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法与国际脱节 中国男篮仍在下滑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6:52 来源: sp20240429

  2月25日,在亚洲杯预选赛以73∶76负于日本男篮后,中国男篮创造了88年以来首次在FIBA亚洲及以上级别赛事中输给对手的尴尬历史。加上已连续两届无缘奥运会,中国男篮下滑的趋势仍在继续。

  从过程看,这似乎是一场不该输的比赛。14∶3的出色开局,全场多出对手10个篮板球的优势,以及中锋胡金秋在内线强势拿下23分13个篮板的两双数据,都是过去中国男篮在亚洲习惯的赢球方式。但时代不同了。

  现代篮球的赢球模式是“三分球+攻击篮筐”。数据显示,日本男篮全场在三分球上31投11中,不论是空位把握机会的能力,还是面对防守强投的能力,都明显高出中国男篮一筹。中国男篮在外围29投8中,命中率仅为27.6%。在造罚球能力上,中国男篮15罚13中,日本男篮则是27罚21中。

  用最简单的数学去计算,三分球差9分,罚球少得8分,尽管中国男篮在内线有优势,但需要至少多打进9次,才能抹平在外线和罚球线上的劣势。更何况,国际篮联的比赛时间是40分钟,总得分本来就不会太高,三分球和罚球上多达17分的分差,就会显得更加刺眼。

  “我们与世界篮球脱轨了”,中国男篮在杭州亚运会失利之后,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曾如此表示,并列举了一个关键数据:中国男篮、日本男篮的三分球命中率都是31.2%,但是,日本男篮的三分球出手比例远高于中国男篮——日本男篮5场比赛共投出163记三分球,场均出手32.6次,共命中51次,场均命中10.2次,而中国男篮投出115记三分球,场均出手23次,共命中36次,场均命中7.2次。“如果用这个数字去换算,同样的命中率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4个月后,中国男篮阵中多了不少新面孔,其中,杨瀚森、廖三宁是联赛年轻球员中的翘楚,球队的年龄结构也更加合理——此次亚洲杯预选赛14人大名单球员的平均年龄仅为23.5岁。

  但新一代球员,却还是沿袭老一套的打法。首战蒙古国男篮,中国男篮开局糟糕,半节比赛仅得到1分。大中锋杨瀚森出场后,球队才找回正常比赛的感觉。而过去30年,中国男篮都习惯于围绕有统治力的中锋进行比赛,这个传统仍在延续。

  和日本队交锋,身高2.18米的杨瀚森仅出场了不到12分钟。显然,中国男篮非常忌惮对手三分球和转换进攻能力。出场时间更长、移动能力出色的胡金秋发挥十分出色,但即使如此,日本男篮的三分球投射能力还是超过了世界杯时候的平均水准。而且,第四节的关键时刻,河村勇辉两记持球三分,都是遏制中国男篮追分势头的关键球。而这位日本队的主力后卫,出生于2001年。

  相比之下,中国男篮主要后场球员的投篮能力就差了很多。两场比赛的三分球数据显示,程帅澎8投2中、赵继伟7投全失、徐杰仅出手1次命中1球、胡明轩10投1中、崔永熙3投皆偏。但这5个人在CBA联赛中的三分球命中率分别为42.4%、33.7%、39.0%、38.6%、37.4%,其中程帅澎42.4%的命中率高居联赛第4。国内国际赛场反差如此之大,是能力不行,还是信心不足,抑或是其他原因,确实值得思考。

  但更糟糕的是,由于战胜中国男篮的日本男篮获得了巴黎奥运会的入场券,中国男篮在未来9个月,都没有正式比赛可打。或许,再到新一届中国男篮集结时,主教练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一切又得从头开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男篮追赶世界先进打法的大门,不知何时才能正式开启,当下的中国男篮仍在“脱节”中苦苦挣扎。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卞立群】

中新健康丨中国专家研究成果重塑肺癌治疗格局 更多患者有治愈希望 -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中新健康丨中国专家研究成果重塑肺癌治疗格局 更多患者有治愈希望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6:53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上海1月22日电 (记者 陈静)随着医学研究不断发展,在肺癌领域实现更多治愈的愿望正在渐渐成真。“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我们的治疗目的是让更多病人治愈。而对于复发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是让癌症成为慢性病。”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2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提出:让更多的病人治愈,更高的五年生存率。”

  据悉,陆舜教授领衔的全国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NEOTORCH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3+1+13”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新模式:即术前“3”周期的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术后“1”周期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以及“13”周期的免疫单药维持治疗。NEOTORCH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纳入的是Ⅱ期、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该成果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成为肺癌围手术期新疗法。这意味着,中国专家的研究成果将建立新的标准,重塑肺癌治疗格局。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约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据悉,肺癌的Ⅲ期是指局部晚期的病人,除了可手术切除的,还有不可手术者、潜在可切除者。以往,对于可切除患者,治疗是手术后开展辅助化疗或辅助免疫治疗。对潜在可切除者,医生会先用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手段,让肿瘤缩小后再手术。但临床实践中,化疗新辅助效果并不理想。NEOTORCH研究关注到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的各阶段治疗,真正实现肺癌治疗的全程管理。

  “在近4年的时间里,NEOTORCH研究创立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参与该研究的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张鹏教授介绍。他将“3+1+13”的模式比作“三明治式”治疗,并表示,这是新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的组合,使更多患者获得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NEOTORCH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单纯化疗,中国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1.1类创新药——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可将患者的疾病复发、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0%,总生存期也有明显的获益趋势。同时,特瑞普利单抗组的近一半病人达到主要病理缓解率(治疗后癌细胞不到原来的10%)、四分之一的病人完全病理缓解率(治疗后没有癌细胞),分别为单纯化疗组的6倍和25倍。陆舜教授坦言,这意味着,对于局部晚期的III期病人而言,会有更多病人被治愈,有更高的生存率,更好的生命质量。

  最新一期国际顶尖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登了陆舜教授领衔、全中国56家临床中心共同参与的NEOTORCH研究成果。陆舜教授告诉记者,在肺癌治疗领域,中国从“赶潮儿”成长为“弄潮儿”。此次NEOTORCH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发出,得益于中国研究者此前的大量积累与学习,也得益于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同时,中国患者人数众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多,有良好的临床研究基础。他解释:“在过去20年间,我们紧跟国际研发思路,不断学习。2009年之后,不少中国学者开始在一些国际型研究中作为研究委员会成员,参与方案讨论。2019年以后,得益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本土新药给了中国专家更多机会开展与国际同步,甚至更为超前的研究,并获得国际认可。”

  关于NEOTORCH研究,陆舜教授透露,未来还将陆续披露更多的研究成果,比如,该研究纳入的是Ⅱ期、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已公布了Ⅲ期患者的治疗效果,II期患者的数据以及与总生存相关的长期随访结果也将进一步总结。

  作为NEOTORCH研究在JAMA发表的共同第一作者,张鹏希望“3+1+13”的治疗方案能够得到推广,国产原研创新药能够在海外用于治疗肺癌。张鹏认为,注重原创科研成果的积累、完善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以及新药等上市后的监管才能加速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