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发展蓬勃兴旺、全面提速 中国经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发布时间:2024-04-28 04:33:50 来源: sp20240428

  央视网消息:今天(12月3日),《新闻联播》等栏目报道了中国农业、钢铁行业、物流行业、教育、交通以及科技等方面的相关新闻,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多个领域正努力推动经济在固本培元中持续回升向好。

  【农业“压舱石”作用稳固】

  农业现代化 种子是基础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审定通过了1304个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新品种,这些品种推广应用将有利于持续提升我国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品质水平。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

  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下达地方

  

  在为春天育种的同时,各地也在为来年建设高标准农田。近期,中央增发2023年国债,包括支持部分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目前,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报已经全部完成审核,将于近期下达地方,成为这次增发国债首批落地项目。

  【钢材出口势头强劲 钢铁业显韧性】

  今年前10个月我国钢材出口同比增长34.8%

  

  记者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了解到,今年前10个月,我国粗钢、生铁、钢材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4%、2.3%和5.7%,钢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其中,钢材出口7473.2万吨,同比增长34.8%。

  【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发布《中国绿色物流发展报告(2023)》,我国物流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左右,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双碳”目标的落地,物流行业、供应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中国绿色物流发展报告(2023)》,物流行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当前,我国物流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左右。据测算,货物运输及配送活动、装卸搬运及仓储活动、辅助物流活动是物流业碳排放的三大来源,其中货物运输及配送碳排放占比高达85%左右。报告指出,推动运输工具的电动化是物流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措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表示,绿色低碳正在成为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的重要砝码,要加快建立物流领域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标准,支撑物流领域碳核算,同时推动科技攻关和技术应用。

  【多举措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首次超过6万亿元

  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近日发布。公告显示,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29.14亿元,首次超过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7%。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847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7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01%,做到了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十一年不低于4%。

  

  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举行

  今天,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共设首饰设计师、家具设计师、陶瓷产品设计师、鞋类设计师四个赛项,来自全国27个代表队近600名选手参加决赛,比赛为期4天。

  

  【交通设施建设硕果累累 促交流利发展】

  透过数据看成效 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效应日益凸显

  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于2021年12月3日开通运营。两年来,中老铁路已累计发送旅客2420万人次,发送货物2910万吨,黄金大通道效应日益凸显。

  今天上午,搭载着32车非金属矿石产品的“中欧+澜湄快线”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在中老铁路磨憨站首发。这趟专列从俄罗斯莫斯科戈尔内廖站出发,经过满洲里口岸入境后,再经成昆铁路、中老铁路发往磨憨站出境,最终抵达泰国曼谷马达埔站,全程运行约22天,相比传统海运路线节约了约20天时间。

  

  同时,首列满载老挝粮食的中老铁路老挝粮食专列也于今天从中老铁路磨憨站发车,预计2天后到达云南蒙自北站,并集散至全国各地,全程运行时间较公路运输减少1—2天,运输成本下降20%。

  

  数据显示,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两年来,货物运输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跨境货物列车每日开行数量由开通初期的2列增加到目前的14列。开行定点、定时、定线、定车次的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达400列,货物运输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内31个省(区、市)主要城市。同时,铁路部门还积极探索“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国际运输新模式,老挝、泰国等国家至欧洲铁路直达运输时间缩短至15天。

  

  客运方面,中老铁路全线每月旅客发送量由开通初期的60多万人次增至目前的110多万人次。其中,国内段日均开行旅客列车51列,单日最高发送旅客8.3万人次;老挝段日均开行旅客列车由开通初期的4列增至目前的10列,单日最高发送旅客10197人次。

  

  新疆第四条穿越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建成通车

  12月1日,新疆图木舒克市至昆玉市的图昆公路全线贯通,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新疆第四条穿越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

  

  图昆公路全长276公里,通车后,图木舒克市至昆玉市的行车时间由6个多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有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条件,还可以促进两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推动沿线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进入提速关键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累计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5261辆,同比增长35%,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同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下降到每千瓦3000块钱,比2020年降低了80%,电堆体积功率密度达到每升4000瓦,比2020年提升了35%。氢燃料电池车是使氢与空气中的氧在燃料电池中反应产生电,以电作为驱动力的汽车,简称燃料电池汽车。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

  据了解,早在2010年,我国民航局就已经正式提交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申请,并组成了一支全链条工作团队,系统推进各项指标的验证任务。十三年来,历经50多次技术讨论、2000多项问题答复,最终成功完成了北斗系统所有技术指标的验证工作。截至目前,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全球服务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编辑:刘欢】
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 - 《通向繁荣之路》第二集《跨越山海》今晚播出 亮点抢先看

