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容师”马丽:扎根环卫十余载,每天从零开始

发布时间:2024-04-28 21:17:23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兰州1月21日电 (记者 丁思)“每一天都是从零开始,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在一线做环卫工作,就是需要勤快,眼勤、手勤、腿勤。”谈及13年坚守环卫一线,43岁的马丽说,这个过程很累,但看着兰州高新区园区内各个角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人的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

  临近春节,城市环保任务日显艰巨。现为兰州高新发展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环卫项目部副部长的马丽近日接受 中新社 、 中新网 记者专访时说,“与往年一样,今年又要缺席自家年夜饭了。”

2023年11月,马丽(右二)和同事们清扫马路上的落叶。(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见过四季的凌晨4时,每一天都是从零开始

  20岁的马丽从老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来省会兰州打拼,当过商场导购,卖过化妆品。为照顾孩子,兼顾家庭,恰逢高新物管中心彭家坪市政道路清扫保洁招人,马丽进入这一行,工作时间是每日凌晨4时至10时。

  刚入行,这6个小时是漫长的,更是心理和体力上的“双煎熬”。马丽说,“那时候年轻人干这一行的是少数,同事大多是四五十岁;在当时,环卫工作并不被了解和认可,自己内心还觉得扫马路挺不好意思的。”

  清扫人行道、树坑垃圾,擦拭公交站公共环卫设施,捡拾路面烟头垃圾……6个小时来回走动,“腿就像灌了铅,挪不动了。”马丽说,初入职时,她所负责区域属于城中村,道路上的沙石、垃圾比较多,市民环保意识较差,生活垃圾等随处可见,机械清扫设备还较为落后,主要依靠人工清理。

  每日6时前,要结束第一轮清扫,后续开始分段保洁至下班。“我们要赶在上班族上班前,把夜晚城市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一年四季的凌晨4时我们都见过。”马丽说,春季最难打扫的是路面的落花,洗刷井盖油污;夏季是兰州的旅游旺季,夜晚随处可见散落的饮料瓶、烧烤竹签等垃圾,夜市清扫难度大,还有路面积水的清理;秋季则是落叶的处理;冬季是路面积雪,还有环卫工人安全的保障。

  “在城市各路线上,我们要求精细化管理,各处死角都不要有灰尘,但面对自己家里的卫生,标准就降低了。”马丽说,“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清扫干净的大街小巷,心里头很有成就感,越干越喜欢。”

图为环卫工人们正在清扫路面积雪。(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俯下身子精细化管理 提升城市“颜值”

  认真负责、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马丽相继被提拔为班组长、段长、站长、环卫项目部副部长,她所负责的区域也由最初的七八千平方米到如今的7.56平方公里。

  精细化管理城市卫生,是马丽崇尚的环卫理念。“无论是清扫人行道、擦拭果皮箱、路面广告牌等等,都需要精细保洁,不留死角。”她说,市容市貌是城市的“颜值”和“气质”所在,更需要环卫工人俯下身子,美化城市“脸面”。

  随着丝路游日渐火爆,前来兰州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越来越多,这给城市道路清洁带来诸多考验。

  为了让城市道路保持路面整洁,马丽和同事们加大对道路的巡查力度,拎着塑料桶和火钳不间断地拾捡路面垃圾;为了让城市路面减少扬起的灰尘,他们创新采用塑料条粘附在扫帚尾部;采取人工与机械紧密配合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机械作业的优势洒水降尘、洗扫除尘,保证路面干净整洁。

  另外,他们还前往宁夏银川、江苏苏州等地学习城市精细化保洁与管理经验,更新“清洁宝典”。

图为环卫工人正在转运垃圾。(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这抹温暖橙色,不只是“城市美容师”

  身穿橙色环卫服的环卫工人,不仅是城市美容师,还是这个大家庭中助人为乐的好帮手。

  据马丽介绍,环卫工人工作时,常会捡拾到重要文件、钱包,甚至遇到走丢的孩童,他们都会积极处理并提供帮助;“环卫工人不仅是城市的美容师,更是金城兰州对外展示的窗口,我们要展现西北人的热情和淳朴。”

  身为管理者的马丽,自诩称现在的自己,更要多一份“脑勤”,多思考、多学习,全盘考虑环卫工作,并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城市环境愈发重视,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对于环卫工人的认可度和关怀也日渐多了。

  目前,兰州高新发展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管护的环卫清扫保洁面积为110.56万平方米,共有环卫工人300名;拥有干湿扫路车10台、垃圾压缩车5台、转运垃圾车8台、勾臂车15台、养护冲洗车5台,积极推进环境卫生精细化管护,打造干净、整洁、清爽的美丽宜居之城。(完)

【编辑:钱姣姣】
“气候经济学之父”呼吁:抓住COP28最后的“机会窗口”! - 弘扬亲诚惠容理念 共建美好亚洲家园——王毅在纪念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10周年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气候经济学之父”呼吁:抓住COP28最后的“机会窗口”!

