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亿用户新起点 招商银行App12.0焕新发布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0:52 来源: sp20240429

  理财产品怎么也会出现负收益?攒多少钱才够养老?市场多有反复是否还要坚持资产配置?……对很多人而言,“投资不易”是2023年一个抹不去的标签。

  人们常说“投资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对普通人而言,这是很高的门槛,就连被趣称为“超级大脑”的蒋昌建也坦言,自己是投资的“门外汉”。

  12月3日晚8时,招商银行“12.3财富之夜”如约而至,招行财富管理“最强智囊团”携手蒋昌建,共同探寻时代之变中的应对之变,助力广大投资者解锁财富密码。

  当晚,招行还重磅发布了招商银行App12.0新版本。今年8月,招商银行App用户数突破2亿大关,站在新的起点,专业与科技进一步交融、碰撞。

  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个用户的财富需求都不一样,但都应该被温暖以待。招行将以不断精进的专业能力与持续革新的金融科技,将财富管理服务化繁为简,做用户财富人生的同行者”。

  坚守专业制胜:简单背后的复杂考量

  财富管理的本质,是连接用户资金与财富产品。作为招行与用户接触面最广、频度最高的渠道,招商银行App承载着用户的三重诉求:一是优质的财富产品;二是丝滑的交易体验;三是用户表达投资需求,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平台。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解决方案都不应只是标准化的财富产品,还需叠加专业服务。在招商银行App的语境下,这被定义为“用户产品”,也就是可被用户感知到、且足够简单的产品。

  今年全面焕新的“多宝理财”就是一个典型。首先按期限分类净值型理财产品,实现从周到年及以上期限的全覆盖;其次,将各个期限产品进一步细分为稳健低波、稳健增值和稳中求进等三种策略,并清晰量化其收益和风险特征;三是建立严格的选品标准,从全市场4万余只理财产品中精选300只入池多宝产品库,名符其实的“百里挑一”。

  “期限适配—风险适配—严选产品”,多宝理财精简的三步选购流程精准解决了用户痛点。据统计,招行每10位购买净值型理财的用户中,就有6位选择多宝理财。

  不仅关注当下,也积极布局将来。据了解,目前,招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数突破500万户,用户平均年龄36岁。针对庞大的备老、养老群体,招商银行App12.0亦迭代推出“四步备老服务”,帮助用户尽早行动,合理规划人生期限“最长”的一笔复杂投资。

  一是建立统一视角养老主账户,集中呈现用户一二三支柱,帮用户看清养老钱;二是建立当前储备现金流与未来现金流之间的连接,帮用户算清养老缺口;三是根据用户的年龄、风险偏好等特征,为其提供跑赢通胀和补充稳定现金流的两种备老方案,并分解为当下有步骤的行动计划;四是定期对投资效果进行回检与再平衡,帮助用户最终达成养老目标。

  “把复杂留给招行,把简单交给客户”,这是招商银行App持续进化的方向,也是招行陪伴2亿用户同行,寻找财富之钥,开启财富人生的承诺。

  探索从“投”到“顾”:财富陪伴向前一步

  近几年,资本市场跌宕,迷茫与焦虑的情绪在投资者中有所蔓延。有网友笑称,“现在投资不仅需要‘最强大脑’,还需要‘最强心脏’”。虽是调侃,却也道出了用户的核心关切——合理的配置策略,让投资更科学;悉心的全旅程陪伴,让投资更安心。

  去年,招行升级“TREE资产配置服务体系”,从用户视角出发,关注每一位用户长期性个性化的需求,引导用户更加明确每笔投资的目的性,更好地管控风险,更合理地配置资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收益水平。

  而财富陪伴则是招行自2019年就开始持续探索的课题。去年,招行已搭建起覆盖“售前—售中—售后”的智能化陪伴体系。在此基础上,12.0版本进一步拓展了陪伴的深度,以产品化、功能化为方向,将陪伴进行到底。

  以用户购买基金为例,按照当前行业通行的做法,用户在基金份额确认后才能享受陪伴服务。而在招商银行App12.0,用户首次购买基金时,就会收到“首购来信”,App将以语音和图文的方式,向用户介绍产品特点和未来可以享受到的一系列陪伴服务。也就是说,陪伴无需等待,买入即享。

  而在基金持有阶段,招行升级了“持仓解读”功能,帮助用户快速掌握持仓成本、收益、分红、交易次数、底层资产行业分布变动等11类关键信息,及时传达产品重要动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招行看来,好的陪伴不仅是及时、精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也应提供投资决策参考,真正为用户的持仓负责。

  为此,12.0版本全新推出“持仓操作建议”,依托招行的数字化投研能力,聚焦用户最关心的“何时买”与“何时卖”两大问题,结合持有时长、产品历史表现、产品后续研判等多维数据,以加仓、定投、止盈、止损等四大类明确的策略支持,为用户决策提供参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有数据、有态度、有观点的持仓操作建议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极大地扩展了财富陪伴的内涵。在从“投”到“顾”的财富管理服务模式转型中,招行又一次走在了前列。

