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部长通道”彰显经济向好澎湃“源动力”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8:45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首场“部长通道”彰显经济向好澎湃“源动力”

“今年前两个月形势持续向好,比如中央企业的社会售电量增长13%,汽车销售量增长15%,水运集装箱运载量增长17%,航空、物流运输同比增长了59%。”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给出的最新数据,展现了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和十足后劲。

“部长通道”上,来自科学技术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与记者面对面,不回避问题和困难,用扎实的数据和实打实的成效向世界展现我国经济向好的澎湃“源动力”。

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抓住新质生产力技术源头

张玉卓表示,今年国资央企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将从促进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和高水平协同等方面发力。在“顶天”方面,中央企业有很多标志性成果,包括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但在“立地”方面仍要加强,要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联合国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等,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如何推动央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张玉卓概括为三个字——“源、升、态”。

“源”是指技术源头。中央企业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对技术源头,中央企业要坚持开放创新,不能关起门来,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升”是指产业升级。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效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受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态”是指创新生态。中央企业要摒弃过去“短期投入、短期收益”的落后理念,要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张玉卓说。

主粮生产机械化,端稳“中国饭碗”

过去一年,自然灾害没少发生,粮食还能丰收?严重洪涝叠加局部干旱,粮食产量会再创新高?针对这些犀利的问题,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丝毫没有回避。他坦言:“去年的‘烂场雨’使得夏粮减少25亿斤。但通过‘以秋补夏’‘以丰补歉’,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手中有粮”的底气让公众倍感踏实。唐仁健用数据说话: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粮食是刚需品,如果缺粮,市场价格一定会有所体现。”唐仁健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去年国际大米价格指数上涨21%,但国内大米价格上涨比例为1.7%。

“手中有粮”的底气来自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唐仁健说,当前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比如,95%以上的小麦为机收,一台机器顶过去100个劳动力;我国已经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即便在2022年长江流域多省高温干旱时,仍能保障89%中稻和95%晚稻有水可灌。

构建水资源配置网络格局,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国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给出有效对策?

“要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实现跨期调节、以丰补枯,在空间层面实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说,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是,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此,国家水网建设将加快构建水资源配置的网络格局。李国英介绍,预计国家水网将于2035年建成,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这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构建起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继而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科技日报北京3月5日电)

(责编:杨曦、李楠桦)
河南已建立351处自然保护地 生态系统多样性有效提升 - “消费环境好,购物更满意”

河南已建立351处自然保护地 生态系统多样性有效提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8:46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郑州12月26日电 (记者 刘鹏)自然保护地在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建立351处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有效提升。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鹏 摄

  12月26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南省林业局副局长王一品通报了河南省自然保护地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建设成效。

  王一品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建设,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据介绍,河南省当前已基本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5类351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174.7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107处。宝天曼、鸡公山、小秦岭、连康山、三门峡黄河湿地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嵩山、云台山等4处地质公园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王一品介绍,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河南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纳入到了自然保护地范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有效提升。

  如,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猕猴种群数量由建保护区前的1300只增加到3000余只,还连续多年监测到华北豹活动;三门峡黄河湿地由原来大天鹅的迁徙停歇地变为越冬地,数量由建保护区前的几百只增加到1万余只;郑州黄河湿地每年越冬的候鸟总数达到数万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已成为稳定的越冬种群;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第二个朱鹮人工繁殖野化放归地,成功繁育朱鹮280余只,七次放飞133只并在野外成功繁育,野外存量近400只,成为世界珍稀物种繁育的典范;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世界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的繁殖地,最大种群数量约300只。

  为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河南省近年来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监管力度,以黄河湿地为重点,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先后完成了河南黄河湿地各保护区内存在的违法采砂、采矿、畜禽养殖污染、违规鱼塘养殖等治理。此间还印发了《河南省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自然保护地加强日常巡护全覆盖。(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