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随行就市”更稳健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8:23 来源: sp20240429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银行网点。   本报记者 廖睿灵摄

  扫码观看视频

  对很多人来说,把钱放在银行买定期存款是一个常见的选择。不过,随着去年底多家商业银行对存款利率进行新一轮调降,定期存款的利息变得更少了。这也意味着,各大银行自2023年6月、9月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利率后,一年间存款利率集中下调达到3次。

  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总体情况如何?储户怎样看待?影响有多大?我们进行了采访。

  

  存贷款利率同向变动

  2024年伊始,新疆伊犁农商银行、都江堰金都村镇银行、广西百色右江农村合作银行等中小银行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利率。此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已完成对定期存款利率的下调。

  在最新这轮下调中,3个月、6个月、1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下调10个基点,2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下调20个基点,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下调25个基点。

  以中国工商银行2023年12月22日更新的人民币存款利率表为例:在整存整取方式下,与此前9月1日公布的利率相比,三个月定期存款年利率由1.25%下降至1.15%;半年定期存款年利率由1.45%降至1.35%;一年定期存款年利率由1.55%下降至1.45%;三年定期存款年利率由2.2%降至1.95%;五年定期存款年利率由2.25%降至2%。而在该行2022年9月15日的人民币存款利率表中,一年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还是1.65%,三年期为2.6%,五年期为2.65%。

  与此同时,贷款利率的走低更为明显:4.85%、4.80%、4.75%、4.65%、4.60%、4.45%、4.30%、4.20%……自2019年8月起,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走出了一条逐步降低的曲线。同期,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从4.25%下降至了3.45%。

  存款利率为何密集调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释,2022年4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相关银行可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一方面,当前宏观经济整体仍处于复苏阶段,利率中枢下移导致存贷款利率均走低。另一方面,与理财、基金、股票等投资方式相比,当前环境下定期存款的可控性、稳定性、安全性依然较强。更多资金关注也导致定期存款利率出现下行压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吴文锋说,“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是货币政策的鲜明导向。在贷款利率根据市场化步伐稳步走低的背景下,存款利率也要保持同向变动,才能稳定银行“净息差”,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可持续。

  “如果只降存款利率而不降贷款利率,那么经济运行成本将会提升,企业风险将会增大。反过来,如果只降贷款利率而不及时调降存款利率,金融体系会承担较大压力和风险敞口。从宏观上看,存贷款利率‘随行就市’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带动经济增长、就业扩大,让更多人受益。”吴文锋说。

  储户普遍理性看待

  采访中发现,相比于此前几轮调整,如今储户们对于定期存款利率下行多了一些宽容和理解,并以理性的心态积极应对。

  不少储户依然看重银行存款自身具备的低风险、稳定性优势。

  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接连下降,让家住山西太原的戚阿姨很“心疼”,但她表示仍会将储蓄的“大头”放在定期存款。“在我心里,银行是最可靠的金融机构。把暂时不用的钱存放进去,需要时再取出来就行。虽然不会赚很多利息,但至少能保本儿,心里有底。”她说,前些年,自己存钱时往往选择利率高、活动多的银行。这两年存款利率普遍降下来了,自己更倾向于把钱存在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

  有的储户“货比三家”,积极为存款寻找好去处。

  收到多家银行对中长期定存利率调降的消息后,在浙江上班的汤先生特地请了半天假,专门跑了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温岭农商银行、台州银行、温州银行、宁波银行等机构,看看谁家的定期存款利率相对较高一些。“目前我选择的理财方式大多为存3年期或者5年期的定期存款。银行有存款保险制度,在限额内我一般会选利率高一点的银行。”汤先生说。

  也有人看到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后转而寻找其他的理财搭配方式。

  赵谨是一名80后工程师。在其最近制定的2024年理财规划中,中长期定期存款、银行低风险理财、储蓄型保险并列成为三种重要的理财方式。“比如,我给孩子买了教育金保险,一年投入1万元,连续10年投入。这样,孩子将来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就有望积攒出来了。到时直接退保取钱,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再如,最近网上热门的‘36单存钱法’也是我正在琢磨的存款方式之一,通过小额分批定期存款来兼顾存款收益与灵活取用。”赵谨说。

