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守望·特别策划)

发布时间:2024-04-29 01:48:30 来源: sp20240429

  李志强(中)带领温尚志(左)和张鹏飞研究装配工具改进。   牟鹏宇摄

  中国航发工作人员在探讨技术细节。   中国航发供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希望你们牢记使命责任,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黎明发动机装配厂隶属于中国航发集团沈阳黎明公司,1954年公司成立时组建发动机总装班,2013年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李志强的名字重新命名。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沈阳黎明公司考察时,曾与“李志强班”职工亲切交流。10年来,“李志强班”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勤学苦练、深入钻研,矢志不渝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编  者

 

  “坚决把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

  航空发动机,研制难度大、周期长,技术门槛高,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飞机的心脏,一台先进航空发动机由数万个种类众多、材料特殊、形态各异的零件组成,遍布周身的外部管路如同发动机的血管。对于装配工作来说,精密程度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差错。”中国航发集团沈阳黎明公司高级技师李志强说。

  1983年,19岁的李志强从部队退伍后,怀着航空报国的志向来到了工厂。隔行如隔山,从军人到飞机装配工,角色转变非常困难。面对困难,李志强没有丝毫退缩,每天随身带着笔和本,只要有空就跟在老师傅身后学,不懂就问,不会就记。他还挤出时间自学了机械装配涉及的所有专业课程和电大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

  经过10多年钻研,李志强成为航空发动机装配的行家里手,被同事称为发动机装配的“活图纸”“活标准”。由他总结技术要领撰写的《航空发动机管路装配工艺研究》,更是成为厂里每一名装配工的入职必读教材。

  “飞附机匣的安装是航空发动机装配的难点之一,其不仅体积大,而且安装部位在发动机腹部,以往装配通常要多人合作,不仅耗费人力,还难以保证质量。”“李志强班”现任班长温尚志下定决心攻克这个难题。他带领团队骨干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查资料、摸原理、找设备,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找到既节省人力又能提升效率的操作方法,并获得了专家组的技术认定。

  “有问题就解决、有难题就攻克,坚决把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李志强说。近年来,随着产品不断丰富,面对结构更加精密的各型发动机,李志强和班组成员针对不同型号特点,利用三维仿真等方法,反复模拟装配过程,精心制定加工方案,有效提升了发动机装配质量、缩短了班产周期。

  “把工作重点放在优化装配过程、改进工装工具上”

  “随着航空发动机研发和生产制造全面提速,对装配质量、进度的要求更为严苛,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而总装作为生产制造的最后工序,则是提升发动机生产质量、效率的关键。”“李志强班”班组成员于淼说。

  近年来,发动机总装工序工作量陡增,“李志强班”主动请缨,根据每名员工的装配技能和熟练程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合理进行生产组织,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装配周期。这种“接力式”标准化的作业模式,在保证装配质量的前提下缩短装配时间超过20%。

  “如今,装配工位设置更加合理,操作方式更加便捷。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优化装配过程、改进工装工具上,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瓶颈难题攻关。”班组成员张鹏飞说。

  多年来,“李志强班”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突破一个个装配难题,并将班组多年总结的创新方法汇编成册——《李志强操作法》,设计开发的“李志强锁片钳”“李志强锁刻刀”等几十项专用工具,并在行业内推广,得到良好反响。

  为了提升效率,黎明公司让制造工艺人员提前介入产品设计,反复优化设计方案、制造工艺及工作流程。现在,从图纸到产品,基本上能够实现“设计一步到位、试制一次做对、试验一次成功”。近年来,黎明公司大胆改变装配组织模式、配套协作模式,全面推进新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建成了一批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

  “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有李志强班员工的身影”

  班组读书会、专家讲学、现场辅导、案例剖析……李志强将自己30年来的装配操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带动班组职工共同学习提高。通过个性培养、结对互助等方法,班组成员取长补短,力求让每名员工都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只有人人都是‘李志强’,才是名副其实的‘李志强班’。”这句话,在班组成员里广为流传。如今,从“李志强班”里涌现出公司一级技能专家1名、二级技能专家3名、三级技能专家8名,技师以上人员27名,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装配工人。

  “李志强班”目前共有员工62人,10多年来,虽然班组人员进进出出,但无论是破解难题,还是技术攻关,“李志强班”作为一个集体,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一次考验。“我们希望,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有李志强班员工的身影。”温尚志说。

  “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遵章守纪的行为素养、刻苦钻研的学习劲头、不折不扣执行的能力——这是李志强老师对我们班组的要求,也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基础。”张鹏飞表示。

