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金融机构接到“任务书”:在提升外卡受理等方面形成上海做法

发布时间:2024-05-05 08:04:46 来源: sp20240505

   中新网 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央行15日发布消息称,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下称《意见》)有关工作要求,其于当天在上海召开在沪金融机构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督促指导在沪金融机构加大工作力度,持续优化支付服务。

  会议指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国最大的空海港入境口岸,是中国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相关部门、在沪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优化支付服务取得了积极进展,机场、车站、星级酒店、重点商圈等重点场景的外卡受理覆盖率、支持外卡取现的ATM覆盖率持续提升。

  会议要求,在沪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意见》要求,按照央行统一安排,加快工作进度,加大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上海金融中心和国际都市特色和优势,在提升外卡受理、现金使用、移动支付、银行账户服务水平等方面形成上海做法,开展形式丰富、鲜活生动的宣传和推广活动,让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切实享受到我国便利的支付服务。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表示,交行将持续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高度重视支付基础能力建设,运用好交行在支付领域企业级架构建设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能力,在重点领域持续破难点、通堵点,全力消弥“数字支付鸿沟”,为改善民生福祉,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金融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他提到,交行将加快完善线上专属服务,优化个人手机银行渠道英文版功能,提升手机支付便利度。持续创新支付结算与支付服务产品,不断提升并丰富产品的兼容性与包容性,赋能分行提供既“快”又“准”的支付武器。

  同时,随着生成式AI的兴起,提高了人机交互的效率、质量和便利性,有望成为解决支付堵点难点的普惠式的人类“伙伴”。交行将加强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多种技术的运用,简化交互流程、减少交互环节,帮助用户以更自然、更自由、更简洁的交互方式办理业务,从而减小数字鸿沟的影响。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付捷称,工行上海分行将集中力量,加强攻坚,扎实推进支付服务优化,确保短期内支付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具体而言,一是确保现金服务便捷畅通。保持营业网点、现金柜口、自动柜员机等受理渠道畅通。加快投放具备小额取现功能的ATM机,建立常态化零钱包服务机制,满足老年群体、境外来华人员、中大型商超、出租车司机、小型商户等客户用现需求。

  二是推动外卡受理扩面提质。重点围绕境外来华人士“吃住行游购”全旅程需求,推动6大重点领域外卡POS覆盖,做到机具投放到位,标识张贴到位,人员培训到位。三是提升线下基础服务能力。面向港澳台同胞推广数字人民币服务,引导开立数币钱包,享受便捷的支付服务体验。

  支付宝公司总经理王丽娟表示,在中国央行上海分行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支付宝加快产品和服务优化升级,加大业务宣传推广,外卡内绑和外包内用两项服务持续较快增长。两项服务较好得满足了境外游客来华移动支付的需求。同时,在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搭建移动支付服务台,第一时间为入境外籍来华人员提供咨询服务。

  王丽娟透露,支付宝也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例如,优化外籍人士支付链路,丰富使用场景;率先试点推出小额免认证功能,提升和优化外国人交易限额;丰富数字化服务,多语言翻译、境外钱包乘车码“一码通”等新服务将陆续上线。(完) 【编辑:邵婉云】

银行理财市场稳中求进 - 渝万高铁兴庙村隧道掘进突破2000米

银行理财市场稳中求进

发布时间:2024-05-05 08:04:47 来源: sp20240505

原标题:银行理财市场稳中求进

岁末年初,年终奖和压岁钱该如何打理?选择储蓄,还是银行理财、公募基金?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月2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银行理财市场发生了不少新变化。其中,2023年创造收益6981亿元,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17.84%,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19万亿元。2023年,理财产品主打稳健策略,不少产品逐渐走出“破净”阴霾。

固收类产品占比最高

2023年,银行理财市场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0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11万只,募集资金57.08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739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242亿元。

从产品的投资性质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最高。截至2023年12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为25.8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6.34%,较年初增加1.84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为0.86万亿元,占比3.21%,较年初减少1.89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0.04万亿元。从产品的运作模式看,开放式理财产品占据主体。截至2023年12月末,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为21.18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79.03%,较年初减少3.68个百分点;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为5.6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20.97%。从收益率的角度看,2023年各月度,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94%。市场研究机构分析认为,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下滑与贷款市场利率持续下降有关。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创下有统计以来的新低。

