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西藏濒危牛种成功克隆

发布时间:2024-04-28 12:55:31 来源: sp20240428

  重庆市云阳肉牛繁育场,工作人员正在给几头小牛喂食、梳理毛发。通过克隆技术诞生的小牛非常活泼黏人,显得十分可爱。

  近日,世界屋脊的濒危牛种——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在重庆云阳成功克隆。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雪域高原濒危牛种,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次诞生克隆牛。之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采集到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的耳组织,回实验室之后建立了成纤维细胞系。然后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了克隆胚胎,将克隆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牛中,经过足月妊娠,获得了8头克隆牛。

  为何克隆雪域高原的牛种资源?

  据相关资料显示,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是世界珍稀地方黄牛品种,是国家培育适应高原环境品种的战略资源。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与从国外引进的品种相比出栏年限更久,且成年牛体重最高只有约600公斤,在经济效益上每头牛相差可达4000元左右,养殖户的养殖意愿低下。如今,阿沛甲咂牛处于农牧户自繁自养状态,群体规模较小,虽然品种得以保留,但退化严重。樟木牛则呈现群体数量少、繁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评估,樟木牛仅剩19头,阿沛甲咂牛仅有39头、可用种公牛仅1头,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2022年,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和西藏有关部门,紧急启动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抢救性保护行动,采集到樟木牛与阿沛甲咂牛血液样本,完成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的收集,最后通过体细胞保种、克隆胚胎复原等技术,实现了对西藏濒危牛种的抢救保护。同年10月,《西藏濒危牛种资源抢救性保护和种质特性评价》立项获批,以2023年至2025年为实施年限,围绕高原牛种活体保护、体细胞保种、克隆复原等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2023年2月开始,西藏濒危牛在云阳县重庆肉牛繁育场进行克隆胚胎移植。突破高原牛种克隆技术难题,项目组近期成功克隆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公牛各4头,保障濒危牛群公牛延续。

  为什么选择在重庆云阳克隆?

  1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余大为向记者介绍:“我们采集了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的耳组织,回实验室之后建立了成纤维细胞系,然后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了克隆胚胎,将克隆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牛中,经过足月妊娠,获得了8头克隆牛。”

  目前西藏本地克隆牛暂时还不具备条件。执行克隆技术攻关的专家选择了与樟木牛产地樟木镇气候和地形条件相似的云阳县,同时,当地拥有种牛繁育场,具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可保障克隆需要的条件。出生在低海拔重庆的克隆牛回到高海拔西藏,能否生存和适应?“接下来,我们将在西藏本地开展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克隆胚胎移植,将克隆技术与常规保种技术相结合,构建完善的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余大为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编辑:李润泽】

【光明时评】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 建立多学科融通式医学教育体系

【光明时评】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4-04-28 12:55:32 来源: sp20240428

  【光明时评】

  作者:岳永杰(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晴阳(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日前,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办。会议期间,来自7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800余名嘉宾,围绕“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主题,深入探讨世界数字教育变革与合作。顺应数字潮流,推进教育变革和创新,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现代数字科技的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社会发展的全新数字化时代,教育的数字化趋势越来越迫切。将数字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推进教育内容和形式变革,促进建立“全民学、随处学、随时学”的学习型社会。数字教育具有公平、开放、共享等特征,在促进人的公平、全面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数字教育建设,还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人文合作搭建桥梁。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将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为促进教育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样态等都作出了明确安排。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全部接入互联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不断创新,为迈向教育数字化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慕课西部行计划”等教育数字化专项活动稳步推进,助力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教育公益普惠与优质均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日前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我国已跃升到世界第9位。过去3年,我国数字资源建设应用、数字素养培养、数字教育体系构建这三项指数分别上升70%、46%和24%。

  如何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数字教育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更好服务现代化建设、更好成就人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应予关注。

  以数字化打造数字教育新形态,积极推动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加快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会展旅游、体育健身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数字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需要,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产业发展,建立由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学习资源、数字技术支持与在线学习服务等要素构成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基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变革,促进数字与教育深度融合,创造充满活力的数字教育新形态。

  以数字化智慧教育促进教育普惠均衡发展。数字化是解决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师素养等教育不均衡问题的重要之举。通过教育数字化缩小数字鸿沟,指导教学改革,赋能教育治理,完善保障体系,更好助力教育普惠均衡发展。鼓励和引导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积极参与,共同构建陪伴每个人成长成才的数字教育新体系。此外,围绕数字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开展“数字画像”、大数据治理等建设,构建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性发展生态,驱动教育普惠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数字化教育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管理,营造共建共享共治数字教育新生态。坚持开放、包容、共享原则,开展多层次、多主体的国际对话与合作,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对接数字教育国际标准,不断健全和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数字安全治理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打造安全、绿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教育。加强国际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治理,为教育数字化新生态构建提供应有保障。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8日 02版)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