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看大陆:在辽宁锦州宜州化石馆探秘古生物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6:35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北京11月24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近日发表了有关辽宁省锦州市的报道,介绍了宜州化石馆馆藏的远古生物化石标本,其中的中华神州鸟是目前发现最原始的鸟类化石标本之一。

中华神州鸟化石。图片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报道称,远在人类活动的亿万年前,锦州这块土地就有众多远古的生物繁衍生息;此后在地球生态的剧烈变动中,这些远古生物被完整保留下来,使得今天的锦州成为全球远古生物探秘爱好者最向往的城市之一。

  宜州化石馆创建于1994年,是辽宁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996年被接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辽西分馆。化石馆现有馆藏标本近万件,展出精品二百件。共有恐龙展厅、动物展厅、植物展厅等五个展厅。

  恐龙展厅以展示杨氏锦州龙为主,杨氏锦州龙是宜州化石馆镇馆之宝,2000年发现于义县头台乡白台沟村,是目前辽宁省保存完整的最大一具恐龙化石。

  动物展厅以展示中华神州鸟、圣贤孔子鸟、带皮肤的鹦鹉嘴龙、爬兽等重要化石标本为主,主要陈列了义县地区发现的热河生物群中的各种动物化石标本。其中,主要的有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昆虫类、鱼类、腹足类、双壳类等。

  辽宁古果是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标本,被称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花”。义县被称为“世界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因为这里的中华神州鸟是目前发现最原始的鸟类化石标本之一。化石全身长53厘米,尾部约由25节骨质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与在辽宁朝阳北票发现的中华龙鸟相比,中华神州鸟进化程度更深,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又一中间环节。这不仅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而且为鸟类飞行的陆地奔跑起源说提供了重要依据。(完)

【编辑:李岩】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在衡水举办 - 加拿大央行维持基准利率 对通胀前景仍感担忧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在衡水举办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6:36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衡水4月11日电 (崔志平 朱微 王雅鸣)10日,第三届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河北省衡水市举办。我国冬小麦产业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农机龙头企业代表及河北省各市种粮大户160余人,共同观摩和探讨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和推广。活动中,产学研三方还举行了这一技术的协同推广启动仪式。

4月10日,交流研讨会现场。李云松 摄

  此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主办,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承办,旨在为中国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地区搭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展示研讨和推广平台,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有效推动农业生产固碳减排、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4月10日,与会人员参观示范田。李云松 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科江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和深埋滴灌这一节水减排技术协调推进的成果。

  李科江介绍,保护性耕作即免耕沟播,是指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和镇压作业,将土壤侵蚀和机械扰动降到最低,保护和培育土壤,降低种植全过程的碳排放水平。深埋滴灌技术,则是将滴灌管埋在25厘米到30厘米的土层,灌溉过程中水肥通过地埋滴灌管上的滴头缓慢渗入附近土壤,再借助毛细管作用或重力扩散到整个作物根层的灌溉技术。

  “3年前我们开始在此处尝试性结合使用免耕沟播和深埋滴灌技术。经过实践监测发现,将两种技术结合后,亩均节省作业成本50元,节水30%,省肥12%,节地8%,效果非常明显。”李科江说。

  当日交流会上,武强县种粮大户张巧英说,他种植的500亩农田采用免耕沟播技术,2023年受自然灾害影响,一路之隔的邻家地块的麦子倒了,他家的没倒,亩产稳定在1100斤,效果明显。(完)

【编辑:付子豪】