进入2024年,债券产品将成为理财市场的发力方向。“接下来,将推动银行加大向居民销售政府债券的力度,既为居民提供更多兼具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投资产品,也进一步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多元化渠道。”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结合对未来物价变动趋势的判断,前瞻性把握好实际利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保本保息”理财产品一去不复返,净值型理财产品成为绝对主流。《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为25.97万亿元,占比高达96.93%,较年初增加1.46个百分点。而回顾2023年,因为部分净值型理财产品跌破净值,以及受季节性效应因素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出现较大规模的赎回,市场规模一度承压,这对理财公司、商业银行提出了新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理财公司、商业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投资者信心与市场预期。”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介绍,部分理财公司调整了资产配置策略,推出了更多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平滑了市场波动对理财产品净值的冲击;部分理财公司通过自购途径,将公司自身利益与投资者利益进行捆绑;此外,不少理财公司还下调了产品的多项费用。

投资者数量保持增长

2023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14亿个,同比增长17.84%。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1686.29万个,机构投资者数量新增38.65万个。

从结构上看,个人投资者仍是绝对主力,数量为1.13亿个,占比高达98.82%;机构投资者数量占比略有上升,数量为134.60万个,占比为1.18%。

从风险偏好上看,稳健型投资者的占比最高。截至2023年12月末,在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95%。此外,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占比均较年初有所增加,分别增加2.02个百分点、0.14个百分点和0.46个百分点。

与持续增长的投资者数量相对应,理财公司数量也在稳步增长。2024年1月,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已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这是获监管批准设立的第32家理财公司。至此,6家国有大型银行、12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拥有理财公司。

“金融管理部门在严格把控理财公司‘入口关’、稳步推进理财公司批设工作的同时,要积极研究优化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公司的新模式、新路径,更好满足中小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需求。”董希淼认为,理财公司大规模集中设立的阶段已结束,当前正处在常态化设立阶段,金融管理部门可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发放理财公司牌照。

“面对市场波动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理财公司、商业银行应重点研究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之间做好动态平衡,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董希淼建议,理财公司、商业银行应加快引入、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研判能力,持续提升投资研究能力、资产配置能力,为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提供差异化产品与服务。同时,理财公司应加强与市场参与各方的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强化“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原则,持续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引导投资者养成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

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23年,理财市场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多种途径,更好地将资金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截至2023年12月末,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19万亿元。据介绍,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分别为16.45万亿元、1.79万亿元和0.83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比例为56.61%、6.16%和2.86%。

从配置债券的类别看,信用债占据主体,较2023年初占比有所下降。截至2023年12月末,理财产品持有信用债12.24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比例为42.12%,占比较年初减少3.54个百分点;持有利率债0.93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比例为3.20%。从服务实体经济的领域看,银行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的规模超过了2500亿元,投向“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扶贫纾困等专项债券的规模超11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8万亿元。

在绿色金融方面,银行理财市场2023年累计发行ESG主题(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财产品120只,合计募集资金超1100亿元。截至2023年12月末,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1480亿元,同比增长13.50%。

“截至2023年12月末,招银理财公司全口径绿色金融业务余额为344亿元,其中,债券直投余额为293亿元,项目类资产业务余额为51亿元。”招银理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推出了4只ESG主题理财产品,截至2023年12月末存续规模达17.3亿元。

除了绿色金融领域,商业银行、理财公司不断创新探索特色产品。截至2023年12月末,市场存续“专精特新”、乡村振兴、大湾区等主题的理财产品超200只,存续规模超1200亿元。中邮理财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12月末,中邮理财累计发行92只“惠农”主题理财产品,期限覆盖3个月至3年,旨在更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投资者需求。

尽管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负债均有所下滑。截至2023年12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29.06万亿元,同比下降3%;负债合计2.23万亿元,同比下降1.76%;理财产品杠杆率为108.31%,较年初增加0.11个百分点。董希淼认为,2024年,从资产配置看,理财资产配置将延续“二八”定律,即80%的安全垫资产和20%的博收益资产,预计债券、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将有所回升。

(责编:申佳平、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