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共建“一带一路”走的是人间正道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8:53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共建“一带一路”走的是人间正道

  ——论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主旨演讲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强调“我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历史性成就,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绩弥足珍贵,经验值得总结。回望10年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习近平主席高度概括的这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激励各国坚守合作初心、牢记发展使命,在共同努力中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为了世界的发展。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现路径。10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今天,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无论是中国对外投资,还是外国对华投资,都彰显了友谊和合作,体现着信心和希望。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实践充分证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才能让大家一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反复证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可以变成繁荣的高地。从中外合作伙伴发起成立20余个专业领域多边对话合作机制,到共建国家依托中国—东盟(10+1)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多边合作机制平台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再到加快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行的阳光大道,只要大家把彼此视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不仅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更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实践充分证明,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从古丝绸之路和丝路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沿着历史的方向继续前进,更好地融通中国梦和世界梦,共建“一带一路”必将更好实现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走人间正道,干正义事业,携手同心、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商、共建、共享,让共建“一带一路”越来越繁荣、越走越宽广,共同绘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员) 【编辑:苏亦瑜】

等了6年,这个机器人终于迎战世界冠军:进博会上,“老展品”看不厌的秘密 - 逐雪阿勒泰

等了6年,这个机器人终于迎战世界冠军:进博会上,“老展品”看不厌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8:54 来源: sp20240429

  “四叶草”技术装备馆入口处,一台体型巨大的乒乓球台摆在参展商欧姆龙展台显著位置。球桌的一边,是乒乓球世界冠军陈玘,另一边,“手持”球拍、球路诡异的“选手”是乒乓球教练机器人FORPHEUS。今年,欧姆龙发布第八代乒乓球教练机器人。在进博会期间,欧姆龙约来世界冠军,与这个“教练”一较高下。

  不少进博“熟客”却觉得此情此景有些眼熟:这件展品,是不是去年也曾出现过?确实如此。历年进博会,欧姆龙不曾错过,而乒乓球教练机器人总是在欧姆龙展台C位。不仅如此,米其林展台也将过去展出的“绿色轮胎”全部集齐,历年展品可持续材料含量一年比一年升高,首发首秀值得期待,进博会上的老展品,也在历久弥新。

  机器人越来越“懂你”

  今年,欧姆龙在进博会上展出的是其第八代的乒乓球教练机器人。相较于以往版本,第八代机器人能够与人相互理解,通过“察言观色”实现与乒乓球训练者的共同成长。

  “你听,选手正在不断和‘教练’对话。”欧姆龙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师刘晓俊博士对记者说,最新发布的第八代乒乓球教练机器人增加人机“对话”功能,可以使机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入的交互关系。

  人与机器可以通过说话,了解彼此的训练想法,规划后续的对打训练方案,使训练过程变得更加高效。“我想用右手练习、我想打慢一点……你有任何要求都可以在对练中直接提出。”刘晓俊说。

第八代乒乓球教练机器人

  选手和“教练”能够实现流畅对话,实际上就是依靠今年爆火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学科的不断进步,十年间欧姆龙乒乓球教练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懂你”。

  “第一代乒乓球机器人连回球都是一个很吃力的事情,而且经常会出故障,那个时候真的有点‘傻’。”刘晓俊回忆,机器人升级到第二代、第三代,可以顺畅地接球,但仍然是一个“业余选手”。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学习的不断深入,今天,第八代乒乓球机器人已经可以和奥运冠军进行切磋。奥运冠军陈玘在现场体验后表示,这台乒乓球教练机器人已经可以达到青少年冠军的相同水平。

  零部件越来越“绿色”

  如果说技术装备馆致力于实现“人机融合”,那么在更多进博的场馆中,人与自然的融合则蔚然成风。从细微做起,许多进博会的展品正在变得越来越“绿色”:消费展区,洗发水的包装悄悄变成了可回收环保材质;医疗器械展区,生物医药企业搬出了使用绿电的“碳中和”工厂;食品展区,水果商拿出了瑕疵水果制作的生物皮革……

  本届进博会,米其林带着其最新一代可持续材料轮胎亮相展台,这款轮胎也是进博会的明星展品之一。今年9月底,米其林的“绿色轮胎”从卢森堡运抵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经上海海关快速审核后“秒放”通关,顺利入境,成为本届进博会首票入境的展品。

  自2021年起,这款“绿色轮胎”就开始在进博会持续亮相。当年,这款轮胎的可持续材料含量为46%。到了2022年,含量升到了53%。今年,这款轮胎的可持续材料含量提高至63%。米其林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高德华介绍,这款明星轮胎所使用的可持续材料包括天然橡胶、废旧轮胎中回收提取的炭黑、废钢中回收的钢材、以及橙皮、柠檬皮、松香和葵花籽油提取物,专门适配于氢燃料原型赛车Mission H24和保时捷的电动赛车Porsche 718 Cayman GT4 ePerformance。

米其林展示的“绿色轮胎”

  尽管每年可持续材料占比只有10%左右的提升,但这其实代表着可持续材料创新领域的巨大进步。米其林有一个目标,到2030年,其所有产品线的轮胎中平均可持续材料比例能达到40%;到2050年,米其林所有轮胎都使用100%生物基、可再生及可回收的可持续材料生产。

  展示未来愿景

  “人和机器并不是一个取代或者被取代的关系,我们想通过机器人,向大家展示欧姆龙对于人机协作的一个未来的愿景。”刘晓俊说,重复性的、单调的工作,让机器人去做。“把人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去做一些更有创造力、更有趣的事情。“这个理念用乒乓球机器人来展示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我们想通过连年参展进博会,把这台乒乓球教练机器人搬到展台,展示欧姆龙的核心技术和理念。”

  从2018年首届进博会上,第四代乒乓球机器人还是一个“业余选手”,如今已成长为和世界冠军“打比赛”的水平。

  “我们的乒乓球机器人还不擅长下旋球,这是未来我们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对于乒乓球运动的专业术语和各种球路,刘晓俊侃侃而谈。

  而陪伴了这位“教练”10年,刘晓俊从当年只是在学校里学过乒乓球的“门外汉”,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士。

  米其林展区的主题是“我们追逐”,意为企业期待与中国市场、消费者一起共创美好移动生活。人类对极致效率的不断追逐,驱使着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又因为敬畏自然的理性,决心对产业进行绿色化的改革。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升级正在改变进博会的展台,和你我的生活。

米其林在展台上发布的2050目标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