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应对极端天气的意识必须始终在线

发布时间:2024-04-30 05:37:39 来源: sp20240430

近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江西多地发生雷电、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广东进入强降雨、强对流多发季节,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多地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一段时间里,极端天气在我国多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也给筑牢安全防线敲响了警钟。

应该看到,极端天气有其偶发性,但并不意味着听之任之、无能为力。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树立极端天气常态化的意识,做足常态化防御准备,已经刻不容缓。事实上,越是突发极端天气,越能反映出平时的工作扎不扎实、防灾的意识到不到位。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全国七大江河均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部分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必须高度重视、防患未然,打赢防灾减灾主动仗。

做好极端天气应对工作,就要做到有备无患,化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针对此次极端天气,江西气象部门开展2次全省天气大会商,全网发布暴雨、冰雹、大风红色预警短信4次,累计覆盖1026万人次。山东从早从严从实部署今年的防汛准备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种小概率、高风险、超常规情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杜绝“带病入汛”。只有压实责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巡查值守,紧盯重点部位,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才能做好万全准备,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

应对极端突发天气,也要增强底线思维,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越是雨急浪高,越见使命担当。当前,天气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必须保持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极端天气情况下“关、停、撤、转”和抢险救援措施有没有预案?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矿企业、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的防范工作有没有落实?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就要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不放过任何一条预警、不疏忽任何一轮险情、不懈怠任何一次处置,确保遇有突发险情、灾情能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援。

还要看到,每个人都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面对突发的极端天气,我们要及时关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比如,雷暴发生时,要进入具有防雷措施的建筑物躲避,远离危险电源;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外出,远离棚架、广告牌等搭建物,避免进入涵洞、地下通道等积水处;突遭山洪袭击,选择就近安全的路线沿山坡横向跑开;等等。可以说,每个人都需要提升防汛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都是筑牢安全防线的一分子。

天气多变,防灾抗灾慎终如始的意识不能变。增强气象预测能力和水平,消除各种风险隐患,护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须臾不可放松,必须始终在线。

(责编:王曹群、曲源)
善用法治利剑严惩网络暴力(评论员观察) - 中国正能量:定格精彩瞬间,描绘美好画卷

善用法治利剑严惩网络暴力(评论员观察)

发布时间:2024-04-30 05:37:40 来源: sp20240430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实施,方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成效

  科学认识网络治理规律,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优化、完善法律法规

  

  当网络暴力从“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在评论区侮辱英烈”等人们熟知的典型案例,逐步转向“网课爆破”“深度合成”等新形态、新技术,监管利剑如何跟上?

  法治社会绝不允许网络暴力。在网络犯罪呈现出新形式、新特点的背景下,用法治力量严惩网络暴力、维护公民权益和网络秩序,对营造和谐、理性、有序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近年来,为了震慑不法分子、保障网民权益、整治顽瘴痼疾、引导社会风气,从刑法、民法典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作出规定,到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法律篱笆不断扎紧,法治利剑日渐擦亮。自今年4月开始的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案件2300余起,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2.1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70.5万余条。持续的行动、务实的举措,展现出政府部门依法严惩网络暴力的决心,坚定了全社会打击网络暴力的信心。

  也应看到,治理网络暴力是一项复杂工作。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为受害人提供有效法律救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众安全感,维护网络秩序。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实施,方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成效,让网络空间更加风清气正。

  “精准”和“有效”是衡量法治利剑的关键尺度。今年9月公布的一批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中,造谣祖孙合照为“老夫少妻”的吴某某获刑1年。观察该判决,法院认定了受害者的截屏证据并结合其他事实以诽谤罪定罪量刑,体现了“精准”;法院综合考量了情节的严重性、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给予了网暴者应有的惩罚,彰显了“有效”。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典型案例、做到宽严相济,努力从具体罪名适用、从重处罚情形、证据与公诉标准等方面着手,法治利剑就能精准、有效发力。

  严惩网络暴力,也迫切需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提高依法治网的前瞻性、预见性,就必须科学认识网络治理规律,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优化、完善法律法规。

  前段时间,湖北武汉黄陂区人民检察院干警走进校园,为400余名师生讲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课,图文并茂讲解了遭遇网络暴力侵害后的固定取证方法、应对措施等。清除网络暴力,需要凝聚各方合力。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善用法治利剑压实责任、筑牢堤坝、细化监管,我们一定能让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1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