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

发布时间:2024-04-28 04:33:51 来源: sp20240428

  图①: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   图②: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   图③:《十骏马图册》(局部)。   图④:绘图仪器。   图⑤:观众在遇见博物馆看展览。   遇见博物馆供图   图⑥: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参观展览。   杜建坡摄(影像中国)   图⑦:青釉香水瓶。   图⑧:淡紫地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蛋形瓶。   图⑨:银镀金壶。   以上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故宫博物院提供

  近日,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以下简称“凡尔赛宫”)联合主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开幕。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汇聚一堂,吸引了许多对中法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前来“打卡”。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跨越万里

  开启中法文化交流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两国之间人员往来、思想交汇、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与同一时期中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交往相比,中法关系呈现出独特之处。”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中方策展人郭福祥说,中法交往一开始就是在两国高层的高度关注和直接参与下进行的。

  展厅里陈列着凡尔赛市立图书馆收藏的一些珍本古籍:李明著《中国近事报道》、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的通信集等。这些书籍介绍了中国资讯,传播了中国文化,加深了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在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独立展柜里,一只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引人注目。怀表最外层为黑鲨鱼皮表套,并用金钉镶嵌出漩涡状和团花图案。铜镀金表壳中央用郁金香花围出圆形开光,表盘中间蓝色珐琅上绘金色百合花图案;打开机芯,可见摆轮保护罩上镂雕一条中国式五爪金龙。郭福祥告诉记者,这只表原藏于故宫养心殿,是两国交往的重要物证。

  智慧交融

  科学与艺术生辉

  “从丰富的文物可以看出,科学和艺术的交流是17、18世纪中法交往的主旋律。”郭福祥说。

  一个黑漆方盒内放置着30余件仪器,包括比例尺、直尺、矩尺、圆规、测角尺等,盒内还有铜镀金三角支架和蓝色珐琅水丞。据介绍,这盒绘图仪器为清宫造办处将法国制和清宫自制仪器配套组合而成,功能齐备,非常实用。

  满文版《几何原本》《西洋药书》,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铜版画,来自法国的钟表、多功能镜、精油……法国文化对清代的科学、艺术、建筑、医学、地图测绘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紫禁城内形成了绚丽而独特的“法国风景”。

  与此同时,大量中国工艺品和书籍进入法国,引发了以凡尔赛宫为中心、波及欧洲各国的“中国风艺术”创作风潮。

  中国瓷器备受欧洲人喜爱,法国人还会对这些瓷器进行装饰和改造,使之更符合法国品味。产自中国的青釉香水瓶,由巴黎工匠在顶部、口沿及底座加上洛可可风格的铜镀金饰件,使其呈喷泉般的形状。饰件包含贝壳、芦苇、天鹅、螯虾等元素,表达“水”的主题。

  除了瓷器,法国人在绘画、纺织品、漆器、建筑、园林等方面也积极借鉴中国文化,中国成为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17世纪的版画记录了特里亚农瓷宫的美景。受中国“瓷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启发,法国在1670年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瓷宫位于凡尔赛宫边缘地带,外表华丽,通身贴满蓝白相间的陶瓷,高高的屋顶上饰有花瓶、孩童和动物像。瓷宫内部装饰有中国花卉图案的丝织品。

  互学互鉴

  文明交流续华章

  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在互动中产生活力、激发创新。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制瓷工艺。18世纪中叶,随着高岭土矿的发现,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硬瓷。这些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又具有本土特色。法国将塞弗尔瓷器精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

  故宫藏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便是塞弗尔瓷器工场的产品。此瓶由可分开的上下两部分组成,通体粉地。上半部分为椭圆形花瓶,喇叭口,底部有孔,下半部分为圆形底座,肩部四面有镂空。由瓶上的款识可知,这件花瓶的图案为塞弗尔著名画匠度登于1759年至1760年所绘。

  珐琅是清代宫廷艺术的重要门类,在清宫画珐琅技术研制和改进过程中,陈忠信等法国工匠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意思的是,广东透明珐琅工艺正是乾隆时期从法国定制珐琅产品过程中传入的。法国工匠在制作清宫定制的画珐琅器物时,因对样稿产生误解而采用了浮雕内填透明珐琅工艺,引起清宫关注,从而开启了广东透明珐琅的百年发展史。

  “中国和法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在历史上却进行过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郭福祥说,时至今日,这种交往和交流仍令人回味无穷,并不断续写着新篇。

  紫禁城和凡尔赛宫,是历史上中法交往的见证地,也是各自国家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当代延续着交流互鉴的故事。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先后合作举办过多次展览。此次展览开幕也是故宫博物院与法国文化机构交流合作的新开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1日 12 版)

(责编:胡永秋、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