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推动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30 18:32:22 来源: sp20240430

原标题: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推动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2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消息,为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质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对《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9年第2号)、《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1号)、《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2号)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银监发〔2009〕71号)等信贷管理制度(以下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进行修订,形成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固贷办法》《流贷办法》《个贷办法》,并统称“三个办法”),于近日发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主要负责人李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个办法”的出台,对于商业银行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要求、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十分必要,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全面支持各类贷款服务对象,满足信贷市场实际需求,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范风险。

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指导

更加清晰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执行十余年来,在提高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防控信用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一些规定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需要更新调整,以更加适应当前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等相关精神,修订“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能够更好地适应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际和发展趋势,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信贷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李红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次修订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际,为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提供基本遵循,可谓与时俱进、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从此次修订的重点内容来看,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合理拓宽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用途及贷款对象范围,优化流动资金贷款测算要求,满足信贷市场实际需求。二是调整优化受托支付金额标准,适度延长受托支付时限要求,提升受托支付的灵活性。三是结合信贷办理线上需求,明确视频面谈、非现场调查等办理形式,适配新型融资场景。四是明确贷款期限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风险,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五是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管控,推动商业银行提升信贷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六是将《项目融资业务管理规定》作为专章纳入《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

招商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朱江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此前相比,“三个办法”更贴合现阶段信贷实际,与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适配度更高,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指导更加清晰。

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

提升信贷管理能力

在对贷款用途范围和贷款对象进行的调整上,据前述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固贷办法》明确,固定资产贷款是指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固定资产投资的本外币贷款。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借款人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建设、购置、改造等行为。另一方面,《流贷办法》明确,流动资金贷款是指贷款人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日常经营周转的本外币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股东分红,不得用于金融资产、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此外,对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以及采矿权等其他无形资产办理的贷款,可根据贷款项目的业务特征、运行模式等参照《固贷办法》执行,或适用《流贷办法》。

在对贷款期限的修订方面,为填补关于贷款期限的制度空缺,并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产生的风险,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前述负责人表示,本次修订明确:一是固定资产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十年。确需办理期限超过十年贷款的,应由贷款人总行负责审批,或根据实际情况审慎授权相应层级负责审批。二是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对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最长不超过五年。三是个人消费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个人经营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对于贷款用途对应的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最长不超过十年。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助学贷款、汽车贷款等的贷款期限另有规定的,继续执行相关规定。

在对流动资金贷款测算要求方面,《流贷办法》明确,贷款人应根据借款人经营规模、业务特征、资金循环周期等要素测算其营运资金需求。办法后附测算方法示例供参考,贷款人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针对不同类型借款人的测算方法。对于小微企业借款人,贷款人可通过其他方式分析判断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发布实施“三个办法”是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下一步将做好“三个办法”的实施工作,积极推动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责编:罗知之、杨迪)
东西问·汉学家丨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我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 -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隆重开幕

东西问·汉学家丨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我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

发布时间:2024-04-30 18:32:23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社 北京3月7日电 题: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我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

   中新社 记者 谭馨章

  1975年,一位乌拉圭少年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开启了在中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他说,与中国的缘分几乎贯穿他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生。他就是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Pablo Rovetta)。近日,在北京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时,罗维塔讲述了他作为亲历者观察、感受到的中国发展和变化的故事。

视频:【东西问·汉学家】乌拉圭汉学家罗维塔:我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年均八次来中国的乌拉圭人

  罗维塔与中国的缘分始于孩童时期,他的父亲是一名书商,20世纪60年代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创办了新生书店(Nativa Libros),在乌拉圭和南美地区发行出售有关中国的各类书籍。

  年幼的罗维塔首先被讲述中国的画报深深吸引,有孙悟空、愚公移山等故事,有故宫、天坛等景致,也有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等场景。对罗维塔而言,地球另一边的中国既陌生又有趣。渐渐地,放学后或星期六,他常去父亲的书店津津有味地阅读与中国有关的各种图书,从画报到文学作品,读了老舍、巴金等人的作品,看过徐悲鸿画的马、齐白石画的虾……他对中国的兴趣和感情日渐浓厚。

2022年,罗维塔在北海公园游览。受访者供图

  1975年,17岁的罗维塔与父母和妹妹一起前往北京。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他说:“我在画报上看到过这里。”当画报中的场景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罗维塔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天安门广场真大。有人告诉我,这个广场可以容纳100万人,当时乌拉圭的总人口不到300万,也就是说,可以容纳三分之一的乌拉圭人口。”

