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乌军事援助远超气候援助资金 专家:气候已成为战争的最新受害者

发布时间:2024-05-03 18:56:44 来源: sp20240503

  欧盟委员会下属的欧洲防务局(EDA)日前发布报告称,受俄乌冲突长时间持续的影响,欧盟去年的军费开支同比增长了6%,达到创纪录的2400亿欧元(约合2620亿美元)。

  这也是欧盟总体军费开支连续第八年保持增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国防上花更多的钱”

  军费连续八年增长,在冷战结束后欧盟国家军费持续多年缩减的背景下可谓“奇观”。

  不用问,北约一手挑起的乌克兰危机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北约极力营造的“俄罗斯威胁”氛围中,深陷安全焦虑的欧盟国家纷纷倾尽有限的国防库存,不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弹药,同时在经济低迷的困境中不惜为“加强自身安全”一掷千金。

  根据欧洲防务局的报告,27个欧盟成员国中有20个在去年增加了国防开支,其中6个国家的增幅超过10%。

  正在谋求加入北约的瑞典表现最积极,军费开支增加了30%以上。

  欧洲防务局负责人、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称,欧盟国家军队“必须为一个要求更高的时代做好准备”,而“适应新的现实首先意味着加大国防投入”。

  “我们仍存在关键能力方面的差距,在国防支出方面继续落后于其他全球参与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国防上花更多的钱。”

  事实上,在俄乌冲突进入第22个月、特别是乌军反攻失败的当前形势下,欧洲的安全焦虑更体现在对美国这个乌克兰最大援助国政治走向的担忧上。

  随着美国对乌援助的可能减少,博雷利不久前悲观地表示,欧盟要做好美国援乌出现问题时“填补空白”的准备。

  为此,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日前召开的欧洲防务局年会上称,欧委会将对已出台的“弹药生产支持法案”(ASAP)和“联合采购法案”(EDIRPA)加以整合,于明年初提出新的“欧洲国防工业计划”(EDIP)。

  同时,乌克兰的长期军事需求也将被考虑在内,“我们的战略只有考虑到乌克兰的需求才能算完整”。

  另据德国《商报》报道,由于担心明年的美国大选结果会影响美国对乌援助,欧盟目前正在秘密讨论一项安排,考虑以新冠疫情后的复苏融资计划为蓝本,设立一个总额高达上千亿欧元的新基金。

  报道特别提到,这个基金不是要流向气候保护措施,而是用于加强欧洲军备。

  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欧洲军备相提并论,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与军费支出上的“富”相比,这些国家在气候融资方面却一个比一个“穷”。

  “不安全的星球上没有安全的国家”

  就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开幕当天,去年埃及气候大会决定设立的“损失与损害”基金得到了正式批准。

  该基金要求发达国家为其历史排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进行赔偿,被认为是《巴黎协定》中“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公正公平。

  然而,细看发达国家的认捐清单,不免让人大失所望。

  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和乌克兰第二大援助国,德国认捐1亿美元,虽然多于乌克兰最大援助国美国的1750万美元和第三大援助国英国的4000万英镑,但相比德国针对俄乌冲突而设立的上千亿欧元紧急国防基金,却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非政府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气候与能源政策主任雷切尔·克莱图斯发文指出,各方围绕“损失与损害”基金达成的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但有缺陷”的协议,因为截至目前的捐款总额仅略高于4亿美元。

  “考虑到世界各地正在经历的‘损失与损害’规模,这点捐款简直是一种侮辱……认捐金额远远不能满足迫切需要,必须迅速增加,否则‘损失与损害’基金将只是一个空壳。”

  在本次气候大会举行前夕,多家欧洲智库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北约要求成员国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至少2%用于国防预算,今年的北约总体军费开支增加到了1.26万亿美元,足够连续12年支付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许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资金。

  报告还显示,最富裕国家在军事上的支出是其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的30倍。

  如果所有31个北约成员国的军费开支全部达标,到2028年北约将额外支出近2.6万亿美元军费,足以支付所有中低收入国家7年的气候适应成本。

  参与这项研究的荷兰跨国研究所专家尼克·巴克斯顿警告称,“应对气候危机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但各国却更关注如何把自己武装到牙齿”,“气候已经不幸成为战争交火的最新受害者”。

  他指出,北约的最低军费目标为气候变化火上浇油,不仅转移了急需的资源,还大大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

  “要想保卫我们的星球,我们迫切需要缓和紧张局势,找到和平解决冲突的办法。不安全的星球上没有安全的国家。”

  (环球资讯广播) 【编辑:叶攀】

防控“小眼镜” 社会在行动 - 台湾2023年人口出生数比死亡数少近7万人

防控“小眼镜” 社会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4-05-03 18:56:45 来源: sp20240503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增强护眼意识、加强体育锻炼、做好有效防控,多方协作联动,共同营造爱眼护眼的视觉友好环境,呵护孩子们的明亮双眸,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

  戴上“小眼镜” 麻烦真不少

  最近,家长熊美娟有件烦心事。孩子田梓灏回家,总说在课堂上看不清黑板,眼睛有时还会出现酸涩感。熊美娟马上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一次系统检查,结果发现孩子视力已经有所下降。

