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民生足迹丨在这个“基本单元” 感受“人民城市”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4-04-28 01:44:08 来源: sp20240428

  央广网北京2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办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显著优势,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好。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总书记的民生足迹》本期推出《在这个“基本单元”,感受“人民城市”的温度》。

  大年初三,外卖小哥徐永志和往常一样,早早开始一天的工作。两个多月前,徐永志来到上海,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租住下来。虽然没回老家河北唐山过年,但是徐永志说,社区所在的马桥镇专门为城市一线工作者举行了春节庆祝活动,让自己心里暖暖的。

  徐永志:比如包饺子、贴福字等等,在这里感觉像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都是年轻人,一起欢欢乐乐过个年。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时,先后走进社区住宅型、宿舍型出租房源租户的住房和公共厨房、公共洗衣房等共享空间,仔细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

  习近平:你们好!这样就可以安稳下来了吧,你们也是上海的建设者、贡献者,所以,上海也要关心你们。

  如今,“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正让更多“新上海人”实现“安居梦”。而让徐永志和他的邻居们找到归属感的,还有社区为了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所提供的有温度的服务。

  闵行区马桥镇副镇长吴慧: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我们还要在社区服务上进一步做实做细,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真正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在这里安居乐业。

  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在广西南宁良庆区蟠龙社区的文体活动室里,各族居民欢聚一堂,包饺子、写春联、话祝福,现场突然传出的欢快歌声感染着每一个人。

  社区居民陈丽丽:大家包饺子已经快结束了,一位老爷爷开始唱起了《幸福嘹嘹啰》,(居民)都一起跟着唱,然后又唱了《我的祖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蟠龙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十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此安居乐业。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亲切地对大家说,希望社区各族群众多来往,大家互帮互助,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社区党委书记刘雁琳:我们要继续用润物细无声的服务,把辖区的各族居民服务好,开展更多的启智润心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这根精神纽带,让大家共同生活、共同奋斗。

  一座城,不仅有钢筋水泥,还有风吹雨落、花开鸟鸣,有家园栖居。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在南文营社区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看着自家门上新贴的春联,南文营社区居民段峰心里美滋滋的。段峰一家原先是容城县大河镇胡村村民,今年是他和老伴回迁后的第三个春节。

  段峰:这房子都是拎包入住,小区环境很好,食堂、商场什么都有。

  在雄安这座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有建设者,有搬迁者,有创业者,也有农民变市民的“原住民”。获得雄安新区“雄才卡”的社区居民王祎学,这个春节和同事们一起在雄安度过。

  王祎学:这里的烟火气越来越浓郁了。我也在和雄安一起成长,能够为雄安的建设增加一份自己的力量,感觉到非常自豪。

(责编:宋心蕊、赵欣悦)
从小行星“取土”建太空农场靠谱吗 - 广西北海侨港演绎传统“疍家婚礼”

从小行星“取土”建太空农场靠谱吗

发布时间:2024-04-28 01:44:09 来源: sp20240428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刘 霞

  去年12月,在探讨移居月球方法的国际会议上,日本冈山大学特聘教授中村英三提出的月球农场构想备受关注。

  《日本经济新闻》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要在太空中建立长期基地,食物不可或缺,太空农场或是一种解决办法。以太空中漂浮的无数小行星上的土壤当“肥料”,在星球上建农场是可能的。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利用小行星上可能富含营养的土壤建造太空农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但面临技术和成本两方面的难题。”

  小行星土壤做“肥料”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但并非仅向月球和火星的砂土中撒种,植物就能茁壮成长。杨宇光说:“植物生长离不开水、碳和其他养分等成分。”

  中村英三认为,月球砂土比地球土壤所含的水、碳和其他养分要少,植物栽培和生物生存都很困难。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曾进行过测试,在月球砂土中栽培拟南芥,尽管种子发芽了,但过了数周便长势不良。

  至于火星,杨宇光介绍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前称,其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高氯酸盐。而高氯酸盐可谓是“植物杀手”,会降低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还会降低植物根系的氧化能力,让植物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

  但小行星上的土壤或可被改良为“肥料”。据日本《朝日新闻》网站报道,2020年“隼鸟2号”探测器将小行星“龙宫”的砂土样品带回地球。分析显示其中氢、碳和有机物的占比高于地球土壤中的占比。中村英三团队利用模拟“龙宫”砂土成分的土壤和水,成功栽培了芝麻菜和水菜。

  找出合适的小行星

  不同种类的小行星砂土所含成分不同,科学家必须找出能提供“肥料”的小行星,但太空中小行星的数量太多了。NASA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的小行星约有130万个,其中靠近地球和月球的天体超过3.2万个。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未来会有更多小行星闯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含有像“龙宫”那样土壤成分的、已被详细查明的小行星数量不足20个。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的报道指出,已知碳质或“C型”小行星上富含有机化合物。新西兰林肯大学的迈克尔·毛特纳直接用来自“C型”小行星的材料种植出了可食用的植物。毛特纳指出,这些小行星的陨石坠落到地球上,他只是把陨石磨碎,然后加水,种在其中的植物就能生长了。

  那么,如何将小行星上的砂土或其他营养物质搬运到月球或者火星上呢?如果只需一些较少数量的砂土,利用“隼鸟2号”和“冥王号”探测器的样品回收技术即可。但如需要大量“肥料”土壤,则可能要“捕捉”整个小行星。

  NASA过去曾提出两种“捕星术”:一是在太空船上安装一个直径约15米的“大袋子”,像网兜捕捉蝴蝶那样兜住小行星,将其运送到月球附近。二是派一艘太空船飞到较大小行星旁,利用机器爪从其身上“掐下”一块带走。

  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要实现太空农场构想,科学家还必须认真调查小行星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含量,以及宇宙射线可能带来的影响。

  中村英三等人设想,为避免太空辐射的影响,月球农场可设计成封闭空间,也可利用发光二极管等人造光培育植物。而在建造火星农场时,火星大气中富含的二氧化碳可用于植物不可或缺的光合作用。

  杨宇光强调,就像在地球上建立南极科考站一样,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永久性的科考基地,对于宇宙探索和了解地球本身都至关重要。由于月球或火星基地一般只有少数科考人员,大多数用于培育植物的土壤可从月球或火星原位获取,经过处理后可适合植物栽培。如果能够原位利用资源,那将是最好的选择。

  杨宇光进一步表示,尽管有些小行星的土壤中可能富含非常多的营养成分,但在小行星上采集土壤目前仍面临技术和成本两大挑战。例如,“隼鸟2号”耗资1.5亿美元,采集的样品也只有5.4克。而且,如何克服小行星上的微重力,让探测器更好地降落其上也面临极大的挑战。

  说起成本,杨宇光说:“即便人类的运载火箭运输成本能够成百倍降低,小行星与月球或火星之间的物资运输依然复杂且昂贵。与从地球直接运送相比,从小行星获取这些组分在成本上是否合算,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