  “我们要弘扬工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同时,工匠精神还应该是一种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工匠们锲而不舍、心无旁骛的品质。”李志强说。如今,“李志强班”累计实现工艺创新126项,自行研制工装工具312件,带动各层次业务骨干开展技术创新项目32项,申报发明专利5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52项。

  多年来,在“李志强班”的带动下,黎明公司培育出国家级、省级、市级近180名劳动模范,累计组建了近1200支党员突击队,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一支支敢想敢做、富有活力的生力军逐渐成长起来,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0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放声歌唱美好生活(艺近人和) - 马来西亚首都附近发生深夜枪战 五疑犯被警方击毙

放声歌唱美好生活(艺近人和)

发布时间:2024-04-29 01:48:31 来源: sp20240429

  大战场农民合唱团排练间隙。   王 猛摄

  大战场农民合唱团参加正式演出。   宁夏中卫市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中卫市中宁县有个大战场镇,从西海固等地移民而来的群众斗风沙抗严寒,生活就是他们的“大战场”。这里的大战场农民合唱团一开腔,就把我们给镇住了。团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唱在了歌里。

  

  “水是希望心滚烫哎,引黄灌溉上山岗哎,干沙滩要变金沙滩,黄土地逐梦追太阳。”合唱团一开腔,就把我们给镇住了。排练场上唱了4首歌,有原创的方言歌曲,有西北的花儿和秦腔,还有美声唱法的《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不同声部融合在一起,时而激昂,时而婉转,红军翻越六盘山的革命豪情被演绎得荡气回肠。

  窗外春雪飘落,室内神采飞扬。令人深受感染的,不只是听歌时的舒畅心情,更有团员们脸上的淳朴、眼里的光芒。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年龄从30多岁到70多岁,声乐“零基础”,但放下锄头就能走上舞台……

  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40多年来从无到有,现有常住人口六七万。从西海固等地移民而来的群众斗风沙抗严寒,生活就是他们的“大战场”。大战场农民合唱团引吭高歌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吃饱五谷想“六谷儿”,唱出来,心里敞亮又充实

  我们来到团员王小萍家。她家是去年花十五六万元建的新房子,宽敞透亮又整洁。搁在10年前,王小萍不敢想象今天的好日子。

  她的老家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1983年政府把黄河水扬程到戈壁滩大战场,实施了第一批“吊庄移民”。王小萍一看,眼前有水有路,比老家强不少,就奔来了。到了这里,她却觉得“活不成了”:家里没带锅,去早搬来半年的舅舅家借了口破锅,用泥巴封好裂缝处,炒菜时还是漏了;黄河水浇进地里,长出了麦子,一场沙尘暴来了,把麦苗打个稀巴烂;家里的馍和黄米不够吃,有一次女儿靠着墙根儿饿晕了……

  王小萍能吃苦,住在地窝子里与苦日子抗争。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得了重病,家里欠下10多万元外债。为了生活,她去中宁县城打工,挣了25元钱,回家路上却弄丢了,夜里悲从中来,放声大哭。但她没向生活低头,养牛养羊养猪,种庄稼栽果树,卖麻辣烫做小生意,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挣断了老井绳,咱牵着牛羊下山岗;告别了西海固的苦水泉呀,奔向黄河金岸大战场”。王小萍说,刚开始唱这首《逐梦大战场》,总忍不住会哭,觉得就是唱自己,可又爱唱,“把苦唱出来,心里就敞亮了”。如今日子好了,“唱歌让心里更充实”。

  被歌词感染的,还有大战场中学退休教师敖志立。敖老师今年72岁,以前教数学,对“音体美小三科”有偏见。一次,一个学生因为参加合唱团迟到了,敖老师把他的书包给扔出了教室,批评说:“唱歌能当饭吃?”没成想,爱唱爱跳的老伴参加了合唱团,需要晚上骑车去排练,敖老师放心不下,每次把老伴送过来就在屋子外面等。架不住动人的歌词旋律往耳朵里“钻”,敖老师不禁走进了排练室,索性也加入合唱团。他感慨:“慢慢就爱上唱歌了,孙子说‘爷爷唱歌上电视了,我也要上’!”

