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获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迪亚拉:踏踏实实做事,是金子总会发光

发布时间:2024-04-28 04:32:14 来源: sp20240428

  在10月14日晚举行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有一位“特别”的对话人——他有着黝黑的皮肤,却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就是首位获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来自非洲马里的中医迪亚拉。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迪亚拉告诉记者,对于他而言,他的青春伴随着他的行医足迹,遍布中华大地。他在四川几家中医院工作过,也在云南的乡村服务过,还自发做了10年的乡村医生培训,累计培训了3000多名乡村医生。

  ▲迪亚拉

  回顾青春岁月,他也有一些感悟想要分享给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或许你会遇到困难,或许也会有不被认可的时候。但千万不要害怕困难,要努力向前克服困难。我相信踏踏实实做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样的感悟,也缘于迪亚拉学习中医的“坎坷”经历。“我从小是个‘学霸’,考试从来没有跌出过前三甲,直到来中国学习中医,第一次期中考试就不及格。”迪亚拉笑着说,彼时他刚学了一年半的汉语,去广东学习中医,面临了听不懂老师的话、看不懂中医课程《医古文》晦涩难懂的字词等困难。“当时上课就像坐飞机,也有人劝我,说学不懂就放弃吧。”

  当时的迪亚拉满身都是年轻人的冲劲,“我要为我自己的选择去奋斗。”终于,他通过“死啃”字典、看中文电视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汉语能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首位获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

  就业后,他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他刚工作时,见他是外国人,没有一个病人找他看病。终于等到了病人,结果病人从他诊室跑出来质问前台。迪亚拉挽留病人:“没有效果,我不收一分钱。”

  就这样,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医疗技术,迪亚拉慢慢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他在学习深造期间,随着项目团队走访了许多四川和云南的偏远山区,看到那些生活条件艰苦、就医困难的民众,心中作为医者的大爱,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慈善事业。他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四川、云南等地工作,从事临床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2012年获得“中华慈善奖”。

  ▲迪亚拉

  “我希望通过我的案例来鼓励年轻人,不要害怕困难。”迪亚拉说,“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技能‘武装’自己,也许会遇到困难,会面临不认可,但是你脚踏实地做事,一定会看到你预期的效果。”

  在采访的最后,迪亚拉激动地说着自己对青年人的希冀:“生活在中国这么好的国家,有这么好的大环境,你有很好的条件去寻求自身的发展。”迪亚拉说,“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你们一定要在这么好的环境中继续努力,你自己的发展不仅关乎个人,也将关乎国家的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李钰仪

(责编:徐婵、卫嘉)
中国乡村音乐小镇:银发族“破圈”西洋乐 - 新疆喀什:让木卡姆唱得更加响亮

中国乡村音乐小镇:银发族“破圈”西洋乐

发布时间:2024-04-28 04:32:15 来源: sp20240428

原标题:(走进中国乡村)中国乡村音乐小镇:银发族“破圈”西洋乐

“这把高音萨克斯同肯尼·基(Kenny G)吹奏《回家》用的是同款,老乐器就造了这么多,所以特别珍贵!”“哈登角琴是挪威公认的国宝级民俗乐器,你看上面贴着白色的贝母,画着挪威的国花欧石楠,多漂亮啊!”今年63岁的石秋民忙着为到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周窝村“世界·乐器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讲解乐器知识。

当年轻人自嘲活得像老年人时,这些真老人却在以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年轻。他们不断学习新技能,用音乐玩出属于他们的“热搜”。

“我还喜欢自己剪视频,最火的一个视频点赞量超过1000万次。”石秋民是大家口中的“石全能”,“世界·乐器博物馆”中收藏的约1300件乐器的文字介绍均出自他手。退休后的石秋民担任起“世界·乐器博物馆”馆长一职,每日玩转乐器之余,还自发为大家科普音乐知识,生活节奏不输年轻人。

除了个人兴趣爱好,石秋民认为,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他所在的衡水市武强县是中国管弦乐器生产基地。目前,该县西洋乐器生产企业达63家,产品涵盖400多种,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音乐改变当地的同时,更深深地影响了这里的人们。

对此,武强县周窝村74岁的小军鼓鼓手郭贵尚深有体会。“村里的老人大都会点西洋乐器,农闲时大家自发在一起排练。”郭贵尚说,如今,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外音乐人来到周窝村,大家时常一起交流音乐。

7月5日,郭贵尚(左二)所在的乐队正在排练歌曲《小城故事》。赵丹媚 摄

“虽然我听不太懂外语,但音乐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郭贵尚笑说,2012年加入村民自发组织的农民乐队以来,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年轻人很喜欢她的小军鼓。“他说他们国家流行非洲鼓,很想试试小军鼓,看有啥不同。”

音乐让村里越来越多的老人们跳出“围着儿孙转”的传统生活模式,他们跨过“数字鸿沟”,热衷在网络平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

郭贵尚说,谁家有需要,乐队都会免费演奏,队友会将表演视频上传到网络,网友都夸他们演奏得好。

不仅如此,邻村的老人们也跟着来“凑趣”。

“我就喜欢骑个车到处拍,我们有个群每天会告诉哪里有村民表演,我就去拍,图一个乐呵。”今年80岁的周窝镇止方头村村民郝大山每日带着手机和三脚架,直播完成后,他还会再剪辑出精选片段上传到网络平台。一年多来,郝大山的粉丝已过万。

不同语言汇聚而成的游客留言簿、磁带造型的路牌……2012年起,周窝村以当地乐器产业为依托进行民居改造,变身为文艺气息十足的乡村音乐小镇。2022年,周窝音乐小镇吸引游客32万人次,还有德国、西班牙等海外游客慕名而来。

据了解,目前,周窝村近80%的劳动力都在“家门口”从事音乐相关工作,还有许多怀抱音乐梦想的外地人来此创业。

“在周窝,音乐不再遥不可及,这里是有着泥土气息的‘东方维也纳’。”郝大山说。(作者 赵丹媚 崔志平)

(责编:王连香、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