  田梓灏是福建省三明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此前视力一直不错。“前段时间,孩子在家看书看电视时,偶尔会揉眼睛,当时我没太当回事。”熊美娟对自己的疏忽感到懊悔,并准备按照医生的建议,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

  “戴眼镜给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的中学生常轩瑶有两年的“近视史”。她说,冬天一进教室,眼镜便蒙上一层雾,视线一片模糊;日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还得注意眼镜的脱落问题。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呈早发、高发、低龄化态势,已经成为影响孩子们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50%,已经近视的学生中,轻、中、高度近视分别占53.3%、37.0%、9.7%。在某高中担任班主任的丁女士坦言,站在教室讲台上,看到很多“小眼镜”,“我真为孩子们的眼睛健康情况感到担忧”。

  校园中的“小眼镜”为何这么多?“孩子近视的形成无外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遗传因素,即父母的近视情况对孩子有直接影响。二是环境因素,主要和孩子们的生活习惯、用眼习惯有关。”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田磊介绍。

  一些儿童青少年在近视管理的“黄金期”,用眼陋习颇多:用眼坐姿不端正、做眼保健操不规范、长时间室内近距离用眼、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长此以往,孩子的视力损伤在悄无声息中发生。

  防控“小眼镜”,已经是民生大关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提出多项提案建议,呼吁进一步关心近视防控,重视儿童青少年用眼健康。“需要通过各方努力,降低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让每个‘追光少年’都拥有光明的未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说。

  今年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将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快实现校内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增强体育锻炼 培养爱眼习惯

  “铃铃铃……”随着课间休息铃声响起,安徽省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的操场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来到室外,快速组队活动,或挥舞球拍、步法灵活,或跳起皮筋、上下翻飞……在春日暖阳下,学生欢声不断,尽情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健康畅快。“我们坚持健康学校建设,用好用足课间休息时间,让孩子们来到户外活动和望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强健体魄,还能缓解视力疲劳。”新城实验学校校长顾庆悦说。

  造成儿童青少年近视早发、高发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课业压力、生活习惯等因素。但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日间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够,休息放松保障不充足。

  户外活动预防近视主要与多巴胺有关。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主任邹海东介绍,室外较高的光照水平会促进眼睛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延缓眼轴增长,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效果。此外,户外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也会对抑制近视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强学生户外活动。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康计划(2021—2025年)》提出,对青少年群体实施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等问题的体育干预。2023年,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到,以增加日间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为主要抓手,推动近视等学生常见疾病同防同控。今年3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部署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活动,要求中小学校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除了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各地中小学校还拿出不少创新举措,比如规范日常在校行为、改进教室配套硬件、引导爱眼宣传教育等,着力培养孩子们的爱眼习惯,共同向校园“小眼镜”说“不”。

  在浙江绍兴,上虞区百官小学结合民间传统“抓骰子”游戏,创编“晶睛”护眼操,以多位转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活动眼睛,通过互动协作游戏预防近视。在吉林通化,梅河口市第二实验中学关注学校教学生活环境,根据教室尺寸个性化设计图纸安装柔和护眼灯,确保每个角落光照都能达标。在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与相关医院眼科专家团队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每学期邀请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宣传、义诊咨询,专家根据检查情况为孩子们制订防近方案,切实保护学生视力健康。

  防胜于控 控重于治

  “我和身边的家长交流过关于孩子视力的话题,感觉一些家长对近视问题还不够重视,发现时孩子视力已经明显下降,无奈只能戴上眼镜。”熊美娟说。

  “对于近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社会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错误观念。”陕西省保健学会学校卫生与健康专委会主委肖延风表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应防胜于控,控重于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核心知识十条》(以下简称《十条》)指出,预防近视从小从早做起。儿童眼球和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新生儿的眼球较小、眼轴较短,此时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是生理性远视,被称为“远视储备量”。随着儿童生长发育,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远视储备量不足容易发展为近视。

  家庭是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家长要从孩子出生就树立近视防控意识,给孩子一个健康视觉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做到近视早发现、早预防、早诊疗。

  分龄管控视屏时间是近视防控的重要一环。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智能终端普及的东风为未成年人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对视力产生影响。“视屏类电子产品的屏幕亮度、环境亮度、观看距离和暴露时间,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马军认为,儿童青少年眼球透过性好,对光刺激敏感,对光变化反应能力强,更容易受到视屏类电子产品的影响。

  专家建议,家庭选择电子产品,使用次序应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手机。总体原则是屏幕越大、分辨率越高越好,并根据环境调整亮度。同时,家长应积极关注孩子视力健康,陪伴孩子共同运动,引导减少使用电子产品。

  《指南》还提出,建立视力定期筛查制度和视力健康信息化管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家长可以登陆学生视力监测家校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看到孩子视力各方面数据,并根据建议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一旦确诊孩子近视后,应及时科学干预。《十条》建议,通过佩戴眼镜等进行矫正,延缓近视进展。对于戴镜视力正常者,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每3—6个月、初高中学生每6—12个月进行复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更换眼镜。耳穴压丸等中医适宜技术经循证医学证实可控制近视进展,学生及家长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应用。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明确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任何宣称能逆转近视的治疗方式,均涉嫌夸大和虚假宣传,家长需注意甄别,切忌“病急乱投医”。(本报记者 丁美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