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观察丨“软联通”:相融促共赢

发布时间:2024-04-24 03:32:20 来源: sp20240424

“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同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让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内涵就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而规则标准“软联通”是促进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

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2023年11月5日,昵称为“四叶草”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将迎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诞生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博会,是世界上首个进口主题的国家级展会。2018年11月,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

中国一直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场合表达中国主张——

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我们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021年11月,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坚定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始终聚焦发展主题,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促进了地区融合发展和人民福祉。”

…………

△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

制度上的突破带来贸易史上的创举。古老的亚欧大陆上,一张全新的贸易网络横空出世。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整合十五国贸易规则。RCEP红利逐步显现,“经认证的经营者”协议签署数量位居全球首位。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将使参与国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1个自贸协定,初步构建起立足周边、辐射共建“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今天,中国人餐桌上的东盟水果,从10年前的53种增加到73种,“一带一路”上瓜果飘香;中国新能源车加速驶入东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带一路”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百花园”。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片区

提供多边合作新形式

“双方要以此为契机,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合力绘就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双方还要扩大减贫扶贫合作,让中乌互利合作更多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2022年9月13日,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习近平主席在当地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双方要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共建“一带一路”蕴含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兼济天下”情怀,努力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参与共建的各方。

△2020年9月24日,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棉农在使用中国滴灌技术的棉田里采摘新棉。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企用丰富的工业生产经验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引进了中国的棉花品种。这些品种比我国品种产量更高、成熟更早。而且,我们的棉田属于盐碱地、低产地,但我们用中国滴灌技术和棉种在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收成。”乌兹别克斯坦棉农激动地说。

在肯尼亚,中国科考人员入深山、进森林,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联合编研《肯尼亚植物志》,以31卷专著详细记载肯尼亚近7000个维管植物物种,填补东非地区植物资源研究空白。

△2021年6月25日,肯尼亚,来自中国的农学教授与肯尼亚农业专家、肯方研究生在实验室内交流实验成果。

在蒙古国,中国专家针对当地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建立起不同的流沙固定与植被恢复示范区,用几十年积累的治沙经验和技术惠及当地。

如果说“硬联通”架起了“一带一路”的“筋骨”,那么“软联通”则为“一带一路”疏通了血脉。通过双边合作、多边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国家和企业深入参与,形成发展合力。

世界银行负责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业务的副行长维多利亚·克瓦克瓦表示,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向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多边合作形式。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在推动人类进步和全球发展问题上,中国与各国坚定站在一起,共享发展成果,通过技术和资金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开创国际交往新范式

“主席好,我叫巴勃罗·科尔多瓦,是波托维耶霍市的地震幸存者。我要为中国给我们国家的援助向主席先生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您同厄瓜多尔人民在一起。”

2016年11月,在中国企业设计承建的厄瓜多尔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厅里,科尔多瓦见到了习近平主席。时至今日,科尔多瓦仍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习近平主席走过来握住我的手,询问我的受伤情况。听说并无大碍,他欣慰地点点头,又问了我现在的工作情况。”

厄瓜多尔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是2016年厄瓜多尔里氏7.8级强震的震后救援大本营,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信息化合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务实成果之一。

△厄瓜多尔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

10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创了国际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携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与39个共建国家签署4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与老挝、柬埔寨、塞舌尔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

积极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卫生合作协议等。

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推进。2013年以来,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非洲、拉美等区域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0余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中企承建的阿根廷高查瑞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资料照片)

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中国与共建国家、国际组织积极构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推动规则机制“软联通”,为深化务实合作注入了“润滑剂”和“催化剂”,为全球发展繁荣注入新动力,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执笔丨宁黎黎 栾熙彦

视觉丨江雨航

(责编:杨雪楠、卫嘉)
服务更高效 比赛更精彩(聚焦“十四冬”) - 学法时习之|用法律撑起校园安全“保护伞”

服务更高效 比赛更精彩(聚焦“十四冬”)

发布时间:2024-04-24 03:32:21 来源: sp20240424

  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巡检地下电缆,保障“十四冬”用电。   本报记者 吴 勇摄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赛区,一名志愿者(左)与裁判员交流赛场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核心阅读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精彩纷呈的比赛,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坚守与付出,也得益于多种科技及智慧指挥系统的应用,各项保障工作有条不紊、细致高效,助力比赛顺利进行。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在内蒙古自治区火热进行,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冰雪舞台竞技体育的魅力。