  此外,前述负责人还表示,未来,招行还将进一步探索,将上述能力逐步向合作资管机构开放,合力营造财富陪伴生态圈,让陪伴服务更及时、更专业、更有温度。

  践行科技为民:智能+1、关怀+1

  2023年,ChatGPT这一现象级产品的横空出世,拉开了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蓬勃发展的序幕。招行在2023年中报中提及,将“提升GPT类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的建设能力,并重点发掘其在全流程财富管理中的应用”。

  今年,招行对其AI能力及行内多个服务模块与团队进行了整合,引入基座大模型,进行私有化部署和训练,提升智能服务能力,推出全新智能财富助理“小招”。同时,建立“人+机”审核机制,保障服务的安全。

  小招具备较强的会话交互能力,能为客户提供财务分析、选品策略、市场观点、收益剖析等一站式财富管理服务;支持各业务场景的疑难咨询;同时,小招也可以连接至招行的远程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顾问服务,以进一步提升客户使用体验。

  据悉,招行将邀请部分客户先行试用体验,不断提升小招的服务能力。

  科技是一种力量,向善是一种选择。在不懈探索智能化的同时,招行也在持续畅通线上服务“绿色通道”,向特殊用户群体传递招行温度。

  自2021年启动“无障碍体验专项优化”以来,招商银行App持续改善了视障用户使用体验。同时,针对年长用户,招行不断迭代App长辈版,通过适老化改造,降低其使用数字化服务的门槛。

  今年,招商银行App12.0还首创同屏语音连线服务,支持年长用户一键接入语音客服进行咨询与沟通,并可实时同屏当前手机屏幕给客服坐席,方便客服快速定位并协助用户解决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年长用户的使用体验,为金融行业适老化改造提供了新的范例。

  此外,招商银行App12.0在支付结算和零售信贷方面也有亮眼的创新。比如最新优化上线的“一码通扫”和“展码支付”,用户仅需长按App即可快速唤起付款码、乘车码、医保码等;推出“电子借条”,自动关联在线交易,为用户开具标准化、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借条,使收借明细、资金用途清晰明了;升级闪电贷,提供多种贷款方案,最快60秒放款。

  自2010年推出第一个版本以来,招商银行App已陪伴用户走过了4778天,累计为6000万用户提供一网通支付服务,为4700万用户提供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为1400万用户提供个人贷款和200余万用户提供小微贷款服务。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信任,亦是责任。

  聚焦专业,借势科技,一个2亿用户的App仍在进化,一刻不停。 【编辑:刘欢】

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 中国女曲主教练安南谈夺冠后打算:先睡一整周再说

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0:53 来源: sp2024042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货币政策将从哪些方面发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今年会有哪些重要举措?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中国人民银行如何落实好这一要求?

  邹澜: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总量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科学区分把握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短期和中长期因素,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准备金等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为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防止资金淤积,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按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要求,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围绕重点任务,积极挖掘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制定全年信贷安排,适度平滑季度月度波动,多措并举促进贷款合理增长。

  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快适应信贷需求结构重大变化,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切实做到有增有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增的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引导效能,紧扣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好高质量发展。减的方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债务重组、市场出清等多种方式,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

  在价格方面,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明显回升,全年波动水平与国际主要货币基本相当,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稳中略升,较好发挥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同时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稳定预期,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去年以来,通过加强自律管理,逐步形成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调整机制。我们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保持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机构主动调整存款利率后,政府债券收益率对居民家庭吸引力明显提升,我们将指导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柜台债券市场,既为居民家庭提供更多投资选择,也进一步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多元化渠道。

  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记者:当前金融领域风险总体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孙天琦: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一批影响大,带有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截至2023年9月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53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410万亿元,资产占比超过九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14.77%、207.89%和65.15%。2023年开展的银行机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我国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我国存款保障水平保持高位,存款保险可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我国金融体系将更加健康稳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进一步发挥好压力测试作用,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对新增高风险金融机构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制度,明确整改期限和要求,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发挥好存款保险专业化、常态化风险处置职能,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质量和水平

  记者: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

  李斌: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境内外主体持有、使用人民币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民币国际使用取得新的进展。2023年1—11月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货物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为25%,为近年来最高水平。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2023年11月份数据显示,人民币上升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目前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升至第二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去年国庆中秋假期首次实现长假“不打烊”,持续为境内外客户提供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服务。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更加注重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质量和水平,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更好满足经营主体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市场需求。一是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继续做好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加强本外币协同,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性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二是坚持互利共赢,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全面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丰富风险对冲工具,构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资环境。三是继续稳步推进央行间双边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合作。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提高人民币清算效率和安全性。四是推动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丰富离岸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丰富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五是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评估预警体系,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筑牢“防波堤”,保障人民币国际化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1日 0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