教委公示:8名大学生拟跨省转学

 新当选院士谈创新:担起更大责任 产出更多成果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2:35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担起更大责任 产出更多成果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共有133人新当选为院士。新当选院士正在进行哪些研究?未来有什么研究计划?如何更好履行院士责任?围绕这些话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两位院士。

徐星:抓住机遇引领古生物学发展新方向

“这两天收到很多年轻科研人员的祝贺短信,他们都对推动学科发展充满期待,感觉责任更大了。”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徐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中生代的恐龙化石,二是同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在恐龙演化里,最主要的事件是鸟类起源。在鸟类起源方面,我做了很多研究,近期有文章刚发表,也有一些成果正在投稿。”徐星说。

近些年,古生物学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趋势。“在未来古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上,我们其实已经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必须抓住机遇,引领新的发展方向。”徐星说。

一是推动古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融合发展。当前,徐星团队已经与现代生物学领域的学者开展了合作研究。“然而,学科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方面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但这个方向非常重要,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努力。”徐星期待建立一个整合性研究平台,让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更好地融合,以回答生命演化的问题。

二是基于大数据开展古生物学研究。目前,古生物学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已有研究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获得新发现。“比如1824年命名第一种恐龙以来,恐龙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很多的积累。基于对以往研究数据的深入挖掘,我们课题组已经发表了几篇文章。”徐星举例道,未来也要加强对这个方向的研究,建立相关生物类群的数据库。

另外一个新方向是,用生态系统研究的方法,推动解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用生态系统研究的方法,恢复重建古生态系统。”徐星相信,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与现代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日常工作之余,徐星也热衷做科普。“古生物学特别是恐龙研究是做科普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有了院士这个荣誉,相信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徐星说。

陈士林: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对国家人民作出的贡献

“这份崇高的荣誉是对我和我们本草基因重组学研究团队这么多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说。

中药材质量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可有效解析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揭示其生物学本质。几十年来,陈士林创立了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技术体系,为解决中药材鉴定难题提供了有效工具。他率先建立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库,并出版了《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专著。他通过全基因组解析提出灵芝为首个中药基原模式真菌,还完成了人参、黄芪等多种重要中药植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并揭示了其次生代谢途径和功能基因。

“接下来,我们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大传统中草药的评价、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陈士林说,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草药,有可能会产生一流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屠呦呦研究员以药物化学方法从黄花蒿里提取分离筛选鉴定了治疗疟疾有效的青蒿素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现在没有什么行政职务了,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陈士林感慨,“院士是对过往成绩的认可,可以说是科研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但不是目标,我相信对所有科研人员来说,我们最大的成就感还是来自重量级的成果,来自对国家人民作出的贡献。”

“院士这个称号也意味着更大责任。我希望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本草基因组学研究院这个平台上,能做出更多高水平的成果,带出一支高水平的队伍。”陈士林说。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