  “尽管存款利率降了,但贷款利率也在降,甚至降得更早、更多。就拿我们还房贷的人来说,已经享受到了相应的实惠。”在江西南昌生活的吴霜说,自己会根据个人消费金额和消费时间来安排储蓄和投资方式,正在研究年金险、十年期国债等其他稳健型产品。

  “在近年存款利率的调整过程中,有关机构最大程度保护储户利益,使得一般存款成本的调整相对滞后。如今,随着理财市场不断壮大,普通人也有了更丰富、多元化的选择,可以更加主动进行资产配置优化,以获取更高收益。”温彬说。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存款利率下调伴随着贷款利率的下调。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071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7.89%,较上季末上升1.8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35%,较上季末基本持平。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2%,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在实践中,不少银行都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作出贡献。

  小耳朵(广东)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智慧电源研制的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底,该公司从中国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获得1000万元信用贷款,用于扩大经营、日常周转等需要,进入2023年后,这笔贷款给公司各方面运作起到了不小的帮助。“2023年我们整体营收预计同比增长30%左右,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该公司总经理曾海波说。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累计为超23万户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超4300亿元的融资支持。5年来,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普惠贷款加权利率下降211个BP(1BP为0.01%),为小微企业减负。

  据江苏银行副行长罗锋介绍,2023年以来江苏银行投放纾困专项贷款44.3亿元,为企业节约成本4400万元;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在近几年持续下降基础上,又下降了31个BP(1BP为0.01%)。

  温彬表示,存款利率连续调降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是有助于提升利率政策的协同性,稳定银行息差和利润在合理水平,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二是有助于为银行进一步让利实体、下调贷款利率拓展空间,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韧性。三是有助于缓解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促进良性循环。四是有助于减少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防止资金空转和套利行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存款利率下调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为接下来进一步推动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供空间。”温彬说。

  那么,在存贷款利率阶段性走低的背景下,普通人如何理财呢?

  嘉实中短债基金经理李金灿说,这需要人们了解更多的经济和金融知识,丰富投资渠道、优化资产配置。比如,追求绝对安全的人可以继续选择银行定期存款,同时在存款时长、笔数上进行一些合理搭配,或者考虑多购买一些国债。追求稳健收益的人可以多关注一些中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或基金,希望获得更高回报的人可以关注混合型基金或权益类基金。“现在,有很多专业机构可以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李金灿说。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 - 期待赏花游“好花常开”(纵横)

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8:24 来源: sp20240429

  数据来源:科技部、国家统计局   制图:沈亦伶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如何厚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土壤?记者走进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探访科研一线的创新实践。

  ——编  者  

  

  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在红豆杉细胞里,紫杉醇是怎么合成和调控的?近一段时间,闫建斌团队正在埋头研究其中的机理。

  闫建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围绕紫杉醇生物合成及相关工作,他带领团队钻研了近10年。

  紫杉醇在医药方面应用广泛,市场需求很大。紫杉醇原料药主要从红豆杉中提取,然而,红豆杉生长周期长且紫杉醇含量低,提取过程复杂。科学家希望用生物合成的方法替代天然提取,降低用药成本,但一直进展缓慢。

  2021年,闫建斌团队领衔,在国际上首次绘制国际首张染色体级别的南方红豆杉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图谱。基于基因组图谱,研究团队对多个紫杉醇生物合成关键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并成功发现两个关键的未知酶,打通了紫杉醇生物合成路径。今年1月,该研究发表在《科学》期刊上。

  现在,闫建斌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并获得多项专利,为我国紫杉醇绿色制造产业化赢得先机。“包括合成生物学在内,生物制造是一片蓝海,抓住市场机遇,必须把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闫建斌说。