  罗维塔表示:“我是从南半球来到北半球,从距离北京最远的城市之一来到北京。对我来说,看到的事物都是新鲜的,都是有意思的。”

  此后,罗维塔在中国生活了20年。他学会了夏天喝热水、冬天吃冰棍、在雪地上骑自行车等等。1995年,他前往西班牙生活,但与中国的缘分一直延续。从1995年到现在,他来过中国200多次,平均每年约8次。他说:“我或许是来中国次数最多的乌拉圭人。”

2023年年底,罗维塔在北京后海附近的胡同中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与改革开放同步见证中国的发展变化

  “从改革开放初始一直到现在,我看到了中国及中国百姓在各个方面的变化。”罗维塔表示,“不用看经济统计数字,不用阅读分析家的评论,我从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交通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不是一种口号,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实。”

  今年春节前夕,罗维塔再次来到北京,感慨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以出行为例,刚来中国的时候,他曾在清华大学读书,那时如果要去北京市中心,只有两种方式“进城”——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而现在,北京街头车水马龙,而且路上行驶着很多电动汽车,数量比他在西班牙马德里街头看到的更多,也更现代化。他还提到,“在北京,现在如果说去机场,别人会问去哪个机场,因为北京的国际机场就有两个。”

北京清华大学校园风光。王商林 摄

  美食,是罗维塔对中国感兴趣的另一个点。在他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中国民众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吃上一顿丰盛的佳肴。而现在,只要想吃美食,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让罗维塔高兴的是,有越来越多的拉美产品端上了中国人的餐桌,走进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他说:“中国民众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引进来的世界各地的美食非常丰富,现在去餐厅可以吃到乌拉圭牛肉、喝到乌拉圭葡萄酒,这在5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还有智利车厘子、秘鲁蓝莓、墨西哥牛油果……”

  不仅如此,便捷的手机支付、精准的导航定位、及时的外卖服务、焕然一新的首钢园、酒店大堂工作的机器人……这些变化,罗维塔都亲眼看到了,也亲身感受到了。他说:“如果接下来5年我不来中国,到时候,我将不敢讲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肯定会有许多我难以想象的发展和变化。”

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期间的首钢园。郭海鹏 摄

  罗维塔表示,到2025年7月,距离他第一次来中国就满50年了。“谈起这近半个世纪我在中国记忆深刻的经历和亲身体验到的变化,那可能要写一本很长的书……”

  “每个除夕夜,我一定要吃饺子”

  罗维塔习惯随时携带一个小本子,遇到新鲜事和新奇的词语就记下来,或者让别人帮他写下来。“研究中国的时间越长,越是发现每天都能从中国学到新东西。”他说,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他每次来中国都要打开电视看新闻,不仅是为了练习中文,还能从中学到很多新鲜词。

  罗维塔笑着说:“中国人很聪明,可能很早就预见到世界上会出现手机。所以,中国人可以用一只手吃饭,用另一只手表示数字1到10。”他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说:“这样,他们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吃饭,或一边打电话一边比划数字。”

  罗维塔喜欢中华文化,因为其中包含的很多内容他都亲身经历过,有着不一般的情感。比如他很喜欢汉字,在清华大学读书的经历是他记忆最深刻的体验,当时记笔记、学课文、做作业、考试等都要用中文,而他至今都保留着当时的笔记本;他举例说,他来中国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与父母一起去中国朋友家学习包饺子,从那以后的每一个除夕夜,不论他在哪里,一定要吃饺子,“即使我一个人,也要找一个中国商店买一份速冻饺子”。

  在罗维塔看来,虽然自己是个外国人,但通过近半个世纪与中国交往的经历,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中华文化的很多元素。“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我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我的文化背景除了来自乌拉圭以外,还饱含着中华文化元素。”

  专家简介:

  巴勃罗·罗维塔(Pablo Rovetta),乌拉圭汉学家,乌拉圭“东方深思网”创办人,著有《70年代在中国》一书,讲述他作为亲历者在中国经历的历史性大事,参与作品集《中国现代短篇杰作选1919—1949》《拣珍珠——短篇小说佳作》等多本中国文学著作的西语翻译工作。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