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热议中国建议:开放合作为全球产业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3:43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社 达沃斯1月17日电 (记者 马秀秀)当地时间1月16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并发表特别致辞。多位达沃斯论坛与会者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赞赏中国倡导开放合作,并认为中国经济社会企稳发展,正不断为全球产业注入新动能。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告诉记者,致辞中提及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预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左右,高于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

  “2024,以进促稳,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他指出,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包括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政策与金融政策等,如何落地实施令人拭目以待。

  美国风险投资公司General Catalyst首席执行官赫曼特·塔内加(Hemant Taneja)尤其关注人工智能领域。他告诉记者,中国在该领域加强对外合作,以及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新兴经济体鼓舞人心。“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奈柯(Cedrik Neike)表示,数字经济是全球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具有优势。这对于像西门子这样的跨国公司而言很重要,“我们也要参与到中国数字化转型中来”。

  “随着中国在碳中和方向不断发力,西门子过去几年在中国进行了持续投资。”奈柯表示,中国是世界上规模居前、具有较大韧性的经济体。中国在许多不同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去碳化领域。他预计,新的一年中国内部市场将迅速复苏和加速增长,而这也将为国际贸易在2024年的复苏注入动能。

  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对中国向全球发出“以诚相待、相向而行”的呼吁,并提出通过国际合作来践行这一理念的内容印象深刻。她表示,中国重信守诺、积极作为,以多元稳定的产业供给体系和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为全球经济保驾护航。“中国创新”也正在为全球产业繁荣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蒋颖说,中国传递出坚定不移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也再次表达了面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信心。德勤中国将继续积极服务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助力智能创新和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建全球信任贡献专业力量。(完) 【编辑:周驰】

敦煌研究院共享80载文保成果: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中国国家卫健委谈援外医疗: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共同推进

敦煌研究院共享80载文保成果: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3:44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兰州1月24日电 (闫姣 张云文)24日甘肃省两会期间,甘肃省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接受采访时称,目前,该院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叙利亚、阿富汗、伊朗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博机构,已通过互派考察团,开展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双向交流。

  多年来,敦煌研究院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用”全链条一体化的壁画、石窟寺、土遗址的保护利用体系,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已在16个省、市、自治区完成了3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保护项目。不久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荣誉称号。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樊再轩进行壁画修复。(资料图)张云文 摄

  现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的樊再轩,是团队其中一员。他从事古代壁画保护修复及研究工作43年,仍忙碌在文物修复保护第一线,为地方文博单位培养了300余名壁画保护修复技术人员,2023年还入围了“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他说,“修复壁画和雕塑是要求极高的精细活,所选取的材料、工艺都要经过反复的科学试验精确评估,每一步都要谨小慎微。”

  现供职于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付有旭,经过30多年的历练,逐渐成长为壁画、彩塑修复界的老师傅。他20多年都在敦煌之外的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施工,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在他看来,修复工作并不是对已经脱落的壁画本身做复原修复,更多的是解决壁画载体畸变的问题。

敦煌研究院武发思团队进行石窟寺微生物病害监测。(资料图)张云文 摄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王彦武所在的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可为不同类型的遗址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团队试验研究对象已由北方干旱区域延伸到了南方良渚、三星堆等潮湿环境遗址;研究所副所长武发思的生物实验室里,承担着莫高窟的生物病害研究、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危害防控、炳灵寺石窟鸟害监测与防治、北石窟寺生物风化机制研究等科研项目。

  “监测中心积极学习国内外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吸纳保护研究成果,分析莫高窟遗产地风险点,避免盲目监测和过度监测,做好遗产地保健医生的工作。”敦煌研究院石窟监测中心主任王小伟介绍说,同时积极探索监测技术设备的提升和管理流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做好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服务于保护研究、旅游开放和管理决策。

  上述人物只是这个团队的缩影。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还有一代代莫高窟人默默坚守。

  “文物保护技术交流,是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最直接的一个活动。”苏伯民表示,今后,敦煌研究院还将加大科研研究,不断提高文保水平,积极主动跟其他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探讨,助力敦煌文保技术走出去,服务于更多国家的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加深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理解。(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