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盟:非遗创新带火佤族织锦促增收

发布时间:2024-05-06 22:43:28 来源: sp20240506

   中新网 昆明12月4日电 (黄兴鸿)“我喜欢佤族织锦,这些年一直进行培训、创新、推广等活动,并带动一批群众实现增收,心里特开心。”12月4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李宪兰如是说。

图为在李宪兰(右)鼓励、培训下,一些男子也开始从事佤族织锦工作。黄兴鸿 摄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中国西南,与缅甸接壤,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2021年,该县的佤族织锦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出生于1965年的李宪兰是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之一。

  “我22岁到西盟从事教育工作后喜欢上佤族织锦并学会制作,退休后成立了公司和佤族织锦非遗工坊,一门心思用到佤族织锦传承保护和宣传推广上。”李宪兰介绍,佤族织锦是佤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织锦使用的工具是竹木制成的腰机,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色彩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其他颜色为辅助色。佤族织锦所表现的色彩和图案,涵盖了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佤族人民重要的民族文化标识。

图为游客挑选西盟佤族织锦产品。黄兴鸿 摄

  此前,佤族织锦主要在佤族地区流行,为让佤族织锦走向更大的市场,李宪兰不断改良、创新,在保留古老的佤族织锦技艺的同时,融入更多颜色、图案等,推出一批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

  近年来,李宪兰共培训西盟佤族织锦群众5000余人次,其中,一些男性受到鼓励也开始学习织锦。此外,她还帮当地织锦群众找销路,带领大家一起增收。目前,西盟创新的服装、服饰、挂件等佤族织锦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西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艳介绍,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对佤族织锦的政策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培养佤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50名,建成一批培训基地、非遗工坊、新兴文化企业;培训3000人成为织锦能手,年生产佤族织锦手工成品逾20000件,人均增收逾8600元人民币。通过“非遗+产品”“非遗+文旅”,2022年以来,该县共接待游客逾75万人次,带动佤族织锦等产品销售。佤族织锦在保护传承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完)

【编辑:朱延静】
今日腊八:年味渐浓 春节将至 - 嫦娥七号将搭载6台国际载荷 国际月球科研站再添3个成员

今日腊八:年味渐浓 春节将至

发布时间:2024-05-06 22:43:29 来源: sp20240506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拉开了人们“忙年”的序幕,也酝酿起春节的喜乐气氛。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由来已久。在远古时代,“腊”是我国的一种祭礼,举行冬祀的日子被称为“腊日”,人们在这天祭拜祖先和神灵,以此祈求五谷丰登、阖家平安。早期,腊日并无固定日期,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汉代的时候,腊日被确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已有“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载。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每逢腊八,家家户户总爱熬上一大锅软糯可口的腊八粥,馈赠亲友,一同分享。腊八粥又名七宝五味粥,一般由谷类、豆类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经过多年演变,在不断传承发展中添加了不少地方特色,形式更加丰富。比如在陕北高原,人们会在米、豆的基础上加入干果、豆腐和肉类;四川的腊八粥不仅有甜咸味,还有麻辣味。

如今,喝腊八粥不仅为过节增添仪式感,更承载了人们阖家团圆的温馨记忆,表达了万事周全的美好寓意。人们沐浴着冬日暖阳,品尝着幸福的味道,暖胃也暖心。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着泡腊八蒜、晒腊八豆腐、“腊八扫屋”等风俗习惯。

泡腊八蒜,即将去掉老皮的蒜瓣浸入米醋,封严坛口到了过年再启封,是北方人过年吃饺子时少不了的一道配菜。因“蒜”与“算”字同音,民间还有着商户要在这天算清收支盈亏的说法。

在安徽黔县,人们会在豆腐中间挖一小洞,加入适量食盐,再放在阳光下充分蒸干,这种晒制而成的风味特产就叫腊八豆腐。

“腊八扫屋”是山东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习俗,人们从里里外外将自家房屋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八粥香,情暖意长。年味儿浓了,春节更近了,愿所盼皆所愿,所愿皆圆满。

(责编:方经纶、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