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家银行有高管调整,新任高管继续呈年轻化趋势

发布时间:2024-04-28 03:14:22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1月20日电(中新财经 宫宏宇)步入2024年,银行系统频现高管人事变动。

  开年十余天,已有建设银行、华夏银行、贵阳银行、重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披露高管辞任或聘任的消息。这也是继去年年中以来,银行高管再次迎来一波密集的人事调整。

  高管离任有何原因

  中国建设银行1月10日公告称,崔勇向该行提出辞呈,辞去该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以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建行提到,崔勇提出辞呈的原因是工作调动。

中国建设银行公告。   中国建设银行公告。

  13日,华夏银行公告称,关文杰辞去该行执行董事、行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相关职务。同是因工作原因。

  还有重庆农商行副行长董路也因工作调动原因辞任。重庆农商行发布的公告显示,董路于15日辞任,不再担任重庆农商行任何职务。17日,平安银行公告称,副行长鞠维萍因工作原因辞去职务,不在平安银行及其控股子公司继续任职。

  除了工作调整以外,近期不少银行高管离任是由于到龄退休。重庆银行11日公告称,林军因到龄退休,向该行董事会提请辞去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战略与创新委员会主任委员、提名委员会委员、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

  长沙银行近期也有两位高管到龄离任。长沙银行10日公告称,副行长杨敏佳不再担任该行副行长职务,总审计师向虹不再担任该行总审计师职务。同日,苏州银行行长助理任巨光也因年龄原因辞任。不过,任巨光将继续在苏州银行担任副调研员职务。

  一批新面孔“补位”

  与此同时,一些银行也迎来了新面孔。

  就在关文杰离开华夏银行后,他已成为北京农商银行董事长人选。北京农商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10日发文称,北京农商银行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关文杰任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人选。

截图自北京农商行微信公众号。   截图自北京农商行微信公众号。

  公开信息显示,关文杰出生于1970年10月,拥有硕士学位,系高级会计师。他于1988年在银行体系内工作,此前曾在建设银行供职,后加入华夏银行并工作长达20余年,先后担任华夏银行青岛支行计划财会处处长、华夏银行青岛分行行长等职。

  与北京农商行同属万亿银行俱乐部的南京银行近日也迎来了新的掌舵人。南京银行1月9日公告称,第十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同意选举谢宁担任该行第十届董事会董事长。据多家媒体报道,南京银行原董事长胡升荣去年12月刚刚到龄退休。

  此外,今年以来,还有多家银行聘任了新的副行长。1月12日,贵阳银行召开第五届董事会2024年度第一次临时会议,同意聘任杨轩为公司副行长,何欣为公司首席信息官,李虹檠为公司董事会秘书。

  更早一周的1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显示,谢泰峰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的任职资格已获核准。

  资料显示,谢泰峰出生于1972年7月,是一位工行“老将”,在来到国开行之前已经在工行工作了25年,先后担任总行办公室副主任、河北分行副行长、总行办公室主任、江苏分行行长、工行高级业务总监等职务。

  专家称银行人才流动将加速

  实际上,近年来银行系统人事变动并不稀奇。据《证券日报》报道,去年共有40家上市银行高管发生变动,涉及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等各类岗位,尤以去年年中最为密集。仅7月18日一天,就有兴业银行董事、行长陶以平和渤海银行董事长李伏安两位上市银行高管离任。

  从2024年多位履新的银行高管履历来看,银行高管团队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75后”甚至“85后”接棒老一辈银行人。

  如,贵阳银行新晋副行长杨轩就是一位85后,出生于1985年8月的杨轩曾在中国银行任职。

  谈及银行业的人才流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未来银行将会有更高的人事流动性。“因为现阶段处在银行业的变革期,同质化竞争下,高管很难通过规模竞争来帮助银行获取资源,而是要在合规性和数字金融层面发力,去探索新的银行销售渠道。”(完)

【编辑:曹子健】
中国学者基于案例研究提出十大方案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 各地探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中国学者基于案例研究提出十大方案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发布时间:2024-04-28 03:14:23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 谢雁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2024年步入第11个年头,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建设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树立和倡导包容性全球化”“打造新的国际发展知识”“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等十大方案,旨在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主题为“‘一带一路’建设新十年:机遇、挑战与展望”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第三届年会1月20日在北京举行,作为年会一项重要成果,刘卫东团队最新完成的“一带一路”专题研究第9部学术专著《“一带一路”怎么干——基于案例研究的理论思考》(简称《“一带一路”怎么干》)重磅首发,其针对性提出十大方案的具体内容也正式发布。

1月20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第三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作为年会一项重要成果,刘卫东团队最新完成的“一带一路”专题研究第9部学术专著《“一带一路”怎么干——基于案例研究的理论思考》重磅首发。图为白春礼院士(左)和刘卫东研究员共同为新书首发揭幕。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刘卫东介绍说,新书基于案例研究,从理论上探讨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可概括为十个方面:

  一是树立和倡导一个新的、照顾到弱者和基层的全球化理念,即包容性全球化;二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打造新的国际发展知识;三是正确处理制度和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建设模式,并以系统观来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四是正确看待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科学设计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五是重视“联合出海”,打造本地功能一体化的投资模式或投资联合体;六是学习和积累与国际、国家、地方和社区等不同尺度利益攸关方打交道的经验;七是充分发挥海外经贸合作园区的“温室”孵化作用;八是重视贯彻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九是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对国内发展的拉动作用,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内区域发展的紧密衔接;十是重视各方面风险防控工作。

  他指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了全新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模式,其精髓是“丝路精神”与全球化的有机结合,其内涵是包容性全球化。研究团队认为,当今世界既要继承经济全球化有益的一面,也要针对局限性进行改革,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提供了一个改革的平台和方向。

1月20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第三届年会在北京举行,刘卫东研究员介绍当天首发的《“一带一路”怎么干——基于案例研究的理论思考》学术专著。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刘卫东说,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方面,《“一带一路”怎么干》新书提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已成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合作重点。2020年以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体布局紧密结合。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工作领域包括:共建绿色能源体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提高生态系统韧性;强化绿色金融政策、共筑绿色发展模式;推广可持续生计、实现绿色减贫;加强发展知识联通、因地制宜探索绿色现代化模式;建立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行性选择,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日益关注,共建国家期待对中国发展实践的系统化研究和理论化提炼,以改善国际发展知识的有效供给和交流互鉴。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也有责任、有义务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因此,“随着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往愈发密切,其相互之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需要发展知识的‘软联通’,携手探索包容性全球化道路,打造新型国际发展合作模式。”刘卫东强调说。(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