  记者到访时,北京理工大学量子物理实验中心副主任韩俊峰正带领学生们测试材料的电学和光学特性。

  此前,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姚裕贵教授带领团队,在反常输运现象、拓扑量子态、量子材料设计等前沿领域深耕10多年。近年来,以目标为牵引,他们努力探索量子功能材料及相关效应的可能应用前景。

  姚裕贵团队能够向相关应用领域展开探索,得益于多年来在基础研究上的深厚积淀。“如果连基础原理都搞不清楚,开发相关应用技术就没有头绪,也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韩俊峰说。

  近年来,我国高质量基础研究成果接连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动能强劲。2022年,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未来产业布局。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瞄准基础研究前沿,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走进中国信科集团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测试一款新研发的光纤样品,通过调整算法,可以优化光功率、波长等参数。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的数据传输需求对于光通信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山枝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要先行一步。

  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中国信科集团投入超300亿元,在光通信、移动通信、光电子和集成电路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这离不开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持续发力。

  “集团布局和建设了1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陈山枝说,5年多来,他们在全球申请专利超1.6万件,授权专利达万余件,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应用于国内外不少重大工程。

  中国信科集团旗下的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转化了部分科研成果,推出的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发芯片,在新一代基础网络建设中投入使用。目前,他们又在全力攻关800G光芯片。

  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零电子学噪声和能谱分辨的优势,光子计数能谱CT已成为下一代CT技术的革命性产品。高端医疗设备行业技术壁垒高,要引领行业发展,必须从基础研究上突破。

  瞄准医学影像领域最前沿,2023年4月,联影医疗牵头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机构,启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攻关研发光子计数能谱CT,其中不少内容涉及基础研究。

  光子计数能谱CT对探测器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然而,高束流X射线会引起探测器非稳态问题。破题,首先需要从底层研究背后的运行机制。为此,通过“探索者计划”项目,联影集团和上海市科委共同出资,支持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赖晓春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

  “我们必须从底层做起,才能实现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研发的深度联动、理论与技术的闭环反馈与快速迭代。”赖晓春说,当前,团队初步完成了高束流下光子计数能谱CT探测器电荷输运机制研究,为光子计数探测器国产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2年,科技部、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明确提出,支持企业瞄准基础研究前沿。

  在企业设立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让企业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项目承担中发挥更大作用,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享受税收优惠……近年来,一系列支持举措的实施,强化了企业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有受访专家表示,随着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深,新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

  建好软环境与硬支撑,持续释放基础研究潜力

  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性比较大,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很关键。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科研需要开展的。”闫建斌说,所里科研管理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经费集中管理且使用灵活,评价考核合理,鼓励研究人员大胆探索科技“无人区”,“我们能够长期安心做紫杉醇生物合成研究,就得益于这样的好环境。”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从理论设想到技术落地,靠单个研究人员不可能完成。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姚裕贵团队引进了多名高水平人才。最近,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又创设了光量子中心,与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柔性电子等其他学院的创新团队一起开展研究工作,加强了科研交流和学科交叉,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更紧密结合、攻关新型颠覆性技术。

  适应基础研究规律,企业也在调整科研管理方式和人才政策。

  “公司实施导师制及项目组负责制,对我既有工作上的支持,又有生活上的帮助。”烽火通信青年工程师卢鲁璐子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她与项目组的同事们时常在一起探讨行业前沿技术,破解科研难题。

  烽火通信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徐东磊介绍,近年来,公司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提高人才归属感。

  推动基础研究,除了软环境还需硬支撑。作为基础研究的关键利器,大科学装置也在加紧布局。

  暖阳高照,湖北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工地建设正酣。“目前已完成桩基施工,塔吊安装到位。我们力争今年6月完成结构封顶,年底前完工。”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现场负责人周瑞明介绍。

  该设施是光谷科学岛首个大科学装置,将用于全面揭示工程扰动条件下深部岩土体结构、状态与行为演变规律,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工程建设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武汉正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着力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硬支撑’。”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局长董丹红说,武汉市今年将加快推进神农设施、武汉光源等8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预研预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持续释放基础研究潜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我们更有底气。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2日 1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