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体教融合新路径(大家谈)

发布时间:2024-04-30 23:20:03 来源: sp20240430

  体育强则国家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探讨如何更好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编  者  

  

  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

  周珊珊

  前不久落幕的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健美操、毽球、轮滑阻拦等项目的比赛引人关注。不少参赛选手表示,接触并爱上这些项目,是因为学校开设了相关体育课程。可见,学校体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有利于学生形成长久的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对学生体质增强、智力发育、品德养成等至关重要。进一步推动体教融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一方面,要完善教学模式,建立起新的校园体育评价体系,保证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与质量。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更好利用各方面资源,纳入更多受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性,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必能更好发挥体育协同育人的作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增加体校文化教育供给

  赵帅杰

  青少年运动员时常面临文化课学习和体育专项训练如何平衡兼顾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可以打消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各地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在“学训相长”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甘肃选派中小学校优秀文化课教师到体校执教,将体校适龄学生和其他学生混编在一个班级,开展一体教学。江苏常州定期组织体校教练员与文化课教师互相观摩听课,以便更好地把握文化课与训练课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文化教育、体育训练“两手抓、两手硬”,才能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切实加强体校文化课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青少年运动员成长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建强体育教育师资队伍

  徐  之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推动体教融合需要大力培育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要看到,随着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师资短缺问题还将进一步凸显。

  加快补齐师资短板,要把体育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畅通专业体育人才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奥运冠军丁宁,在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担任讲师;蝉联三届艺术体操亚锦赛冠军的鲍语晴退役后入职中国美术学院,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前皮划艇运动员许亚萍,如今是浙江大学皮划艇课的教师…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具有多方面优势,能为做好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除了想办法扩充教师来源,还要拿出务实举措,让体育教师愿意来、留得住。提高体育教师待遇、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等,才能让体育人才资源充分涌流,更好助力体教融合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7日 05 版)

(责编:郝孟佳、孙竞)
批评以色列的声音逐渐增多 巴以冲突加深德国社会裂痕 - 港大研发具双重抗肿瘤活性的疫苗 有望改善癌症治疗

批评以色列的声音逐渐增多 巴以冲突加深德国社会裂痕

发布时间:2024-04-30 23:20:04 来源: sp20240430

  巴以冲突加深德国社会裂痕

  近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批评了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推行的“定居点”政策,并呼吁巴以双方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冲突。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德国政府一度明确支持以色列,同时压制国内支持巴勒斯坦的活动,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此次朔尔茨的态度转变,也折射出本轮巴以冲突对德国社会造成的深层次影响。

  批评以色列的声音逐渐增多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针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持续升级,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加沙地带陷入严重人道主义危机。这导致德国国内批评以色列的声音逐渐增多。一段时间以来,反对以色列的大规模示威活动遍及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德国各大城市,一些示威者高呼“支持哈马斯”等口号,甚至焚烧以色列国旗。

  此外,一些在德犹太人的人身安全也遭受威胁。10月18日,两名身份不明男子向柏林的一个犹太社区投掷燃烧弹,还有人试图袭击犹太教堂。根据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的统计,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德国已发生了1800余起针对犹太人的犯罪事件。

  民众对政府有关本轮巴以冲突的立场和举措不满,是导致德国社会治安事件近期增加的直接原因。本轮巴以冲突10月7日爆发后,德国政府第一时间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并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如暂停援助巴勒斯坦、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禁止哈马斯人员和亲巴勒斯坦组织在德国境内活动、多个城市宣布禁止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游行等。但最新民调显示,德国民众因以色列的过度军事行动和对加沙地区平民的袭击而感到愤怒。41%的受访民众认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是过分的,35%的受访者认为以色列的反应是适当的,57%的受访者表示以色列应对当前加沙地区平民的状况负责。

  德国政界有人将近期“反以示威”频发归咎于外来移民群体,并质疑德国政府正在推行的公民法改革。目前德国的公民法规定,外来移民在德国居住满5年后有资格申请德国国籍,而政府计划中的公民法改革将使这一时间缩短为3年。事实上,移民只是游行示威者中的一部分。目前,大约有2380万有移民背景的人生活在德国,其中阿拉伯裔和土耳其裔族群人数众多。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在德国出生,一些人在德国已经生活了几十年,尽管如此,对巴以问题和巴勒斯坦民众多年的遭遇,他们仍抱持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德国政府反犹问题专员菲利克斯·克莱因认为,“反犹主义”可能广泛存在于德国社会的各阶层,尤其是在阿拉伯裔和土耳其裔这两个群体中。

  德社会两派各执一词

  就在不久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呼吁德国政府对近期在德国多个城市爆发的反以示威游行采取“强硬政治回应”,在德国社会内部引发激烈讨论。德国犹太人中央委员会主席约瑟夫·舒斯特尔表示支持,认为哈贝克的讲话既明确了保护犹太人是德国的“国家理性”,也提到了巴勒斯坦人的合理关切。目前作为反对党和在野党的基民盟副主席卡琳·普里恩也表示,哈贝克的表态是强有力且必要的,目前政府中还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与之相对的是,近段时间以来,质疑哈贝克言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有不少人认为,并非所有参与示威活动的人都是所谓“反犹主义者”,或者是哈马斯的支持者。很多人参与只是出于人道主义,对巴勒斯坦平民所遭受的苦难表示同情,并呼吁双方实现和平对话。另一方面,随着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造成越来越多的平民伤亡,很多人认为德国已经为二战中的罪行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没有必要再因为历史的包袱无条件地为以色列“站台”。德国应从当前的现实出发,为真正解决巴以冲突作出应有的贡献。

  英国《卫报》近期刊文认为,德国与以色列保持立场一致越来越成为一种包袱:当以色列轰炸加沙地带造成平民死亡、当地基础设施被摧毁时,德国政界仍然认为批评以色列是不可接受的行为,这已成了一种自我束缚。甚至连一些以色列人自己也看不下去了,以色列《国土报》最近刊文表示,德国认为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就是承担了自己对于历史的责任,但当以色列在加沙地区制造人道主义危机,让加沙地区两百万平民流离失所,而德国仍然支持以色列时,德国已经背叛了其历史责任。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对巴以冲突的不同反应折射出德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反对以色列游行示威引发治安事件增加只是表象,其背后是移民问题、族群问题等正在加深德国社会的裂痕。

  (光明日报记者 焦授松)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