  大战场农民合唱团以红宝村村民为主,长山头、清河、元丰等周边村也有不少村民参加,65名团员中,60岁以上的有4人。“每个团员都战天斗地奋斗过,都是攒劲的人!”红宝村党支部书记潘舂雨说。

  “口袋”鼓起来了,脑袋也得富起来。2019年4月,潘舂雨和县文化馆的李震宏老师一拍即合,成立了合唱团。谁知,一发不可收,舞台越来越大,2023年底,合唱团获得宁夏首届乡村振兴农民合唱艺术节一等奖。

  “西海固有句老话,吃饱了五谷想‘六谷儿’,乡村振兴要抓实精神文明建设,门槛低、参与广的大合唱最对路。”中卫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鹏说。

  “搭积木少了哪根都不行”,合唱团是个大舞台,人人都有成就感

  大战场农民合唱团声名鹊起,但也有几次差点散伙。

  合唱团成立不久,一次正排练,有村民酒后跑过来,把妻子生拉硬拽拖走了,还对辅导老师李震宏出言不逊。李震宏一气之下离开了。合唱团办不下去,不唱歌,大家心里空落落的。不出一个月,人们又把李震宏请了回来。

  在县文化馆工作、担任县音乐家协会主席的李震宏,是农民合唱团的灵魂人物。热心之余,他有的是办法哄着大家伙儿唱。面对声乐“零基础”的村夫村妇,他自创一套“土法教学”。团员高音上不去,他就让大家回忆山里喊人——“回家吃饭喽”,声音飘在半空还层层拔高。

  李震宏的妻子远在固原上班,他独自一人在中宁县城生活,照顾多年瘫痪在床的老娘。白天忙活计,晚上带合唱团,晚上8点半到10点半排练,排练完回县城需要半个小时,一路都是晃眼的大货车,半夜回到住处,连口热饭也吃不上。但他早年曾在大战场中学教音乐,跟村民也熟悉,喜欢和村民一起琢磨合唱。

  县中学的音乐老师沈通、曹竣强是团里的志愿者。沈通负责指挥,曹竣强负责钢琴伴奏。二人不谈当志愿者的付出,却说“农民合唱团给了自己舞台,成就了自己”。

  曹竣强在合唱团弹的钢琴是李震宏一个朋友捐赠的旧钢琴,这也让农民团员们很自豪。中宁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琼说,大战场农民合唱团一路走来,就像搭积木,“少了哪根都不行”。比如,见大爷大娘喝热水不方便,一个农民企业家捐资上万元,给置办了大型饮水机。《逐梦大战场》的歌词,也是词作者丁跃免费创作的。

  最近,李震宏到了退休年龄。李琼说,是合唱艺术照亮了大战场镇,为把农民合唱团办好,县文化馆又继续返聘李震宏。为了让村民们安心放声歌唱,当地政府还给每个团员买了意外伤害险。如今不只大战场镇,中宁县12个乡镇,个个都有农民合唱团。李震宏是12支队伍的艺术总监。

  李震宏说:“合唱团最大的动力,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歌唱汗水浇灌的过往,也歌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开理发店32年,魏东平的收费不涨价,成人10元钱,学生5元钱。魏东平也是大战场农民合唱团的一员,每次排练或到外面演出从不请假。为了背歌词,魏东平经常在晚上“加班”,好在丈夫很支持。哪来这么大劲头?魏东平说自己做过一次大手术,中气不足说话气短,“唱歌后恢复过来了”。

  魏东平参加合唱团是外甥王虎拉进来的。王虎1986年出生,是合唱团里最年轻的成员,还是负责日常管理的副团长。王虎是李震宏的学生,中学时就爱唱歌,现在平日里干房屋装修,爱喝点酒,加入了合唱团,渐渐地和酒友们疏远了。因为热心肠,有管理能力,2023年王虎当选红宝村村委会副主任。

  60岁的王付花以前容易急躁,干活却没力气,参加合唱团后,干农活“一点都不乏”,脾气也变好了,还长了不少见识。43岁的吴彩霞从小爱唱歌,苦日子夺走了她唱歌的机会和心情,如今她的梦圆上了。去年,她生病怕合唱团不要自己,硬是不肯请假。71岁的王正兰生在西海固大山里,连手扶拖拉机都没见过,没想到通过合唱团这个平台,走了那么多地方,“见了这么大世面”。63岁的王秉梅一辈子性格内向,见生人张不开嘴,刚参加合唱团时,点名都不敢答“到”,如今,她的老姊妹多起来……

  这些变化,李震宏看在眼里,美在心里。他说,乡亲们唱歌后注意形象了,讲究卫生了,关系也拉近了。

  当着我们的面,敖志立提出正式给李震宏道歉。当年被他扔书包的那个学生,上的正是李震宏的音乐课,“这个道歉晚了30多年,今天心甘情愿补上了!”

  正如每个团员都有汗水浇灌的过往,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把这些都唱在了歌中,也尝到了唱歌的“甜头”。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1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