  比赛的精彩呈现,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坚守与付出:场馆管理团队确保场地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供电供热人员24小时在岗保障赛场温度与照明,安保人员尽职尽责,志愿者默默付出……供热、供电、安保和志愿服务等领域的智慧指挥系统,为工作人员的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各环节平稳运行,助力比赛顺利进行。

  智能系统助力冰面转换

  拆除防撞垫、撤掉裁判席和预埋线路、更换标志物、浇冰增加冰面厚度、重新布线设置裁判席和防撞垫……2月18日晚,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十四冬”短道速滑公开组比赛颁奖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立即开始“转场”。经过24小时连续工作,冰面由4厘米增至4.5厘米,符合花样滑冰公开组比赛要求。

  “十四冬”比赛中,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赛事在同一场地接续进行,赛程安排仅间隔24小时,冰场模式切换需供热、供电等部门密切配合。“制冰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温度、湿度控制,否则会造成冰面硬脆或软黏,而不同项目的比赛对冰面温度和场馆室温也有不同要求。”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短道速滑馆馆长于洋说。

  场馆建设之初只有一个换热站,因“十四冬”比赛需在不同场馆同时营造4种恒温条件,保障团队决定对场馆开展多点位监测,再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重新研发智能控制系统。

  冰面之上,运动员展开激烈比拼。冰面之下,是密密麻麻的管道和温控设备,显示屏上,监测数值实时呈现。“冰面厚度、硬度、温度等数据,以及场馆室内温、湿度指标,实时传送到远程智慧系统,恒温换热站自动计算调节各个阀门开度,确保制冰设备和场地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十四冬”供热保障相关负责人刘志刚说,机组检修维护人员24小时在岗,每两小时进行一次巡检,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场馆运转践行绿色理念

  短道速滑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入场环节和比赛间隙的灯光音响营造出热烈氛围,增强了现场观众的观赛体验。

  “这是国内大型冬季运动赛事首次引入体育展示系统。”“十四冬”呼伦贝尔执委会办公室竞赛部综合组组长薛杨说。此次精心设计应用声光电科技,在增强观众观赛体验的同时,更能通过调节现场气氛激励运动员。

  工作人员介绍,“十四冬”场馆运转坚持践行绿色理念。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巨型风电机组,为“十四冬”提供了绿色电能,实现了赛事场馆100%清洁电力供应。为保障赛事,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通过新上线的供电服务资源调度管控系统,对“十四冬”保电线路进行精准监测。

  “十四冬”电力保障模块上线后,通过可视化监测和数据交互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呼伦贝尔全域涉及“十四冬”77条线路的有效监控,绘制出完整的“十四冬”电网示意图。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测保障线路运行状态,一旦发生故障,系统将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推送工单,帮助运维人员准确定位故障点,缩短故障排查时间,提高抢修效率。

  “十四冬”保电呼伦贝尔指挥分部副总指挥孟辉说,以举办“十四冬”为契机,当地实现了电网“智慧”升级。

  志愿服务实施数字化管理

  “十四冬”举办期间,呼伦贝尔赛区共招募1700余名志愿者,分布在竞赛服务、颁奖服务、竞赛场地服务等20个点位。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张思原参加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此次担任北京志愿服务团北京师范大学志愿者领队。“‘十四冬’志愿服务的数字化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有的申请和注册都在线上完成,还能实时查询志愿服务时长。”她说。

  “数字化管理是‘十四冬’志愿服务的一个特点。”“十四冬”筹委会志愿者服务部办公室主任杨国奇说。“我在‘十四冬’期间完成了3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看着时长一点点增加,特别有成就感。”来自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张艺鸣说。

  “我们根据志愿者打卡签到的地点和人数,可以从指挥平台看到具体信息,实现指挥调度,数字化管理落实到人。”呼伦贝尔学院志愿者带队教师李阳说。

  “十四冬”期间,呼伦贝尔市市民也行动起来服务赛会,展现“东道主”风采。“广大党员带头参与城市街区清雪工作、带头文明有序观赛、带头参与各项保障服务。”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陈政说,“我们还建立了党员先锋突击队,有效引导党员就近参与保障服务。”

  走进“十四冬”运行指挥调度中心,一块蓝色大屏实时显示着观赛人数、运动员抵离信息等数据。“我们的目标是全力保障比赛顺利进行。”运行调度指挥中心指挥长凌育苗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3日 14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