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为各地“新春第一会”鲜明标签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3:55 来源: sp20240429

  央视网消息: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一直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记者在梳理时发现,创新是多地“新春第一会”关注的焦点。

  春节假期后刚一上班,北京就召开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会议上,北京市委主要负责人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量子信息、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同一时间,河南省也召开了“新春第一会”,会议的主题就是创新,而研究的重点则是如何更好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融合发展、人才引育等工作。今年,河南首次把“提升创新能级,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放在了政府工作的第一位。

  四川的“新春第一会”同样强调的是创新,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的创新,从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浙江“新春第一会”上,提及的重点也事关创新,他们对外公布的通稿中,2800多字的内容,创新就提到了17次,从高水平创新性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系列举措将为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新春第一会”观察:经济第一大省发力拼创新

  广东今年“新春第一会”的主题是创新,而会场设在了素有“创新之城”美誉的深圳。作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广东此举释放出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已经走在创新前列的广东接下来又将如何发力?来看记者的采访。

  在“新春第一会”上,广东表示,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广东在依靠产业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目前,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全球第二,高新技术企业、入库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均超过7万家。广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靠创新。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梁勤儒表示,广东毗邻港澳、连通全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高,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企业创新活跃,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具有雄厚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在支撑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肩担重任、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至于作为广东2024年的“新春第一会”,为何要落子深圳?在最新一期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或许可以得到答案。这份报告中,深圳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的“新春第一会”落子这里,看中的就是它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氛围。

  下一步,广东在创新上如何发力?广东在“新春第一会”上表示,将聚焦产业科技互促双强,通过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梁勤儒介绍,下一步,广东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坚持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新春第一会”观察:江苏变科教资源为创新优势

  在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的江苏,“新春第一会”同样聚焦创新。在这场会上,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提出,深挖科教资源是今年江苏抓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之一。记者走访发现,就在“新春第一会”召开之际,建立江苏实验室联盟、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举措已经在抓紧推进之中。

  当记者来到这个实验室的时候,两项关于飞行器的关键实验正在同步进行,与以往单个实验室单枪匹马攻科研不同,这个实验室的组成要复杂很多,力量也明显强很多。

  在一份实验室成员表单上,可以看到,和这个实验室组团科研的实验室还有16家,它们来自全国多地,有高校、科研院所,也有生产一线的龙头企业。

  就在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江苏实验室联盟在南京授牌,首批成员单位就超过了50家。记者走访的这个实验室就是其中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验室联盟的牵头单位。

  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存法介绍,今年是实验室联盟正式运行的第一年,开年就要跑起来。在新的一年里,联盟将积极推动成员单位之间联合攻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目前联盟中已经有两个细分领域联盟开始运行,今年还计划成立包括种业创新、先进材料等细分领域联盟。而除了开展联合攻关,今年实验室联盟还将在人才流动机制、大科技装置共建共享等方面作出探索。

  不仅是建立实验室联盟,从去年开始,江苏还依托高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3个基础科学中心,开展不同领域的基础研究。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机制建立上,如此下大气力开展基础研究,这对于制造业大省江苏来说还是首次。

  江苏省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虞文武表示,基础研究是科学创新的源头,要扎根,十年磨一剑,主要瞄准江苏优势的产业升级方向,包括未来的6G通信、能源互联网、芯片以及智能计算,提炼一些关键的、基础科学“卡脖子”的问题在哪?创新的源头在哪?开展创新性研究,希望在未来的五到十年能够打造中国应用数字的学术高地。

【编辑:曹子健】
帐篷到板房 生活更便利 - 职业教育专家齐聚浙江永康 建言献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帐篷到板房 生活更便利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3:56 来源: sp20240429

“来,来,吃碗浆水面!”

12月26日中午,记者来到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安置点,昨天刚搬进板房的村民张正香正在炉子上煮面。这是她从帐篷搬到板房后,做的第一顿饭。

“之前住帐篷,不能做饭,吃的主要是爱心餐和泡面。现在住板房,自己可以生火做饭,更便利了。”张正香笑着对记者说。

从张正香家出来,记者看到,一排排箱式板房整整齐齐,很是壮观。板房内,床、火炉是标配,电灯和插座都是安装好的。每间板房18平方米,有的还设有隔间。板房壁厚7.5厘米,采用阻燃材料,兼具防风保暖抗震性能。

板房外的空地上,小朋友三五成群,打羽毛球、跳绳、骑车,玩得不亦乐乎。沿着板房走一圈,可以看到水电气保供站、物资储备分发站、心理疏导室、困难诉求反映受理室、卫生室……

“这里还有免费WiFi,村民上网不用愁。”一位电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作为梅坡村安置点板房的建设方,中铁二十一局积石山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石龙海向记者介绍,他们早在22号便捐助搭建了500间彩钢板房,后来又承担了新增2194间板房搭建任务,先后共在积石山县5个自然村25个救灾安置点搭建彩钢板房。目前,他们已投入搭建安置点厕所、水房、学校等配套设施的紧张施工中。

离开梅坡村,记者来到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安置点。还没跨入板房区,袅袅炊烟便映入眼帘。记者了解到,陶家村安置点的板房建设较早,边建设边搬迁,目前板房入住率达到90%左右。

村民陶希云早在22日便搬进了板房。“我老婆是孕妇,所以我们家是第一批搬迁到板房的。”他告诉记者。

记者在陶家村安置点看到,每个板房内都安装了4张床铺和1个火炉、2组照明灯具。有的村民还从家里搬来了餐桌、厨具、冰箱等,让板房里显得更温馨。

“和帐篷相比,装配式活动板房具有防火、防震、稳定、保暖、卫生、采光性好等特性,尤其是墙板采用保温岩棉材料,墙体厚度约10厘米,防火、保温效果好。”参与该安置点建设的甘肃建投七建直属公司经理蒋万涛告诉记者,群众入住后,他们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增加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点、公共卫生间数量,公共区域铺设红砖地面,保证受灾群众生活安全和便利。同时,配有维修人员,对受灾群众居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做好维修配合工作。

离陶家村不远,刘集乡团结村安置点已铺上了干净整洁的地砖。板房外,几位老人正坐在一起闲聊和晒太阳。一旁的食品库房内,米、面、油、蔬菜堆成小山。库房里还生着炉子,防止食物被冻坏。

记者到来时,安置点正在发放蔬菜。“不够的话,随时过来拿。”一名工作人员喊道。

从库房往前走,一间正在建设的图书室让人惊喜。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不仅要让受灾群众住得暖、吃得饱,还要让他们特别是孩子们有精神食粮。”

从帐篷到板房,建设和搬迁的行动,正在积石山县各个安置点紧锣密鼓地进行。

12月27日,甘肃省召开受灾群众固定性过渡安置房建设第三次专题推进会提出,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对长时间集中安置可能产生的用电、用水、用网、如厕和治安管理、消防安全、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问题,要早着眼、早着手,配齐配足相关设施,留够容量。要在抓紧固定性过渡安置房建设的同时,把活动板房教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同步实施、同步建成,确保灾区学生及时返校复课。要妥善处置好群众返家居住或搬入活动板房后的空置帐篷,统一组织回收、及时造册入库,最大限度地节约国家财产和救灾物资。

(本报前方报道组 前方报道组成员:陈海波、章正、刘宇航、宋喜群、王冰雅)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