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达沃斯(旅人心语)

发布时间:2024-05-04 14:49:40 来源: sp20240504

  一提到达沃斯,有人会想到滑雪,有人会想到阿尔卑斯山,也有人会想到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达沃斯论坛。

  这些吉光片羽,不足以概括达沃斯的全貌。

  达沃斯小镇位于瑞士格劳宾登州,是历史悠久的旅游度假胜地。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浓郁的国际化氛围。作为阿尔卑斯山区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度假村,达沃斯提供包括疗养、健身、国际会议等多项服务。

  关于达沃斯的文学描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魔山》广为人知。从书中,人们了解到达沃斯是一个夹在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分为普拉茨和多夫两个部分。托马斯·曼偕患有肺结核的妻子在达沃斯疗养期间,所见所感启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该书被认为再现了当时欧洲生活的精髓。

  冬日在瑞士驱车沿着蜿蜒山路前行,映入眼帘的达沃斯小镇宛如一座白色的童话王国,静静矗立于群山之间。从避世一隅的疗养胜地,到滑雪爱好者的天堂,再到名声大噪的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地,达沃斯小镇的内涵跟随时代发展不断变换,面貌却始终依旧。不论是严肃热烈地讨论世界经济,还是全身雪具滑行其中,抑或寻得一处僻静安逸、与山水为伴的疗愈之所,达沃斯都准备好为远道而来的人们张开怀抱。

  达沃斯的雪,似乎覆盖着沿途一切,路灯上、树杈上,白雪皑皑。在这纯白素雅的景色中,妙的是可以听到来自不同群体、各个国家人们的不同声音。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这个十几公里长的山谷小镇短短数日便涌入2万多人,于世外桃源般的雪景中相处融洽,一位来自意大利的长须老人笑眯眯地告诉我:“结束达沃斯论坛开摆渡车的工作,我要去滑雪,好好放松一下,我滑得可好了!”

  夜幕降临,山间升起一轮弯弯的明月,达沃斯小镇褪去白天的肃穆,更添轻松的氛围。滑雪的人们扛着装备下山归来,咖啡馆中灯光闪烁,谈笑风生。白天,人们在这个小镇讨论的那些“属于远方的声音”——经济预期、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等在夜色中渐次退场,小镇回归充满生活气息的样子。

  若要领略阿尔卑斯山雄浑壮阔之美,一定要把视野放宽,把目光投远。看待中国经济同样如此。似乎每到世界经济走势不明朗的时候,达沃斯论坛就格外关注中国的表现。近年来,达沃斯的中国元素不仅越来越多,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始终是一个高频词,关于中国的研讨会总是座无虚席,与会嘉宾的讨论热情高涨,讨论时间往往需要延长。

  “世界经济论坛,为什么在达沃斯?”当我们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选择达沃斯作为永久会址,是希望与会嘉宾能够在自然、认真且友好、放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也有人质疑,在当前世界格局下,此举是否仍有意义?今年年会的主题“重建信任”,或许是前来达沃斯参会的人们心中一致的期待。

  闭幕式这天,小镇安静了许多。一早醒来拉开窗帘,外面狂风暴雪,及至中午,天空放晴,不同肤色的人们在狭长街道上匆忙告别。驱车离开小镇,碧空如洗,夺目的阳光射穿冬日达沃斯的面纱,在山间照耀着来往行人。这似乎也意味着,在跌宕起伏、前景不明的十字路口,各方应摈弃隔阂、携手合作、重建信任,方能拨云见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6日 18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破译一封特别的家书 - 成本40元卖2000元一瓶!别再被“特供”酒忽悠了

破译一封特别的家书

发布时间:2024-05-04 14:49:41 来源: sp20240504

  朱鹏飞(左一)在南非向同学介绍中国文化。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2023年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的留学时光,经历丰富,收获满满!作为一名国家公派留学的人文社科博士研究生,今年是我在南非生活、学习的第二年。除了在开普敦大学的专业学习之外,日常生活、学术调研使我有更多机会参加南非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社会工作和文化交流令我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肩负的使命。

  这一年来,我作为南非的留学生代表参加过中南人文交流相关活动,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过研究成果并发言。此外,我积极参加了一些国内学术会议,远程分享了在南非进行的研究,并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篇,努力为中南两国学术、人文沟通出一份力。

  在日常的田野调研实践中,我与不同人群交流、互动,这让我对南非社会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不过,最有趣的一个文化互动故事发生得很偶然。

  今年3月,我同另一位在开普敦的华人朋友帮助一位南非第三代华人后裔找到了她远在中国、失联已久的家人。

  故事缘起于一个晚上,我和朋友到开普敦一家咖啡馆就餐,途中偶遇一位来自开普敦大学的教授,寒暄中得知这位教授的妻子是一名华人后裔,家中保留着许多祖父留下的书信。但是由于妻子已经不懂中文,多年来无法得知信中内容。当晚这位教授便把其中一封书信发给我帮忙翻译,我第一眼看到这封书信时便被信纸上隽永的毛笔字深深吸引,而信中内容更是让人唏嘘感动!

  这是一封来自1938年广东梅县的家书,收信人是教授妻子的祖父。这封书信是国内父亲收到远在南非的儿子寄回侨批之后的回批,书信开篇讲述了收到来信的时间和钱数,并在信末详细陈述了对这笔钱的分配和用途,正文主要是父亲向儿子讲述家中近况。

  当我首次把全信内容翻译成英文呈现给教授妻子的时候,她感动不已。见面后,教授妻子向我讲述了更多关于祖父在南非的故事,这也让我对南非早期华人移民的生活有了更加鲜活、深刻的认识。她说,祖父来到南非后经营了一家小商店,靠着商店收入定期给广东梅县的家人寄钱,后在南非组建家庭。

  被故事打动,今年3月,好友正好从开普敦回国探亲,我们决定尝试按照信中地址到梅县寻找这个家族后人,帮助他们团圆。但由于时代变迁,以及手写地址的个别字迹难以辨认,只能确定寄信宅邸位于曾经广东梅县的龙文境内。为了进一步确认其所在村落的位置和名称,我查阅了距离写信年代最近的一部梅州县志《嘉应州志》(光绪二十四年刊本),又通过对目前梅县境内同名村落的搜索,最终推测出具体位置。当朋友前去村里打听信中其人其事时,果然顺利找到家族后人。

  至此,一段跨越万里、相隔近百年的寻亲之旅圆满实现。当教授妻子与梅县家人打通视频电话的那一刻,双方都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在一句句英语和粤语的隔空转译中,分属两国的家人共同诉说着对亲友的回忆与怀念。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到到,留学期间的文化互动是一件多么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除了官方活动、学术会议,只要处处留心,日常生活中的一次偶然相遇也能为连结中南两国做出贡献。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开普敦大学人类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生)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