发布时间:2024-04-28 21:17:25 来源: sp20240428

  导读

  正在迪拜召开的COP28会议将首次盘点各国对《巴黎协定》的履行情况,但已有证据表明,当前全球整体减排力度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目标。21世纪的经济增长应以净零排放和更强的气候韧性为主要推动力。世界需要真正的领导力和重要领域的投资。中国已经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恢复了合作,可以在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面为世界树立榜样。

  11月30日在迪拜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会议(COP28)将是实施《巴黎协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巴黎协定》是在2015年COP21会议上达成的,旨在指导世界各国采取行动,避免气候变化风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根据协议,各国承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C之内,同时认识到这将大大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同意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也就是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该协议还包括一项承诺,即“维护和加强”自然碳汇,特别是森林,并制定一项全球适应目标,以提高复原力,减少对现在无法避免的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

  各国承诺提交国家自主贡献,通报其为实现《巴黎协定》将采取的行动。缔约方会议每五年对各国的履约情况进行一次审查,称为“全球盘点”。第一次全球盘点将在今年的COP28会议上完成。

  然而,自2015年以来,进一步的科学证据凸显了我们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带来的极端风险。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一份特别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超过1.5摄氏度,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遭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重要的是,更大的升温幅度会增加触发潜在气候灾难的可能性,比如可能破坏南极洲西部和格陵兰岛主要冰盖的稳定,这将导致全球海平面在未来几百年内上升数米,造成毁灭性后果。而寒冷地区永久冻土的解冻可能会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以及另一种更为加剧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甲烷。

  报告认为,如果世界能够在2050年前将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净零,那么世界将有50%的机会避免升温超过1.5摄氏度。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清楚地知道,目前各国的减排计划总体上不足以阻止升温超过1.5摄氏度,这一点将在今年的全球清盘点上显示出来。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对各国国家自主贡献的官方评估发现,2030年的全球排放量将导致本世纪末升温2.1摄氏度至2.8摄氏度。这可能会给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

  至关重要的是,所有国家都应根据全球盘点的结论做出回应,提高减排目标,并在2025年之前提交的修订版国家自主贡献中体现这些目标。

  幸运的是,现在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许多加速减排的行动和投资可以创造广泛的协同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污染、更健康的生态系统、更高的能源效率和生产力。实现这些可能会带来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向零排放和更强的气候韧性将是21世纪的经济增长的特征。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真正的领导力。而中国通过在可再生能源以及电动汽车和电池等技术领域的巨额投资,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领导者。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重新开展了合作。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举行多轮会谈后,两国元首终于就重要的合作领域达成了一致。

  中美两国领导人曾在2014年展现出气候领导力,促成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如今,中美这两个最大的排放国再次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找到共同点,这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中国可以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即“十五五”期间加快气候变化行动,为世界树立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世界乐见中国提前实现2025年前碳排放达峰,并随后开始迅速减少。

  今年早些时候,我与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学者合作撰写了一份报告,探讨中国如何通过投资,在实现碳中和的同时从中实现显著的经济成效。

  投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包容和有韧性的发展和增长,克服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的绝对关键。富裕国家必须在COP28会议上达成一致,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和私营投资,这样才能在全球盘点之后加快气候变化行动。投资必须迫切转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能源安全,并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中国还可以通过海外投资,大力推动其他国家的净零排放和气候适应性发展道路。这样的投资项目必须得到金融支持,而中国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促进私营部门和多边开发银行大幅增加必要的资金流向。

  我们要避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但机会窗口正在迅速消失。如果COP28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这个窗口将可能彻底关闭。世界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开创各国公平共享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

  作者:尼古拉斯·斯特恩

  本文原标题为 "Critical mass"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尹康君、李经纬亦有贡献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