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花上百元追的小程序短剧,为啥那么上头?

发布时间:2024-05-01 04:06:42 来源: sp20240501

  每集一两分钟,霸总先婚后爱,女主重生后开挂等狗血爽感剧情,吸引不少网友沦陷,并为其充值。由此,“小程序短剧迎来春天”近来成为热门话题,“2023年最盈利赛道”的相关说法也令跃跃欲试的入局者如同打了鸡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虐恋甜剧让人欲罢不能, 有人花费数千元

  最近,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在短剧领域成了红人。2000年出生的演员徐艺真,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表演本科班,已经在短剧领域闯出一片天。她和孙樾搭档的土甜短剧许多人都刷到过,《重生后成为亿万千金》《恰似寒光遇骄阳》《重生后被渣男死对头宠上天》《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闪婚后,傅先生的马甲藏不住了》《你是天堂也是地狱》,名字一听就是各种霸总甜宠系列,但认真演尬剧也有收获,有的观众就表示,“看他俩上头,我是土狗我爱看”。也有网友抱怨,“看她演的甜剧花了不少钱。”最近,《冰封末世》《无双》等短剧也纷纷走热,有人甚至在多个小程序包年卡,花费数千元。

  截至2023年7月,小程序短剧市场规模增长179%,规模超40亿元,短短两年便拥有如此大市场体量。小程序短剧,是指在小程序或社交平台上播放的短剧,一般为竖屏拍摄。通常情况下,小程序剧的前几集是免费的,随着剧情不断推进,之后的剧集则会收费,每集的收费在几毛至几元不等,即使有充值优惠,想要看完一部短剧也需要几十至上百元。采访中,有网友告诉记者,看到欲罢不能就忍不住会花钱,有一些制作相对精良的短剧还是值得花钱。现在网上也会有一些资源合集在低价售卖。

  为什么小程序短剧这么上头?许多人都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些网文小说,商业霸总与灰姑娘的甜宠之爱、当代绝望主妇的华丽蜕变、古代痛如刀割的深情虐恋不一而足,而不少短剧的剧本内容就改编自网文小说,实质上就是将文字内容变成了可视化的东西呈现,一两分钟就能迎来高能剧情,情绪大反转。你发现,大多数时候,剧情逻辑会让位于简单直接的爽感需求。

  基于互联网用户视听需求,微短剧发展迅速

  其实短剧的话题这几年一直在讨论。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观看方式。微短剧之所以能站在风口,在于目前整个中国互联网视听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0亿以上。快节奏生活状态下,有不少人已经习惯了利用碎片化时间手机上追各种短剧。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小时。报告显示,十亿短视频用户中有过半数在最近半年内有看过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泡面番等,其中19岁以下的用户收看比例超过五成。

  德塔文《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上新微短剧481部,超过了2022年全年上新的454部,可见微短剧发展速度之迅速。

  从整体来看,目前微短剧市场变现模式已较为成熟,对于早已入局的优爱腾芒,及各短视频平台来说,已经进入到分账、广告植入和直播带货等阶段。今年以来,已有20多部短剧分账金额超200万。

  爆款“以小博大”?“爽感”不能没有底线

  庞大受众需求之下,也并不能盲目乐观。影视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短剧实现财富自由的神话如今已经不能信,目前小程序短剧市场,只有3%到5%的出品方能赚到钱,盲目入局有可能亏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短剧行业一开始被认为进入门槛低,拍摄成本也远低于长视频拍摄,一度被视为“以小博大”的内容类型,甚至有“7天拍完、8天过亿、10天财富自由”的说法,但当下随着更多专业团队进入、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打造爆款也变得没那么容易。而且爆款的背后,除去内容把控,还有流量运作等多种因素作用其中。

  此外,短剧创作的大环境也告别野蛮生长,向规范化、精品化方向发展。2022年6月,广电总局为包括网络微短剧在内的网络剧片正式发放行政许可,标志着竖屏微短剧从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发展阶段进入转型发展的精品化阶段。2022年12月,为引导网络微短剧规范有序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指出当前网络微短剧有制作成本低、内容轻量化、传播分众化的特征,广电行政部门已在不断推进加强基于长视频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账号的网络微短剧管理,而新兴的“小程序”类微短剧利用技术手段脱离监管,发展快、势头猛、不规范、问题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挤出效应。

  追求所谓“爽感”,也不能没有底线。不仅对包括“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在内的微短剧服务主体实行一体化管理,开办主体应取得许可证,网上传播的包括“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在内的所有微短剧,须通过审查,取得发行许可证,并备案。而且对聚焦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进行专项整治,尤其是对“小程序”接入和分发的重点网络视听平台自查自纠、立行立改。因此,短剧在一派市场繁荣景象之下,也需要经过多方把关,厘清边界,找准发展方向。 【编辑:房家梁】

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 - 建行成功上线买断式回购系统 助力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大开放

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

发布时间:2024-05-01 04:06:43 来源: sp20240501

  数字教育既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新时代新征程,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必须紧密联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把建设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起来,立足全局看教育数字化,努力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更好加强有组织的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教育数字化大有可为。数字技术具有跨领域、跨时空、跨层级、跨系统等特征,可以在育人体系纵向打通、横向协同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北京为例,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可以通过打造一体化教学市级资源库,既让市、区、学校等各级纵向统筹推进,实现系统化体系化建设各学段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又能横向联合不同系统、不同部门协同推进,融合各类特色主题资源,共同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系。这样就可以有组织地推进市、区、学校、学科组和年级组、班级等育人单元的统一联动,充分发挥学区集团、教育联盟以及教育共同体等新型育人载体的突出优势,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更好支撑五育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既是育人目标,旨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也是推进过程,促进五育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还是重要方法,通过融合的方式做到一举多得、触类旁通,实现高质量育人。在数字技术帮助下,我们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更好构建立体化融合环境。一方面,可以发挥数字技术易于创设情景、交流协作的优势,依托跨学科、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学习活动以及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数字技术在多维数据采集、分析工具研制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立体化评价,更加综合全面地支撑学生健康成长。

  更好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教育,不能靠一味投入资源搞“大水漫灌”,还要讲求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背景下,要突破“一亩三分地”传统思维,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作共赢。从宏观上讲,要改变以往以要空间、要投入、要编制、要指标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聚集模式,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微观上讲,要减少低效的课堂、重复的作业、过多的考试,努力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用这些“减量发展”的手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加快形成教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数字技术具有促进要素流动、共享共用数据的优势,可以更好把握“减”的力度,提高“加”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构建全方位、更具韧性的教育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切实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助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更加多元的合作组织和共同体内共享共用。

  更好打造教育新场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这启示我们,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需要打造教育新场景。在传统教育场景中,一方是供给方,一方是需求方,但彼此的联动不够紧密。未来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打造教育新场景,要坚持有效供给、消费需求围绕育人转,用终端需求拉动有组织的优质高效教育供给,更好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构建连续培养、灵活弹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集纳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为某个领域、某个方向上真正有特殊潜质的学生提供成长新赛道。要精准对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规模的数字教育空间,推动形成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化发展环境。

  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在区域高精尖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面向未来,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推进高教园区生态整体建设,促进园区内高校各类要素合理流动,畅通园区内外的各种循环,让高教园区真正成为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创新载体。同时,还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高校基础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有组织攻关机制,切实解决一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科学问题。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3日 09 版)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